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王国维文学研究的代表作《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关涉到文艺的评、论、史三个方面。其特点是对“可爱”而“可信”的理论包括书写方式的共同探求 ;在文化转型时期 ,他的这种追求不仅具有文艺学的生态意义 ,同时也具备建构新型文化精神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文学研究的代表作《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关涉到文艺的评、论、史三个方面。其特点是对“可爱”而“可信”的理论包括书写方式的共同探求;在文化转型时期,他的这种追求不仅具有文艺学的生态意义,同时也具备建构新型文化精神的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3.
精神生态研究主要是关注人自身“精神圈”这一内自然的生态平衡,并探索精神生态失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在《最蓝的眼睛》、《秀拉》、《宠儿》三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塑造了美国黑人社会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悲剧的因素包括“黑人性”的丧失与母爱的扭曲: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社区在白人强势文化面前迷失自我,丢弃“黑人性”,酿成了佩科拉一家的悲剧;在《秀拉》中,秀拉抛弃“黑人性”,蔑视黑人传统,给黑人社区带来了灾难;《宠儿》中塞丝杀死亲生女儿,《秀拉》中伊娃杀死深爱的儿子,都是扭曲的母爱带来的毁灭。如此种种,都折射出美国黑人精神生态的危机状况。  相似文献   

4.
《老子》对仁义道德和人类文化的否定蕴涵着对人存在价值的充分肯定和丰富的人学因素,体现着深刻的人本主义思想。这种人本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的自然人本主义精神、常德不离的社会人本主义精神和“以百姓心为心”的政治人本主义精神三个方面。从它纷然杂陈的思想枝叶中分离出这种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弥补当代中国人某些精神元素的缺乏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中华文明成为人类惟一一条没有断流现象的文化中功不可没。以人文精神为本质性规定的儒家文化,关注的是人之为人的价值和意义,追求的则是一种属人的存在方式和人性的提升。《孟子》作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最能集中体现儒家的这种人文精神,然而,世人对此尚少有专论。在重新审视“人之为人”这一亘古话题的同时,从《孟子》人文精神的人性特征、人本特征、人文特征和人道特征四个方面解读“人之为人”的本真和内涵,认为“仁义”是现代教育寻求的价值核心,而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则是现时代背景下主体性人格所应具有的整体精神。  相似文献   

6.
连云港是《西游记》的诞生地,也是“西游记文化”的发祥地。弘扬“西游记文化”是连云港地方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西游记》文化精神能够代表连云港人百折不挠、勇敢拼搏、一往无前的精神风貌。开展《西游记》文化研究与连云港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塑造城市文化精神、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辅相成。在阐述连云港开发“西游记文化”资源意义的基础上,探讨了连云港“西游记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化理念传播规律与战略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包括生态危机的“现代性危机”以及生态经济新的发展趋势预示着一个崭新的生态文明形态的到来。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也是生态文化主体的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问题。文化分为三个层次: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俗文化感性文化层次;对前者进行理性升华的雅文化的理性文化层次;雅文化政治化的政治文化层次。生态文化理念的传播是一个生态“政治社会化”带动生态“社会政治化”的规律与战略的过程。其关键是观念性知识分子成为取得生命的内在自由的生态文化的先进教育主体,在公共领域进行生态文化的政治社会化的话语传播的实践,从而建构生态政治的合法性,使现代人确立“人以自然而存在、自然以人而存在”的“内在关系存在论”的生态思维方式,使人与自然形成两种和谐的关系:“主体间”的存在体验关系、“主体—客体—主体”的实践认知关系。进而建立符合生态正义的绿色差序格局和谐发展的理治社会。  相似文献   

8.
“国民性”概念缘于欧洲启蒙运动。其历史源流显示,“国民性”兼具两层内涵:政治意义上,与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密切相关;学术意义上,表示一个民族与其生存的文化生态系统相互适应形成的共同 心理结构。现代教育,需从关注人的精神成长,从民族性格与文化认同角度,遵循现代人文教育和公民教育理 念,秉承“通达民情、化育人心”的中国传统教育精神,发挥“民族文化心理场”对国民性的养成作用,构建塑造 现代国人人文素养、公民意识和国家精神的动态、交叉、立体的教育生态,培养国民的国民性。  相似文献   

9.
《诗经》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在《诗经》的诠释过程中,“立言”和誓教化”是《诗经》诠释的重要价值。立言是人生对道德情感生活世界的接受,教化是对社会生活的创造和建构。对“立言”和“教化”的作用和价值的分析对于我们今天认识儒学复兴和社会政治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印行,这是首部在国内正式出版的中文全译本,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共产党宣言》为核心的革命理论形态衍生自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的思想启蒙和政治动员。从政治话语体系与政治行动、政治结构互构的角度来看,《共产党宣言》作为时代的理论资源和概念工具,借助近代上海发达的媒体网络得以传播,成为政治话语和革命思想再生产的源头,并涵化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共创建时期,共产党人注重发掘和阐扬《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要义、实践要求,将原典的精神品格和哲思学理转化为组织创建、价值形塑、干部培养的精神源动力,并由此确立了“学习型政党”的特质,为理论创新及百年发展奠定了根基。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的建设以和谐文化为基础,和谐文化以和谐精神为灵魂,而和谐伦理精神是和谐精神的价值内核。市民社会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基础性作用,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的伦理实体,塑造了现代人的交往方式和存在方式,也孕育了现代社会特有的伦理精神,市民社会伦理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价值理想”、“秩序伦理”、“政治伦理”和“交往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2.
“《管子》四篇”存在着明显的“实化”精神、“虚化”政治的问题,这一问题与中国“借思想、文化以解决问题”的政治思想传统完全契合。本文着重辨析了“《管子》四篇”将老子之“道”往实际政治的方向引领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管子》四篇”中所表现出的君主专制思想因素,也将“《管子》四篇”对政治活动中精神作用的夸大与其他思想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3.
图书馆发展的内在动力—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念的界定汉语中“人文”一词的原始意识 ,是表示与自然天象相对应的人类文明或文化。《周易·彖传》指出 :“文明以止 ,人文也。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与“人文”一词相对应的西方文字 ,意指人性、教养。本文是在人文精神的意义上来使用这一概念 ,主要指以人为本 ,以人为主体的思想 ,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注 ,“它以追求真、善、美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 ,以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1〕人文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灵魂。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密不可分 ,精神指导关怀 ,关怀体现精神。人的思想和精…  相似文献   

14.
森林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形成了森林价值的统一体系,各价值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更是一种互促共进的关系。森林文化是人类认识和使用森林资源过程中形成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物。生态文明入宪背景下,森林文化价值的法制表达直接关系人民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在梳理森林文化价值法制表达的历史脉络及时代需求的基础上,探究其演进规律与内在逻辑,指出森林法则的人本气息应进一步加强、森林法制理论价值体系需进一步拓展、森林价值体系在《森林法》中应进一步统合,最后提出“总则明确规定+分则相对细化”的技术路径以充分实现《森林法》的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15.
厘清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表现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研究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形态表现为:在教育对象上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教育方法上善于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文化治理形态”;完善精神谱系、发挥精神引领作用、克服精神缺钙风险的“精神治理形态”;明确价值导向、培育价值自觉、树立价值自信的“价值治理形态”;在个体层面加强心理问题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在社会层面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心理治理形态”。坚持以系统思维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形态,注重整体和各个形态内部的优化趋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各形态共同发展并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既是一个浪潮,也是一股思潮。中国伦理应对“全球化”的文化立场,应当是坚持全球化与多样性的辩证互动。根据伦理的文化本性和中国在“全球化”浪潮中所处的特殊的文明情境,中国伦理应对“全球化”的价值理念是生态价值观,而不是普世价值观或相对价值观。生态价值观的合理性根据,在于它能更有解释力地回应“全球化”的三大挑战:文明观方面的价值霸权,诸文明形态相互关系方面的文化帝国主义,对待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相对主义。生态价值观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合理性消解价值霸权;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对话抵御文化帝国主义;以伦理精神的生态发展扬弃文化相对主义。  相似文献   

17.
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以宗教的和政治的理由将德国的文化分裂了,1648年的《威斯特伐里亚和约》又以结束教派战争的方式使德国的文化重新统一起来,使德意志人开始认识自身的存在价值并继而发展成为“文化上强大的民族”,在这将近一个世纪的时期内,贯穿于德国文化史的是取代了罗马公教精神的基督教教派信仰;构成德国文化史的主要章节内容的是在教派观念激励下的带有古典主义理想和风  相似文献   

18.
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运用“理想类型”方法对现代性经济运作和财富积累的动力机制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促动资本主义产生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新教伦理精神”这种维系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精神气质。挖掘韦伯理论精神价值的合理内核,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能够提供社会伦理的文化价值因子和道德信念的动力支持,对推动中国社会从“道德世界观”到“伦理世界观”的演进以及伦理—经济“生态”的建构具有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茅盾开端之作《蚀》三部曲并非政治与文学的简单勾联,从政治文化视角看,主要反映了作者的政治体验和个人情绪。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刻画了深受“五四”影响而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革命下的“颓废的一代”。茅盾在文化的层次上对“五四”精神、“五四”一代作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对生态文化发端和生态批评的现实针对性加以考辨,认为现代性文化断根和消费主义使得人类遭遇到现代性危机——人类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生态理论从东方和谐思想中吸收营养而发生发展。文章对生态文学的特征与价值取向,生态批评的发展与基本特征加以深度研究,强调应该从人类价值中断入手对东西方前沿话语加以整合,优化生态文化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指导性,在生态文化东西方互动中坚持人类精神价值整体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