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当前我国为建设新农村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策,村官计划的实施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优化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结构、培养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村官计划的实施还处于起步阶段,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与现行制度存在冲突和无法衔接的问题.针对村官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宪政制度为视角,提出了一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实施"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带头人而实施的"强基工程",也是培养具有基层经验、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高素质领导干部的"育苗工程",同时也有利于缓解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因此农林院校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农林院校在大学生村官的培养上,有着独特的政策优势、生源优势、办学优势和社会资本,可以通过革新课程设置、培养大学生融入基层工作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等一系列措施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服务农村,建设农村。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人才战略工程,对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同时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的大学生村官仍存在如动机不纯、态度不端正、缺乏基层工作经验、没有明确的岗位责任要求和“独在异乡为异客”情怀等“水土不服”的现象。鉴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效果,从理论和实践出发,深层次剖析大学生村官“水土不服”的问题和原因,并试图对此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村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激发了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对促进新农村建设,解决就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干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思想层面分析这一特殊群体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及其存在的思想问题,从而加强对这一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既是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必然要求。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一方面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生扎根农村,加大对大学生"村官"的财力支持,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努力提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新能力,多方形成合力,才能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顺利实施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选拔大学生到村和社区工作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培养锻炼年轻干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洪湖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村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大学生村官计划政策落实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并结合在校大学生对村官计划的认知状况,对探求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对策与建议:建立科学的村官管理制度、政策宣传教育工作前移至学校、加大对大学生村官和村干部的培训力度、落实和提高大学生村官待遇。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国家一项重要决策,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促进了新农村建设,而大学生村官招募是顺利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环节。对2008—2015年我国东、中、西部31个省(市、区)220篇大学生村官选聘公告进行分析整理,发现我国村官的招募政策,在选聘计划上逐渐减少,报考门槛逐渐变高,歧视性条件逐渐明显,政策待遇对促进大学生村官社会流动影响较小,"准"大学生村官培养和大学生村官培训的政策缺乏顶层系统设计。同时,我国不同区域的大学生选聘工作存在趋同性。从选聘公告所折射出的现象和研究结论,对"十三五"时期,进一步完善我国大学生村官招募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导向性政策,旨在推动农村事业的全面发展,该项政策的实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求,大学生村官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源群体,有必要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分析该项政策,本文就从人力资源管理流程视角出发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进行分析,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村官"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国家政权制度创新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苏自1995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实施大学生村官选聘,坚持大学生到村任职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择优选聘与跟踪培养相结合、政策引导与项目带动相结合、组织引导与典型示范相结合、强化保障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了大学生村官模式的经验,但也还存在利益价值取向偏差、知识技能偏离、服务管理欠通畅、配套政策缺失、法规层面困惑、发展出路存疑惑等问题.因此,必须在机制创新的基础上,从宏观领导体系、政策导向体系、作用发挥体系和保障流动体系这四方面入手,建成"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长效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鼓励和吸引更多大学生到农村扎根,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在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中采取了多种优惠政策,为吸引大学生到农村任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也造成了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短效性,使大学生将去农村就业当成谋求自身利益的跳板,难以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成为一项长效运行机制。政府部门应在加强对大学生村官政策及出路分析的基础之上,探求大学生村官职业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以解决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短效性和大学生村官自身职业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指出当前选聘大学生到村担任大学生"村官"模式取得的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下乡服务农村的新模式——担任农村社工。并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指出后者效果更好,也更符合农民的需求。进而提出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要实现从"村官"到社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部署,是新时期农村发展的历史必然和现实诉求。但实际过程中存在大学生"村官"为"乡官","跟风创业","村官"脱离群众、脱离岗位以及被村干部"边缘化"等现象,对这些问题既需要警惕,更需要完善。对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进行了可行性探究,提出应该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好选聘平台、培训平台、交流平台、创业平台和出口平台。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全面展开和政策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农村任职,为致富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消极待岗,选择离开,有的表现不好被解聘。从思想政治建设的角度入手,分析导致大学生村官待不住、干不好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战略性“人才工程”。大学毕业生顺应广大农村急需优秀人才之大势,顺应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应聘到村任职之大势到农村建功立业,就是顺势成才;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来到陌生的农村环境,必然要程度不同地处在逆境之中,只要他们努力将这些“逆境因素”逐步克服,就能成就事业,达到逆境成才。大学生“村官”只要根据自己的优势,准确选择具体的工作岗位并做出优异成绩,就能做到适职成才。农村客观存在着种种成才的机遇,只要大学生“村官”树立正确的、强烈的机遇意识,就可以达到机遇成才。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生“村官”制度在我国还是新鲜事物,走什么路的博弈存在于发展的全过程中。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大学生自身技能素质等层面,全面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村官”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提出应该从加大宣传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加强高校培养力度等方面来实现大学生“村官”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为保证社会主义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作出的战略决策。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村官走进农村,如何进一步优化外部环境,让大学生村官更快成长、更好地发挥作用也成为一个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对大学生村官目前的成长环境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优化环境、促进大学生村官更快成长、更好成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优化了村级干部队伍结构,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所在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推进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开辟了选拔培养干部的新途径;储备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所需要的管理人才。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保证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村官”工程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现实中又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职能定位的不足。大学生“村官”工程中的政府职能定位,既有动力因素,又有阻力因素。这一工作的路径选择应当是:明确合理地划分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在大学生“村官”工程中的职能,创新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模式,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机制。  相似文献   

19.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培养一代新人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在全面了解和解读首届“中国十佳大学生‘村官’”事迹的基础上,指出:“扎根农村、奉献社会”的坚定信念,是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前提;把村民当作根本,融入农村是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关键;立足服务“三农”,是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核心所在;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农村实践相结合是大学生“村官”发挥作用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