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为了有效地开发陕西民间美术资源,使陕西民间美术良性发展、传承,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得以弘扬,同时促进陕西经济发展.通过对陕西民间美术现状和民间美术开发的形式、方法的研究、探讨出只有在专家引领、培养新一代的民间领军艺人,民间美术与科拔创新相结合、精准的市场定位、公司化运作、拉长产业链等各环节相互作用下,才能创造出新的符合现代生活需求,尤其是适应社会变革的新的民族性精神价值观需求的民间美术品,为民间丈化赋予更深的文化内涵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镇西汉移民社区的微观视角观照清代新疆的移民社会,考察镇西汉民族移民社区的形成、分析民间神 的构成、探讨信仰的地域性特征和多元化功能,重点揭示了镇西汉移民社区与内地同质、但又有独特需求与精神创造的民间信仰,其中驼户供奉“马祖”与“冰神”信仰带有鲜明的地域独创性.分析得出清代新疆移民社会对内地民间信仰移植的同时还进行了文化融合与创造,民间信仰作为主导民间大众思想的精神文化,是清代边疆治理移民社会的有效补充方式.  相似文献   

3.
花园主题店     
<正>它是商店,出售绿植、花盆、园艺工具,以及各种家居用品;它是餐厅,提供各种有机食品以及花叶环绕的用餐环境;它是园林,让你迷失在一处又一处姹紫嫣红,目不暇接。Terrain为你描绘出一幅理想的户外生活图景,创造出一个离城市最近的桃源乡。  相似文献   

4.
通榆年画发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榆年画作为科尔沁草原文化的品牌和表现点,是吉林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通榆年画的产生与发展受"闯关东"的齐鲁文化的浸染,同时,又受到科尔沁草原文化的影响。由于通榆年画的影响与价值,1991年通榆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通榆年画艺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经过画家们不懈的创作,辛勤的工作,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脍炙人口的年画佳作,谱写出辉煌的乐章。通榆年画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式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潮汕地区民间音乐极为丰富。潮剧在历史发展中,不仅吸收了大量的民间音乐,还体现出某些艺术创造性。这对当代的潮剧音乐创作也有重要启示。潮剧艺人的吸收、创造建立在他们对民间音乐的熟悉上,可以说对民间音乐的掌握已经达到"饱和"的艺术状态。潮剧艺人对潮汕民间音乐了然于心,才能够活学活用,根据剧情的需要,充分发挥主观创造性,从而促进潮剧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走进被称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的栗子房镇,当你聚焦那一幅幅色彩明艳、画风挥洒不拘的农民画作时,你会恍若感觉自己已经置身庄河这片金土地的纵深处,仿佛已经真切地触摸到了这里田间地头的农民种种快乐向上又独特的生产生活场景。一位美国学者感叹:“美国什么都不缺,就缺中国这样民间的东西。”几十年来,有着文化之乡基因的栗子房人在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中让农民画这一民间艺术风生水起,把它做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  相似文献   

7.
镂刻江南情     
夏玲珠是上海市青浦区夏阳街道社区学校兼职教师。她热爱剪纸,1998年退休之后,用自己的理念创造出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剪纸艺术。她将如诗如画的景色演绎在剪纸之中。其手中的一刀一剪镂刻出了水乡古镇的神韵,使得那水、那桥、那景更美、更生动、更鲜明:那古塔、古桥、古镇栩栩如生,宛如一幅幅真实照片。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中,资金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中国近代缺乏资本原始积累,政府对数量最大也最为活跃的民间资本企业的资金援助极为有限。因此,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民间金融机构、传统社会筹资习惯和途径以及机器工业产生后民间应运而生的企业筹资方式,承担了工业化进程中对资本的需求重担。这里分析的民间金融机构融资、企业吸收社会储蓄和企业内部多种挖潜积累的扩张方式,展示了一幅幅中国民间金融资本活跃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9.
立足民间行业协会生长的背景,通过对北京中关村国际孵化软件协会的个案研究,发现政府职能转换、市场规范化、企业发展、社会治理都需要民间行业协会,而官办协会在一定程度上又对民间行业协会的生成造成了压力,"夹缝"的生态环境客观上为民间行业协会"内生"创造了条件。同时,民间行业协会也只有有效整合政府、企业资源,实现自我"增能"才能成长。"内生—增能"的模式,揭示了本土民间社会组织生态环境的"张力",对于国内民间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远古神话中,女娲创造世界、孕育人类,是一副大神的气派,而在后世驳杂的民间信仰中,女娲形象又被重新演绎塑造。民间信仰的世俗性与神圣性的复杂扭结造成了女娲形象双重演绎过程,一方面将女娲由远古神祗演绎为人类慈祥的母亲,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另一方面女娲又被赋予无所不能的神力,成为万人敬仰的大神。这是一个交叉式的双向互动,其复杂性是和民间信仰的混沌性共生的。女娲在民间的这种存在方式最终决定了女娲文化信仰现存状态和未来演变的流向,这对于民间女娲文化信仰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高建群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匈奴》是围绕陕北高原创作的,讲述了高原上三个家族两代人的人生传奇。主人公一家三代人,肩负着历史的重负繁衍生息,艰难生存,他们见证了黄土高原上人们的坎坷命运,也见证了红色革命的火种在此保存并形成燎原之势的历史。小说涵盖了当地的历史源流、社会风貌、民间传奇及爱恨情仇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全面又系统地展现了一幅陕北高原社会文化生活的史诗画卷。本文主要运用陈思和在《当代文学史教程》中提出的“民间”概念,从小说所蕴舍的地域特色入手,通过展示作品中的民间歌谣、民间习俗及民间语言,来全面解读作者对这“圣人布道此处偏遗漏”的陕北高原的浓浓情意。  相似文献   

12.
彭见明的长篇小说《天眼》选择湘楚民间的相术文化及相关社会生态正面写实,既趣味盎然地描绘了一种底层社会的边缘性风俗画卷,又深刻地参悟和阐释了民间相术所包含的处世境界和生存智慧,并以此为基础洞察世事沧桑和人心善恶,其中体现出创作主体以民间智慧"拯世""渡人"的精神意图。小说由此显示出既具境界独特性又具内蕴丰厚度的艺术品质。  相似文献   

13.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壮语,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壮侗语支,但解放前却长期没有自己的文字。两宋时期虽曾借用汉字,创造了一种方块壮字,名叫“土俗字”,记录下了一些唱本,但使用不广,时间也不长。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曾于1955年为壮族人民创造了一种用拉丁文字母拼写的新壮文,但由于民间长期使用汉字,故新壮文尚属推广阶段。尽管如此,聪明、智慧、勤劳、勇敢的壮族人民,仍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尤其是民歌和民间乐  相似文献   

14.
民间资源在少数民族现代叙事文学中以故事和话语的方式进入文学。在故事方面,叙事文学的题材、人物品格、空间呈现等方面都或多或少有民间因素的参与。叙述文学的话语层面主要体现在表述层面上。人物的言语、情节的展现、语体的选择等都经常受民间元素影响。民间资源进入叙事文学反映出少数民族现代作家的民间立场。大致来看,局内人式批判、改造性呈现以及诗性创造是三种主要的民间立场类型。少数民族现代作家对民间资源的运用总体上可归结为集成与转化,而转化则受到民族国家意识、启蒙意识和革命斗争意识、民间革新观念以及“五四”精神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汉唐至宋初野史小说中关于巴蜀的故事,亦如出土于巴蜀的汉砖、唐锦的精美图案,展现出一幅幅关于古代巴蜀的风情画卷。故事中的贩夫走卒、官吏士人、旷男怨女、巫师术士的悲欢离合、兴会际遇,以及神鬼、灾变、怪异的扑朔迷离、奇巧诡橘……,这一切神妙的刻镂、编织,几近于汉唐至宋初巴蜀文化内涵的全景写真,是巴蜀历史上长时期的经济、政治、宗教、战争、艺术创造及民间日常生活、土俗民风与社会心理的创造性的再现。因而,对野史小说中相当大量的这一部分材料,作一  相似文献   

16.
子弟书是富有满族特色的民间曲艺,同时又熔铸了文人文学的才情与志趣。子弟书对于传统叙事诗的创新主要表现在雅俗兼收、反映世情百态的开阔视野;以事挟情、舒展而又严谨的叙事结构;赋笔抒情、水墨淋漓的审美取向;句式多变、长短随意的诗歌体例。子弟书无论在诗体还是修辞上都表现出民间文学那种生龙活虎的创新与文人文学熔铸锤炼精神的高度统一,它所创造的这种雅俗共赏、修辞富赡的新诗体也必将在中国叙事诗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是“五四”以来最有影响的散文作家之一 ,他总是将自己的艺术视点对准现实中的人与景 ,在透视平凡的生活过程中构造风华横溢 ,质朴美妙的艺术意境。他的散文 ,风采绮丽 ,光华照人 ,但又不是浓妆艳抹 ,猛烈倾泻。他采用朴素的文笔 ,让感情从笔端细细沁出 ,充满在字里行间 ,丝丝入扣地传达给读者。同时 ,他善于事物形态化 ,简单的事物细致化 ,无情的事物移情化 ,静态的事物形态化。在“化”的过程中创造出女性美、抒情美、动态美和构思美 ,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精美的山水风光画 ,令人如在景中 ,如在画中。一、脉脉含情的女性美朱自清…  相似文献   

18.
“文本”的创造与“原型”的转换,始终都存在着一种隔不断的互动联接,直到“文本”以独立的存在形式面世。民间原型的运用使得《尘埃落定》体现出巨量的人类学的价值。借助民间原型批评理论分析了生殖崇拜与成人仪式、圆形循环与天命难违、洪水神话与征兆等几组民间原型在《尘埃落定》中的置换变形和巧妙结合,从而为阐释这部作品找到一种“元语言”。  相似文献   

19.
艺术形象的本土化和民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艺术形象创造 ,是在民间理性基础上的本土化、民族化创造 ,承继了民间叙事的传统 ,将传统的人物观与现代小说叙事方法结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了“脸谱化”的形象艺术。这类本土化艺术形象主要分为民间思想意义人物群落和民间文化意义群落 ,是民间文化形态在 2 0世纪乡土小说中的艺术呈现 ,也是民间智慧和民间生命强力的体现。这些艺术群落呈现出本土化人物的思想之美和民族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在80年代初发表的轰动文坛的《受戒》,带有鲜明的风俗画特色,真实而生动的体现了汪曾祺小说的创作特色:“小说中有诗的情调、散文的意境、有文人的雅趣、民间的世俗美。”汪曾祺在小说的题材、结构、人物塑造、语言四方面进行了文体的创造实践,创作出了许许多多带有民间世俗美的像诗像散文的优美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