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民国时期,不同文学史教科书中的《左传》书写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集中体现在对《左传》性质、作者及其成书的书写上,它们观点各异甚至相互抵牾.一方面,它们对《左传》性质的书写,勾勒出民国时期文学观念的演进轨迹;另一方面,它们对《左传》作者及其成书的书写,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初创与现代学术范式的确立对《左传》研究的激活与促进,也生动还原了民国时期文学研究的"学术景观";此外,教科书作为传播、普及知识的重要工具,它们对《左传》文学价值及其文学史地位的正面书写,是20世纪《左传》文学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使《左传》位列中国文学经典的认识更加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司马迁创造的文化奇迹,是第一部纪传体中国古代通史,由于《史记》的问世和影响,史学才冲破传统经学体统,以独立的学科自立于中国古代学术之林。司马迁对前代文化经典的接受塑造了《史记》的文化品格,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所开创的叙事体例、语言表达范式、行文风格对后世叙事文学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示范性作用,作为文学经典进入世界文化的神圣殿堂。《〈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一书系统深入地考察了自《史记》问世两千年来“以文学的名义”被接受、认知的文学经典建构之路,沿着这一研究路径,追溯、探索《史记》文学经典化的学术思想史,进而期待《史记》文学研究尤其是《史记》对叙事文学影响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4.
沈约在《宋书·隐逸传》的序和论中详细阐述了"贤人之隐"(晦道)与"贤者之隐"(藏身)的不同,揭示出这组矛盾背后的深层意蕴。其论述不同于传统隐士书写仅关注这一群体"激贪厉俗"的外在客观作用,而是更多地将"隐"的行为回归到隐逸主体本身,分析"隐"的动机,细化"隐"的类型,从而创造性地将"隐"与"贤"结合起来,最终以"独往之人"("哲人")作为隐逸的理想状态。陶渊明作为当时"独往之人"的代表,成为沈约隐逸理想的现实呈现。客观上,沈约《隐逸传》的书写对陶渊明形象的经典化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三百》的经典化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从尘封的历史中现身以来,《诗三百》的经学化过程再一次受到关注,《孔子诗论》的出现为我们探寻《诗经》的经典化源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春秋时代的礼崩乐坏推进了《诗三百》的普及,战国诸子的著作中引《诗》、证《诗》比比皆是,《孔子诗论》正是产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孔子诗论》与先秦的用《诗》风气是密切相关的,而《毛诗序》与之是一脉相承的,所注重的都是《诗》的教化作用;《诗论》释《诗》与汉儒解《诗》的方式、内容、思想内涵又有很多差别,对《诗三百》走向经典《诗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严歌苓的《扶桑》是一部狂欢化程度极高的作品,其对边缘人物的书写和对传统形象的颠覆体现了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特征。本文主要从狂欢式的笑、加冕脱冕的结构、狂欢广场语言以及人物形象的狂欢化来讨论《扶桑》的狂欢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马桥词典》的“主流话语”与历史反思相关涉。其显著特色是 :它经由语言来显露一种生存方式并企图触摸到一个民族的灵魂。《马桥词典》的核心价值突出表现在它对中国文化乃至人类精神的反思与批判上。这种反思既是对定于一尊的历史观的质疑 ,也是对非此即彼、线性因果式的历史陈述方法的清算。 相似文献
8.
蒙学经典《弟子规》是国内蒙学书本的优秀著作,历经多年的传承而不褪色,对国内的启蒙授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篇文章却辐射多个领域的广博内容,当下大家依然要探索其丰富的授课思想,以指导高中该科授课。蒙学经典《弟子规》在该科授课领域的特色有文化内容的生动性、表述浅显特殊韵语化和求知方法的客观性等,并且启示大家的高中该科必须德智并重,不断增加诵读涵咏以及增强该科授课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周逢梅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2):62-67
《阿Q正传》的经典地位可以从思想性、文体学和艺术性三个维度进行解读.无论从解剖社会和国民心理的思想深度,还是对现代中篇小说的开创性的文体实践,及融通中外、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上来看,《阿Q正传》都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其文学经典地位不是一般的小说能够轻易取代的. 相似文献
10.
萧统《文选》将班固《两都赋》置于赋类之首,从此,班固《两都赋》作为京都赋的经典代表地位得以正式形成。然而,《两都赋》被确认为经典有个较长的过程。南朝刘宋之前,《两都赋》长期被忽视,尤其在左思《三都赋》问世之后,重《二京》《三都》轻《两都》的审美差异化现象更为突出。这一现象也存在于注释学与总集编撰领域。萧统《文选》编撰之前,《二京赋》《三都赋》注释均有数家之多,而《两都赋》却一种注释本也没有。萧统《文选》将《两都赋》置于“京都”赋之首,是符合萧统总集编撰的皇家立场的。萧统以编撰总集的方式进行“文章之道”的确立、引导与示范,班固《两都赋序》强调“宣上德而尽忠孝”,这契合了萧统编撰《文选》的政治目的。随着文选学在隋唐时期的形成,陆续出现的《文选》注释成果,改变了《两都赋》在注释学领域受冷落的状况,巩固了《两都赋》在京都赋范围内的经典地位。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实践、中国传统哲学优秀成果三者相结合的产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典范,为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哲学理论;学习和吸取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新成果;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遗产;从具体哲学问题入手,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把哲学变成民族的事业。 相似文献
12.
13.
14.
所谓常用异读字,是指古今均常用、古代汉语有一个或多个与常见音相对的异读的字。所谓异读音的性质,是指异读是否区别意义。对常用异读字异读性质的确定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研究。学者们一般通过《广韵》的释义来确定常用异读字异读音的性质,但由于受其韵书性质的局限,确定常用异读字异读音的性质往往有很多不足。《经典释文》是弥补《广韵》这方面不足的好材料。利用《经典释文》常用异读字的注音数据与《广韵》常用异读字的音义相互印证,可以提高确定常用异读字异读音性质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是当今最负盛名的西班牙导演之一阿莫多瓦1999年的作品。这是一部赞颂女性的爱与伟大又让人充满眼泪和震撼的电影。更是一部把目光真实、淋漓地投向社会边缘人群、底层小人物辛酸生活的电影。 相似文献
16.
爱伦·坡在《红死魔的面具》中表达主题与形式对应,是传统情节的奇异颠倒。小说形式可视为信息量积累过程,标题显示主客观间的矛盾。创造与毁灭,生与死象征两极。小说中悲哀的气氛愈来愈深沉,而浓重地全然笼罩着读者。《红死魔的面具》是专制统治者自身的"判决书"。 相似文献
17.
胡安国以天理统摄《春秋》大义,将之作为经学义理的最高本体,天理以"理一分殊"的方式得到体现。因此,其在经学诠释上,有着"以理驭势"的义理逻辑:天理通过圣人书法落实于具体历史实践,来驾驭和制衡人欲横流无理的时势。以"理"驭"势"的义理逻辑,在诠释中具体地落实为重义轻利、贵王贱霸、尊君抑臣、内夏外夷。胡安国藉以理驭势的内在逻辑建构其《春秋》学的义理大纲,是道学奠立《六经》理论范式的重要表现,决定着南宋到清初《春秋》学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18.
19.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充满诗意与温情的“阳光情感电影”,伴着轻盈优美的交响乐,简洁而干净的故事情节在纯美而温情的各种蒙太奇叙事结构中缓缓展开,整个画面都笼罩在一层灰暗的色彩之中。然而,一股明亮而耀眼的爱之光冲破了这种沉闷的宁静,实现了对生命和人性原始而巨大的感化。本文将从电影的主要元素及其深度方面阐释影片中所蕴含的智慧大爱与人性光辉的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清代白话小说在叙事方式上对说书程式进行了多方开掘,对说书情景的戏仿是成就独特的一点,<儿女英雄传>用叙事层次的颠倒内化了小说评点功能;作者变成人物进入故事层,由说书人对其叙述过程进行评价.作书人形象的出现使限制叙事更自然.评点式叙事降低了叙述的权威性,用评点家的"文法"标注出小说的大结构.小说将读者熟悉的通俗文学经典中的故事和人物拆解变形,作为组成情节的模块,以表达作者批评意见以及反讽的意味.重复叙事因小说独特的时间结构而来,解决了线性结构与立体的时间和人物的矛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