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祖国的东北边陲丹东市,有一位被改革大潮推出来的人物,他就是辽宁省少数民族优秀企业家、丹东市饮食服务行业第一位租赁者,现任丹东市清真饮食联店经理的马跃武.四年前,改革的春风刚吹进丹东饮食服务行业时,马跃武凭藉多年从事饮服工作的经验和特有的胆识,第一个率先租赁了市内唯一的长期摘不掉亏损帽子的国营清真饺子馆和所属两个加工点,并一举扭亏为盈.之后,他又先后兼并了四个集体清真饭店,个个打了翻身仗,受到人们的赞誉.他租赁经营四年来,跨  相似文献   

2.
从公元七世纪初以降,吐蕃先后兼并了分布于青藏高原的羊同、苏毗、吐谷浑等族,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政治和文化交流.本文引用敦煌、新疆发现的古藏文文献,结合汉文文献,深入地讨论了吐蕃治下的吐谷浑小王和吐谷浑臣僚、民众的情况,力图揭示出吐谷浑被吐蕃征服以及逐步融合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3.
苏联解体后,中亚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从解构联盟转向区域合作.中亚民族主义价值取向的转变表明:在当今时代,任何民族的经济发展只能融入全球经济大潮和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之中才能实现;任何民族的现代化只能在全球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今天的民族主义运动虽然仍需要从民族国家主权架构中获得营养,但任何民族主义运动如果对传统主权过分崇拜,就有可能被视为"狭隘"的甚至是"极端"的民族主义.  相似文献   

4.
民族传统文化的冷与热·民族———“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系列展”随感文/天粒伴随着二十世纪末通俗大众文化的兴起,民族传统文化被挤出了大众视野之外。在历经种种潮流冲击之后,有这样一处集合地令人遗憾地被淡忘了……大约就在一年前,被商品大潮冲击得有些迷顿的现代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年代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人员认为,大约一千五百至两千年前,景颇人从其老家康藏高原南迁至今天上缅甸江心坡一带,后又逐渐向西、向南等方向迁移,他们迁徙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的(为了逃离寒冷的气候条件,到南方寻找更好的生存环境),军事的(早期是为买了躲避秦始皇的兼并战争,后期则可能是替清王朝征战出力,留居到达的地方)、政治的(摆脱本族群内部的"拉事"仇杀活动,或是想成为山官而不得的部分贵族阶级成员啸聚人马,另立山头)等等.由于所至之处汉、傣特别是傣族势力的强大(这里主要指的是在云南德宏地区),他们只好作为被统治民族居住在生态条件较差的山头.他们实行的是一套被称为"古姆萨"的世袭山官统治制度,社会被划分为官种(贵族)、百姓、奴隶三个阶级.由于山官(贵族)阶级的剥削和压迫,19世纪上半页,江心坡一带(后波及云南德宏地区)的百姓联合一部分奴隶发起了推翻山官统治的"古姆朗"起义,从而建立起了无等级、无特权、无剥削的"古姆朗"制度.①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藏族历史上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两位历史坐标性人物萨班·贡噶坚赞和阿沛·阿旺晋美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业绩进行了介绍,认为两位历史伟人所处的时代和平生的经历纵有不同,但他们敢于在历史的关头以不凡的政治远见和智慧引领西藏人民积极投入国家统一、时代进步的大潮之中,堪称西藏历史进程中一先一后、遥相辉映的两座丰碑.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劳动人民反抗贵族统治者的斗争,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各大小诸侯国家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战争这一暴力工具成为当时实现政治目标、扫荡落后势力的必要的工具,以至中国出现了"境内皆言兵"的风气,涌现了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孙子兵法>一书受到二千多年来的重视,名传海内外.  相似文献   

8.
马金宝 《回族研究》2013,(1):129-133
纵观历史,回回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民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回族爱国主义思想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回族爱国主义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这对于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陈勇 《民族研究》2007,(2):71-79
东汉中平五年单于羌渠被杀,导致南匈奴内部严重分裂.羌渠子於扶罗部、国人杀其父者与并州屠各,是汉末魏晋时参与南匈奴故地政治角逐的三种势力.建安初呼厨泉凭借袁绍的支持,返回南匈奴故地并重新掌权.平阳战后呼厨泉转投曹操,得以维持其南匈奴共主的地位.并州刺史梁习在任数年,大大削弱了南匈奴的实力.曹操划定五部,南匈奴诸部被进一步分割.去卑监国,则以南匈奴的衰落而告终.嘉平年间刘豹兼并五部,标志并州屠各的崛起.司马氏增置三率、四率,意在利用南匈奴势力瓦解并州屠各的一统之局.去卑子刘猛泰始中出任中部帅,就是出于这一计划.刘豹系并州屠各的首领,与於扶罗子、左贤王某并非一人.并州屠各与南匈奴宗族部落的混编,成为双方政治合作的重要前提.刘豹顶替於扶罗子、左贤王某,进入南单于的继承序列.汉赵史家则在此基础上,伪造了刘豹、刘渊父子的世系.并州屠各与南匈奴之间存在隔阂,刘猛起兵反晋,未能获得其余各部的响应,主要原因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10.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发展呈现了喜人的局面.但是作为社会体育的基础--学校体育的改革,应始终针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方向--全民健身开展工作,在全民健身大潮中定向、定位.二者通过终身体育这一主要接口,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真正对接,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健康、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四百多年前,我国沿海地区的抗倭斗争,是一次以汉族为主体,并有僮、土家、苗、瑤、畲、高山等民族人民共同参加的反对外来侵略的英勇斗争.经过长期的斗争,清除了倭寇的禍患,捍卫了祖国东部边疆的安全.在这次斗争中,充分表现出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一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骚扰活动由来已久,早在明朝初年就开始了.明洪武年间,日本正处在南北朝的分裂时期,各诸侯之间进行着剧烈的兼并战争.经过长期的混战,结果  相似文献   

12.
巍巍太行山,滔滔黄河水,古往今来这块牧野大地的沃土孕育了多少风流人物.而今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冲击着买立智和他领导的新乡制革厂.这位54岁的汉子浓眉下有一双明亮而深邃的眼睛.这眼睛充满智慧和坚韧.他为把一个小型企业发展成国家制革定点厂、跻身于市场竞争舞台,从而打入国际市场,夺得全国制革业唯一的金牌,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凝  相似文献   

13.
历史的航船驶离了八十年代的最后一站,又张满风帆,奔向了九十年代的新海域. 八十年代对于我们的共和国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年代,其主旋律是改革开放的大潮奔涌于神州大地,带来了国家面貌一新,带来了万里山河巨变. 1989年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我们的国家在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之后,在积聚了新的能量和生机之后,昂然登上了新的征途.各民族从来与祖国命运相连,荣辱与共. 如果从民族地区和民族工作的角度回眸审  相似文献   

14.
艾海提·买买提:一靠人才二靠科技1991年被聘为新疆塔里木钻井公司筑路公司经理的维吾尔族企业家艾海提·买买提,经过多年的经营实践深知: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要使筑路公司能有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站住脚,一靠人...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西部,有一片神奇古朴的土地.那,就是美丽富饶的呼伦贝尔. 改革开放的大潮撩开了呼伦贝尔昔日神奇虚幻的面纱,旅游事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中外游客络绎不绝. 呼伦·贝尔的传说象是绿色锦缎上的两块碧玉,呼伦湖和贝尔湖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镶嵌着,谁也说不清已有多少年了. 呼伦湖,当地蒙古族兄弟叫达赉诺尔,意思是“海一样的湖”.关于它的记载,最早见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下半期朝鲜族小说以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人的精神颓废化的揭露为主题,剖析了女性觉醒、人的精神危机,对商品经济大潮中人生之歌作了真实描写.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要求,企业改制重组以不可逆转的势头向前发展。企业文化在这前所未有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应当充分发挥好整合、动力、导向、约束和凝聚作用,以确保重组后的企业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强劲的发展动力。一、改制重组企业文化融合面临的障碍企业由工厂制改为公司制后,构建了母子公司体制,改行政隶属为由母公司通过参股、控股和契约关系以及兼并、重组等形  相似文献   

18.
甘洛地处凉山的门户,攀西的北大门。由于历史的原因及山高坡陡,沟壑纵横的地理环境的限制,群众长期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其突出表现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意识差,生产不计成本,产品不问销路,商品交换的聚散地少。十年改革开放的大潮荡涤着甘洛人羞于经商、耻于交换的旧观念,打开了山门、寨门。人们走南闯北,参观考察,取经求宝。于是,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了,资金引进来了,人才迎到家了,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品优势又变成商品优势。商品经济的大潮造就了一大批弄潮儿。他们被无商不富、勤劳致富的新观念支撑,奔向商品交换的大市场,他们不仅  相似文献   

19.
民族性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共同的道德传统等特性,在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历史潮流的当代,各国教育的民族性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一国教育作出怎样的民族性定位选择,反映了一国教育在教育国际化大潮中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前景.冷静面对教育国际化的影响,辩证应对教育国际化与民族性的关系,在适应国际化大势中完善、光大、弘扬自己的优秀民族特性,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蛮夷律》考略--从一桩疑案说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蛮夷律》是我国古代适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项专门法规 ,目前仅见于湖北江陵张家山汉简《奏谳书》中的一桩案例。本文从民族学、法律史学的角度 ,运用考古发掘的简牍资料 ,结合传世文献 ,对《蛮夷律》的内容、适用对象和范围以及其历史作用进行考析。作者认为 ,《蛮夷律》是战国秦汉时期华夏统治者在兼并巴蜀、荆楚地区后推行民族政策的法律表现形式 ,关于蛮夷在赋税徭役方面享有特殊待遇的规定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于华夏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 ,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而《蛮夷律》在东汉时期被逐步毁弃直至废止 ,是当时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