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几千年来渗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知识和技术,是自然与文化的结晶,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重要农业遗产系统"(GIAHS)保护项目的开展,关于农业文化遗产的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对其旅游研究也开始起步。在界定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性旅游开发概念的基础上,从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属性、旅游市场需求特征以及当前农业文化遗产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机理;最后,结合当前农业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提出保护性旅游开发的三种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
广西是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广西建设先进文化,首府建设先进文化,当以壮族文化遗产为民族根基。壮族先民是南方稻作民族,探索壮族文化遗产,当以壮族是稻作民族为出发点。壮族五大文化遗产之首,当推南方稻作民族人文始祖洛甲。而后为洪水育人神话盘古兄妹,左江花山崖壁画,歌圩的女儿、歌仙刘三姐,全国篇幅最长的民间抒情长诗《嘹歌》及壮族原生态民歌。五大文化遗产各有其抢救措施。文化遗产是建设先进文化的民族根基,抢救文化遗产与建设先进文化密切相关,与建设广西先进文化、首府先进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农业文化遗产以一种复合活性生态而存在,不仅呈现出明显的生态系统性特征,在遗产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且融合了与之关联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系统的诸多要素,是人类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而形成的独特的“生态与人文复合系统”。从该系统的视角梳理国外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实践动态后发现,国外农业文化遗产在分类、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实践中由于遵循了该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与协调和谐性等原则,从而逐渐形成了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良好模式。这对当前我国重系统的生产功能、轻生态功能和重局部修复、轻整体保护的中国生态农业应该如何保护与发展,在理论、管理、政策、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探索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我修复和生态持续发展机制,不仅是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和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文化、社会、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强烈要求,也是应对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4.
陕西自古就是我国北方农业发展的重要区域,因受历史、文化、地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存了众多具有多样性、典型性、稀缺性、延续性特点的农业文化遗产和悠久的农业历史文化。在现代化背景下,传统农业正逐渐被现代农业取代,许多珍贵的技艺、经验面临逐渐失传、消失的困境,传统农业智慧的保护传承岌岌可危。农业文化遗产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目前,陕西已有四处农业文化遗产入选全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一项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通过对陕西四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特性、保护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从构建陕西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发掘遗产地资源、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大社区参与及科技投入等几方面对陕西农业文化遗产未来的保护和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为陕西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活化及区域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科举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大类,兼具传统考试文化、儒学文化和民族语言文化的性质,在中国古代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历史性、传承性与多功能性.应加强科举文化遗产的教育、宣传和保护工作,普及科举文化遗产知识,深入开发科举文化资源,进一步发挥科举文物、文献的人文与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6.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Iture Heritage Systems,简称GIAHS)保护项目,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2002年发起的一项大型的国际计划,其目的是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按照粮农组织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按照定义及粮农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典型的GIAHS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见证,是民族文化精华的凝结与浓缩.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重要的课题,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化的基础以及中国各民族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其有效保护和传承已成为我国当前刻不容缓的文化战略.对已列入国家级的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傣族的赞哈、泼水节和孔雀舞的保护,以及在文化遗产本体及资源开发方面,均可走一条以客位保护为手段,以主客保护为主体的民族文化遗产有效保护的路子.  相似文献   

8.
地理标志产品与县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理标志是指产品的“籍贯”或“原籍”,用于指示一项产品的原产地,其特定质量也完全或者主要取决于该地的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本文以福建平和琯溪蜜柚产业的地方实践为个案,意在说明地理标志产品对县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深度影响,其潜存的价值不仅是在农业之内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对于我们理解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机制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地理标志的实质就是在现代集约农业背景下保护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一种以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为精神纽带的地方资源.  相似文献   

9.
黔中屯堡为世界军事移民社会的重要遗产,至今仍保持较完整的历史记忆与稻作文化传统。黔中屯堡以水利的使用为中心,构成了以核心家庭为基底的社会合作体系。其上牵精神空间,下连生态环境,生成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特征,彰显出农业文明、生态适应、社会永续的内嵌性质。由此,本文认为黔中屯堡农业文化遗产与核心家庭为基底的社会合作之间是毛与皮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要注重遗产构成的基础性、社会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10.
以就业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容易使人在知识和素质方面造成片面和单一,从而影响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重视人文素质教育.中华诗词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完全可以成为当代人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以古典诗词教育为突破口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明代沿海防御体系蕴涵着丰富的历史学、建筑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历史文化信息,对其发生机制、演变脉络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发掘与研究,可为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笔者通过对明代沿海防御卫所建置的起因、沿革、空间分布及其变迁的研究,证明了明代海防体系是我国第一次建成的、以对外防御为首要功能的沿海防御体系,这一体系具有严密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同时,通过对明初海运作用和重要性的分析,及对元、明海运航线比较,证明了明代沿海防体系具有保卫海运航线与贡道安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九思是明代中叶著名的诗文名家和重要曲家。他的词作结集为《碧山诗余》,论词崇尚苏黄,词作风格多样,不乏佳作。由于身处明代词学不振的背景之下,故词作表现出浓重的“诗化”和“曲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台湾在明代以前的农业甚不发达,仍然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台湾农业经济的发展。直到明朝郑氏时期,随着大量大陆汉族移民的迁入,清朝后期官方允许对台移民以鼓励开垦政策的实施,以及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对台湾短暂而高效的经略,使得大陆的先进农业文化陆续并广泛地引入台湾,致使台湾的农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也为台湾后来较早实现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研究现代农业文化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代农业以及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农业文化的内涵、现代农业文化的类型与作用进行归纳与探索,指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要从保护与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加强政府扶持、发展现代农业、打造文化产业、坚持创新发展等方面加强现代农业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5.
:陶器是我国传统的实用器具,它产生于上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其制作技术,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和传承,而不断改进。其发展历程,既远且长——早在西周以前,就已经跨入了一个全面的成熟阶段。在该制造领域,窑口众多,产品丰富。持续推出不同门类的多个系列的器物,在储藏粮食、汲水、贮水、蒸煮食物等方面,发挥了较大功能。尤其是在谷物储藏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多种形态、多种方式,充当了古代种植业经济的运转链条。它是先秦农业文明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属于我国农耕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6.
唐伯元的集杜诗,生动记录了晚明文化历史背景下一个士大夫的复杂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透视其集杜诗的文化心理,有忧患意识上的认同,有诗学思想上的自觉选择,也有明代复古诗学风潮的濡染,同时也是晚明理学家的一种落寞情怀使然。唐伯元的集杜诗,是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在诗歌校勘上,也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清廷不得不寻求变革。无论是戊戌变法还是清末新政都将学习西方当成第一要务,直接导致了西学的兴盛、中学的颓败,国粹派应时而兴。国粹派是晚清重要的学术文化派别,不仅致力于宣传民族主义思想、复兴传统文化,还孜孜以求于对古籍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国粹派较早地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提倡并践行着文化遗产的保护。国粹派保护文化遗产的方式多种多样,除征集、购买古籍外,还亲自访查古籍、示范编撰古籍,并将宣传和传播古籍当成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鉴于近代中国文化遗产流失严重,国粹派呼吁通过制定文物保护法来保护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唐宋关中政治变迁与感觉地理意象地嬗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唐宋诗歌中关中及秦岭文化意象地变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唐宋时期的关中地区经历了从帝都到“故都”的巨大政治变迁,唐宋诗歌中的关中地理意象也表露出迥然不同的文化感知:唐都长安既是帝国的国都所在,又是无数文人士子实现政治梦想的目标之地,因此有唐一代题咏长安的诗歌俯拾皆是,长安、关中题材的诗歌占有相当份量,以讴歌长安及关中平原“帝王州”恢弘气象、寄托举子科举入仕的政治梦想居多;宋代国都东迁,长安关中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关中平原周秦汉唐时代的大量历史遗迹每每触发宋代士人伤时感世的心灵,宋代的长安访古诗,总有麦秀黍离的历史沧桑感。研究还认为,在唐宋诗中,秦岭在唐代是士大夫政治顺达或困顿的分水岭,在北宋是隐士文化的象征,到了南宋,则成为爱国人士北伐抗战、恢复中原的地理象征。分析,对于认识一个具有重要政治地理意义的传统政治中心地区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的嬗变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