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有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研究存在缺乏理论基础、操作相对机械、结果不够精准等不足。为此,本文基于脆弱性理论将中等收入群体定义为经济收入较高且足够稳定的非脆弱群体,然后依托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脆弱性估计法和核密度估计法确定中等收入群体脆弱性水平的上下限标准,进而估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最后剖析家庭进入和退出中等收入群体的微观驱动因素并研判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演变趋势。结果发现,第一,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可以设定为1%和10%的脆弱性水平所对应的家庭人均持久性收入,2014年和2016年对应的比重分别为29.82%和32.71%,而且城乡和地区分布差异较为明显,城镇和东部地区趋于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第二,人力资本、职业特征、家庭负担、收入结构是驱动家庭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因素;要达到2035年“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对应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要求,2016—2035年中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人均持久性收入增长率至少应达到3%和5%。  相似文献   

2.
中国推进共同富裕的关键是“扩中提低”,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使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得到明显扩大。从中等收入群体的统计意义与经济意义入手,在理论层面展开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界定标准的讨论。理论分析的结果表明,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为依据设定收入上下限的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界定实际生活中的中等收入群体。当收入分配格局由“金字塔型”向“橄榄型”转变时,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下限应当略高于收入分布的下四分位数,而收入上限则应略高于收入分布的上四分位数。从不同收入分配格局的结构特征来看,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合理范围应当在50%以上且不宜过高。参考部分发达国家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作为验证,当社会收入分配格局表现为比较合理的“橄榄型”结构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大致保持在60%左右,并且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以及高收入群体的规模比例接近3∶6∶1。进一步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实证测度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并基于国际比较视角分析中国在打造合理分配格局方面存在的问题。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尚不足40%。相比一些发达国家,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小、水平低”,且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  相似文献   

3.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1年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调查》指出:城市低收入家庭需要引起特别关注。这份报告基于10个城市的抽样调查形成。10个城市采取两套家庭收入水平划分标准。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家庭月均收入5000元以下定义为低收入家庭,5001~9000元为中等收入,9000元以上为高收入。武汉、成都、沈阳、西安、大连、厦门、济南七城市:家庭月均收入3000元以下定义为低收入家庭,3001。7000元为中等收入,7000元以上为高收入。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非参数高斯核密度、收入空间法等计量模型,研究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标准,并测算与分析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分析中国不同收入群体的现状。研究发现:中国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呈下降趋势,低、高收入群体总体呈波动性上升趋势;中国城镇和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均呈波动性下降趋势,且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下降趋势比城镇的下降趋势更明显;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在2010—2018年总体呈波动性下降趋势,尤其是中部地区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下降的变化趋势最明显。  相似文献   

5.
城市高收入家庭教育消费状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源   正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分配要素。居民家庭近年来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特别是经济条件优越的高收入家庭更是出手大方。这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一方面具有接受教育的强烈愿望,同时还有着中低收入家庭无法企及的教育支付能力,研究他们的教育需求和教育购买力对于激活教育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为摸清城市高收入家庭的教育消费现状,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在十省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广东、云南、陕西、湖北、辽宁)对1万户城市高收入家庭进行了调查(共取得有效样本995…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趋势催生了中国富裕阶层的不断壮大。据权威部门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家庭年收入超过25万人民币的城市家庭达160万户,2015年这一群体将达到400多万户,届时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和英国的全球富裕家庭数量第四多的国家,其中以职业经理人和企业高管为代表的商务人士则是富裕人群的中坚群体。超群的经济实力和强烈的自我实现意识,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作为收入和生活质量相对处于最低水平的阶层,目前备受关注,其收入是“绝对”增加,还是“相对”增多,生活质量是“绝对”提高,还是“相对”改善?笔者试图以四川省内江市农村居民为例,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收入增加具有相对性收入的参照性。2004年内江农民人均纯收入2723元,增长16!7%,创历史新高,是1985年的8!6倍。但纯收入中包含了用于生活消费支出的2114!0元,也就是说农村居民实质上能自由支配的现金收入只有609元左右,这609元只相当于全市城镇职工人均可支配性收入的1/9,这609元要支撑到长达半年之后才会有新收入的到来(种植业要4-…  相似文献   

8.
关于足球运动员的高收入问题,近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和副局长、中国足协主席袁伟民分别谈了自己的看法。伍绍祖说:“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万多美元,我们不到700美元,相差40多倍。但是我们足球运动员、教练员的收入,我听说,有的一年100万元,有人说300万元。这可能危及整个足球的改革。300万元人民币是多少美元?近40万美元。美国总统才20万美元,国防部长才7万多美元,我的全部收入一个月200美元,一年2500美元不到。你的收入这么高,可能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袁伟民谈话中提到:“据说有…  相似文献   

9.
按贫困发生率推算,2005年全省城镇绝对贫困人口96.9万人。城市的贫困相对农村贫困而言,直到在上世纪90年代尚不十分突出,90年代后,城市贫困问题开始显现。根据有关部门测算的贫困标准(*注),利用城镇住户调查资料计算,2005年绝对贫困发生率为4.8%,分别比1995年和2000年减少1.1个和0.9个百分点。按贫困发生率推算,2005年全省城镇绝对贫困人口96.9万人,分别比1995年、2000年增加18.3万人和7.7万人。贫困发生率有所下降,而贫困人口规模却在增加。城市绝对贫困特征家庭人口多,有收入者少对城镇2100户居民家庭的抽样调查显示,2005年我省绝对贫困户…  相似文献   

10.
城市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消费与投资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也是 社会经济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是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格局发生了的变化;二是个人之间的分配格局发生了的变化。这种变化所带来的社会现象之一就是个人收入差距的扩大:高收入群体的收入不断增加,而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相对不断减少。因而,收入不断增加的高收入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 为了解高收入群体的基本情况,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于2000年7月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浙江、广东、云南:陕西、湖北、辽宁等10个省市…  相似文献   

11.
作为继北京奥运会后在中国举办的又一世界性盛事,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其独特的建筑、文化、科技等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作为以创新和神合为主旋律的人类文明的精彩对话,世博的举办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热情。据CTR调查,九成以上国人关注上海世博会,其中逾一半的人表示非常关注,且中老年人和高收入人群对世博关注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城市家庭收入差距扩大应引起重视苏州市统计局朱少健据对苏州市区居民家庭生活调查资料的分析,近年来职工家庭收入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家庭间的收人差距在不断扩大。1985年,最高收入组户(占居民总户数的10%)家庭人均月收人为108.78元,最低收入组户(占居...  相似文献   

13.
刘渝琳等 《统计研究》2021,38(5):121-135
本文在利用EM算法求解有限混合分布模型以识别CFPS数据库中各年度中等收入群体的基础上,使用生存分析方法估计了中等收入群体的持续期与退出风险。两种情境下的估计结果显示,20%以上的中等收入家庭在样本期内表现出了脆弱性,这意味着传统的仅考虑一期家庭收入状态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测算可能高估了真实的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此外,家庭面临倒U型退出风险,持续期与退出风险存在显著的区域与城乡间差异:东部地区与城市地区的中等收入家庭表现出更强的收入稳固性。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家庭退出中等收入群体的决定因素,估计结果表明,家庭收入结构、家庭人口特征、家庭职业特征等因素对家庭退出风险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曹磊 《中国统计》2001,(5):28-28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 于2000年7月在北京、上海、天津等10个省市抽取了12000户高收入家庭,由专职调查员进行入户问卷调查。高收入家庭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收入,消费和投资状况为各方面所关注,有资料显示,中国70%的个人财富掌握在30%的人手上,高收入家庭的财富从何而来?在有了住房买了汽车后,又会投资于哪些领域?这都是很有趣味且带有神秘色彩的问题。★职业股民2000年上半年平均收入为8491元,在24种高收入职业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私营企业经营者自中国建立股票市场以来,已有很多人成为股市的收益者,特别是在深圳…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不稳定的“支柱”□李学芬从国外汽车工业发展情况看,日本汽车生产从10万辆到100万辆,用了7年,从100万辆到200万辆用了4年;韩国分别用了11年和5年。我国汽车生产从10万辆到100万辆,用了21年,到200万辆计划用8—10年。我国汽车工...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收入流动性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俊  黄潇 《统计研究》2010,27(11):24-33
 本文利用“中国营养健康调查”(1989-2006)数据,从不同角度测度了中国收入流动性,分析了其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并按不同收入阶层对收入流动性进行分解,最后考察了个体的教育特征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和农村的收入流动性都先上升后下降,在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背景下,收入流动性降低加固了现有收入分层,形成“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收入流动性并未改善社会福利;低收入阶层对总体收入流动性贡献最大,但大都在中低收入阶层内部变动;同时,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个体不易向下流动,城市个体尤为显著。因此,在制定收入分配、教育政策时对低收入群体进行扶持,将有利于促进合理的收入流动进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相似文献   

17.
“脑体倒挂”现象已有明显改观文/杨志清收入分配中的“脑体倒挂”现象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最近对苏州市区200户居民的一项调查表明,这一状况已有较大改观。在以每户家庭中收入最高人员的职业、年龄、学历作为分组标志,这次被调查的200户居民的收入状况有三个...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CGSS《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综合调查》2006年的家庭微观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乡家庭消费支出的分布特征,按有无社会保障把城乡家庭分别分为两组,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别研究了不同消费层次上,社会保障对城乡家庭消费的影响,并利用反事实分析与分位数分解方法对这两组家庭消费差异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有:有社会保障家庭人均消费要高于无社会保障家庭人均消费,消费收入弹性呈“几”字型,有社会保障和无社会保障家庭的消费差异主要是由于收入、地产财富等差异造成的。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潇 《统计研究》2012,29(6):51-59
引致健康不平等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可追溯到收入不平等。本文利用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采用建立在追踪调查样本上的集中系数,对1990-2006年间与收入相关健康不平等进行了测度和分解。结果显示:(1)城市和农村都存在着亲富人的健康不平等且累积效应不断深化,初始收入不平等是健康不平等加剧的重要原因;(2)居民平均健康水平有所降低,穷人的健康变动度大于富人,农村的健康不平等大于城市;(3)农村收入不平等扩大带来了健康不平等上升,而城市相关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使收入不平等扩大对健康不平等的负效应有所减弱。因此,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缩小城乡健康差距,是缓解健康不平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五一”期间,为抗击“非典”,青城百姓出游的少了,锻炼身体的多了,大多锻炼群体以家庭为单位。据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调查,由于体育锻炼的群体增加,“五一”期间,呼市体育用品非常畅销,各体育用品专卖店生意兴险。一家专卖店的店主介绍,以往大多是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