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九一八国难报告文学”可以从几个方面被论证和考察,一是关注“九一八国难报告文学”的生成及其历史维度、时间长度、空间广度;二是考察其文献史料的特征、文学表征;三是东北“书写”的独特性。将“九一八国难报告文学”置于中国抗战文学研究乃至于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研究的大框架中,有助于界定“九一八国难报告文学”的社会性、普遍性和历史性的意义,从而拓宽国难文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2.
报告文学在今天中国文坛上已占有令人瞩目的突出地位.这种现象被某些评论家誉为史无前例.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一个国家的日常生活中突然起到这样重要的作用是不常见的.现在中国除了有一本名为《报告文学》的专门杂志之外,还有很多文学杂志每期必登一篇或几篇报告文学.目前,中国的文学评论家们把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明显地区别开来,新闻报道被  相似文献   

3.
江秀玲 《唐都学刊》2004,20(1):142-145
小说在中国文学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茕标独树 ,内容趋于规范 ,形式渐次定型 ,特征日趋显豁 ,其间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 ,且其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熏陶和培育了中华民族的独立风格。  相似文献   

4.
报告文学,是报刊常用文体之一。茅盾同志称它为“特殊的文学样式”。由于它是介于新闻报道和文学之间的一种文体。因此,有的同志说:它是扎根于新闻的土壤里,而把枝头伸向文学园地里的红梅。  相似文献   

5.
日记本小说,亦即日记小说。它是日记文学之一种。在日记文学园地中,它枝叶繁茂,花团锦簇,硕果累累。较早注意到这一文学现象,并予以初步分析论证的,是郁达夫。1927年6月,他发表了论文:《日记文学》,1935年6月,他为其《达夫日记集》的出版,写了“代序”:《再谈日记》。其主要论点是:“日记文学,是文学里的一个核心,是正统文学以外的一个宝藏。”“小说家在初期习作的时候,用日记体裁来写的时候,其成功的可能性,比用旁的体裁来写更多一点。”因为“在日记里,无论什么话,什么幻想,什么不近人情的事情,全可以自由自在地记叙下来,人家不会说你在说谎,不会说你在做小说”,因此要提倡日记文学了。  相似文献   

6.
拉丁美洲短篇小说虽然只有短暂的历史,在当代文学中,它的普及程度却是勿庸置疑的。作为一种比较年轻的艺术形式,这种体裁自二十世纪中期以来取得了特别引人注目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它在本世纪上半叶盛行的三个文学流派——自然  相似文献   

7.
“课桌文学”,顾名思义:课桌上的文学也。实际上并不单纯是文学,而是以文学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包括雕刻、绘画、洋歌、音乐等等。这种“课桌文学”较普遍地存在于目前的高校的课桌上。综合性大学有之,理工科大学有之,文科大学也有之。笔者对××大学这所名牌的综合性大学进行了调查,仔细“欣赏”了这几乎存在于全校一百二十多个教室的桌子上的“艺术”,深有所感。“课桌文学”的形式表现为多种多样,涉及的内容也很广阔,可谓丰富多彩。这里有不少“佳作”颇有感染力。它的内容从倾向来说有高昂的、上进的,但更多的是灰色的、颓废的,甚至是下流的、庸俗的。“课桌文学”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1.对于生活、人生的评价。这个内容占有很大的部分。我们偶尔发现一、二条有点上进性的言语。如:“仅仅依靠天生的优点的人是天生的蠢人”,等。大量的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如用中外文结合的诗歌:·“人生本是lazy(懒惰),何必整日study(学习),找个漂亮的lady(爱人),抱个胖胖的baby(小孩)。”把裴多菲诗改写的:“馒头诚可贵,油条价更高;若有大肉包,二者皆可抛”。等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五四”文学是中国20世纪文学第一个实验时代,80年代是第二个实验时代。这个时代出现了文学三大板块,即寻根文学、纪实文学、新潮文学。作者结合有关作家和作品对三大文学板块形成的多种原因、审美特征和流向进行了分析论述。寻根文学是一种“过去时态的文学”,它从“未来”出发,通过“现在”,去检视“过去”;纪实文学则是一种“现在时态的文学”,它从“未来”出发,通过“现在”,去折射“过去”。新潮文学是“未来时态的文学”,它立足于未来,通过现在,去反叛过去。  相似文献   

9.
“需要”作为有机体的基本条件和机能,它的内涵在哲学意义上不只是需要主体对外界事物的摄取,需要主体的能量、能力的释放、发挥乃至排废也是需要内涵的一个方面,亦即作为主体的人及其事业的“新陈代谢”的全过程。人的“需要”有多种类型,按具体“需要”产生的条件和机理,可分为“无意识需要”与“有意识需要”两种类型。从这两种类型”需要”产生的次序看,“无意识需要”先于“有意识需要”而存在;从它们在人类“需要”中占的比重看,“有意识需要”大于“无意识需要”。(本文中的“意识”系指概念、判断、推理、证明等理性形式的思维活动。) 一、无意识需要有人认为“需要总是被意识到的需要,必然反映为他的意志,作为欲念、目的、动机等主观形态而存  相似文献   

10.
法西斯主义作为“二十世纪的怪物”,在统治形式上也有其特征。日本军事法西斯主义的所谓“国民动员”,就是以军部势力为核心的日本法西斯主义统治国民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的思想动员,即以军国主义思想使国民思想统一化;二是国民的组织动员,即将国民划一集中在军部指导下的法西斯组织之中。本文  相似文献   

11.
汉语形象与汉语形象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应具体表述为语言形象,它是文学的艺术形象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构成文学的最基本“现实”。汉语形象作为汉语的修辞性形象,是文学中汉语组织在语音、词法、句法、篇法、辞格和语体等方面呈现的富于表现力及独特个性的审美形态。它应成为汉语文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从而需要建立汉语形象美学,这是一种有关文学的汉语形象的审美特征及其在文学中的基本地位的研究方式。当代诗学应当重视汉语形象美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题材取向上的时代共振点、思想意蕴上的社会学思考和艺术结构上的“全景式”构架,探讨和分析了近几年报告文学引起社会反响的因素和新的美学追求。作者认为在改革开放时代大潮的推动下,报告文学正以崭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大胆地突破过去的模式,向美学的更高境界升华。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体裁?体裁是文章结构组织的一种稳定的、具体的形式。这种形式是随着文章内容的多样性以及作者对文章所提出的不同的审美任务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中国,最早划分文章体裁的说法当始于汉末的蔡邕。他在《独断》中,将文章分为两大类:天子令群臣之文和群臣上天子之文。两类又各分四种,前者分为策书、诏书、制书、戒书;后者分为章、奏、表、驳议。到了三国,曹丕对文章体裁作了更深入的研究。他在著名的《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所谓“本”,大致是指文章的基本规则,是一切文章的共同要求。所谓“末”,即指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曹丕之后,历代划分文体的人把文体的数目愈分愈多。陆机的《文赋》分文体为十,刘勰的《文心雕  相似文献   

14.
新葛兰西派的理论贡献:接合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文化研究中 ,接合概念作为一个关键词 ,同霸权概念一样 ,已经上升为一种理论和方法。从理论方面来讲 ,接合可以被理解为在描述一种社会形态的特征时为避免落入还原论和本质论的双重陷阱所采用的一种方式。从方法上来讲 ,一方面 ,接合为理解文化研究所探讨的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构架 ;另一方面 ,它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一种将分析对象“语境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文学研究是由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文学和共产主义时代的世界文学两部分构成。共产主义世界文学作为一种理念存在对当前的文学研究具有引导性意义,它不仅将反抗当前的世界文学体系作为理论建构的首要目标,还在方法论上向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作家而言,反抗西方帝国的中心文学需要一种真实的形式创新;对批评家而言,反抗帝国文学需要借助文学事件和文学真理等新的概念范畴重写世界文学史,为重建世界文学秩序提供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杨保健 《唐都学刊》2006,22(3):145-148
中国传统文学主要指从公元前11世纪,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最早的诗篇出现起,直至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的中国古代(含近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学在特殊的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传统,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风”、“骚”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二、“诗言志”、“诗缘情”与重表现、重抒情的传统;三、文学形象创造的“形神兼备”传统;四、文学形式的多样性传统;五、文学风格的丰富性传统。认真研究和梳理传统文学的艺术传统,并加以扬弃,无疑有益于当今的文学发展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文学”的回顾和未来文学的展望,是难做的题目。“回顾”应该多少看出点儿门道来,“展望”应该经得起未来事实的考评。“理智”不要我写这种文章,因为对“新时期文学”说不上有研究,说话很可能不着边际,更怕被将来的实际打嘴巴。然而,有一种什么情绪使我提起笔来。这情绪的背后似乎也含一点儿“理智”,就是认为大家关于这题目的讨论,也许成为“文学”这个系统“自动控制”的一种因素,我说的即使错了,即使将来因此脸红,现在也可以使行家们在批评我的错误时思考一些问题,可以使将来的文艺思想家知道八十年代后期曾有我的这种胡涂观念,而引为教训。第一,我认为中国“新时期文学”仍然与政治有很密切的关系,近十年来,仍然是“政治先行,文艺后变”的历史。如果没有结束所谓“文革”,就产生不出“伤痕文学”,“伤痕”只能在身上和心里,不会有人(或极少有人)把它变成文学。“反思文学”呢,也是随着对所谓“文革”政治总结、随着政治上对“十七年”的反思而出现的。“开放”政策的酝酿、确定和实行,更是文学“开放”,广泛容纳世界文学新艺,发生“中国的现代主义文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8,(2):136-142
先秦时期,口头和书面是两种并存的文学创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史传文学也曾以口头的方式创作和传播。书面语和口语最大的区别表现在词汇方面,从词汇方面来看先秦史传口头叙事的语言特征,是为了更好地还原先秦的口头叙事状态。史传中的韵语使句子音节协调,朗朗上口,是为了方便口耳相传过程中的记忆。语气词是为表达语气的需要而产生的,在口语中普遍使用,史传中的语气词使历史记录充满仪式感和真实感。先秦时期,方言广泛流传于口头,文献记载的方言也多出现在口语场景中。这些口语词实际都是史传文学的口头叙事特征在语言形式上的体现,从这些口语词中可以管窥先秦口头叙事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在南斯拉夫各民族文学中,短篇小说有着丰富的传统,就其多方面的特点而言,它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形式.如果撇开享有世界声誉的民间故事,仅就短篇小说来说,则可断言,南斯拉夫短篇小说是在坚实的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斯拉夫的短篇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体裁,是在十九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西方文学观念流变为参照系,探讨了“创作”语义的演变、观念的变革和文学“创作”的本质和实现手段的历史形态。文章认为,在中国古代,“创作”一词用于文治武功、政教法制,而文学则从属于先验理念和封建道德的使命,指称文学写作是近代才被认可的;比较而言,西方古代文学现念上的清规戒律不多,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已经以“创造”的理论解释文艺的“摹仿说”,近代崇尚的文学艺术的“创作”,是对古希腊“创作”观念的升华和对希伯来“神创论”的改造。在人类历史上,文学“创作”的具象经历了神话、诗歌中的自然山川和小说中的世俗社会、人物形象等三种意象形态。在文学“创作”中,语言既是工具和手段,又凝聚成“创作”意义、具象赖以存在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