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哲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治民 《唐都学刊》2007,23(4):27-31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多角度研究有助于我们看到这个问题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能准确地说明语言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内容与形式是任何事物都具有的两个方面,语言自然也不例外,也必然有内容和形式的关系。语言的内容就是该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信息,而形式则是表达这种思想的语音、文字符号及语法体系。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对立使内容和形式成为两个可以分开的层面,从而使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信息与表达此种思想、信息的语音、文字符号及语法体系分开,使语言之间的翻译有了基础,一种内容有多种形式的表达,进一步说明了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可行的;内容与形式之间又是统一的,使内容与形式又难以分开,从而产生不可译现象,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进一步说明了语言之间的翻译还存在着不可译现象。在翻译中,可译的是内容,内容的不可译是暂时的、相对的;不可译的是形式,形式的不可译是永恒的、绝对的。  相似文献   

2.
张永萍  娄瑞娟 《社科纵横》2010,25(11):171-175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翻译界争论已久的焦点之一。翻译中绝对的可译性和绝对的不可译性论断都有极端主义的趋向。没有绝对的可译,也没有绝对的不可译,二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不过是一个程度问题。本文在拥有固定表达形式和蕴含丰富民族文化的英汉习语互译的基础上探讨了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语言的不可译和文化的不可译。认为从语言和文化整体层面而言,翻译是可能的。然而,由于不同语言音、词、结构、语法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一些音律、字形结构、修辞、风格等方面的相对不可译现象在目前是很难改变的;文化层面即使有些难译和暂时的不可译现象,也会随着翻译方法的不断探索更新、日益频繁的跨文化交流和人们心理开放度和接受度的增加而变得易译和可译。  相似文献   

3.
肖邦素有"钢琴诗人"之誉,其音乐的民族性也是众所周知的,其体裁和内容都与波兰有关,和爱国相连.肖邦的爱国情怀也是无人否认的,甚至许多的音乐语言元素上也有一定的波兰民族特点,但笔者还是不同意简单地将其归为民族性,更不同意将其归为民族乐派.因为一是民族性是一个需要进行具体辨析的概念,二是民族乐派有其特定的所指.肖邦音乐的民族性无疑是一种世界性,他已经超越了波兰民族音乐语言的局限,完全融入了当时的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潮流;肖邦的音乐在整个西方音乐史上更是个性独特,无人相比的是他的诗性,这是肖邦音乐的独特性所在,个人内心情感的诗性表达才是肖邦音乐的主要特征.肖邦没有写过一首诗,却是真正的诗人,他的每一首钢琴曲都是一首诗.音乐于肖邦而言,是诗的另一种形式,是诗的化身.肖邦音乐的民族性并不表现在具体的音乐语言的民族风格之上,也与民族乐派的音乐特点大不相同,更多的是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而不是典型的波兰民族音乐,他的音乐表现出的是欧洲当时的整体特征.我们认为肖邦的音乐最主要的还是他的独特个性--诗性.  相似文献   

4.
秀生老弟与我相识有年。一日,他将其一部厚重的《一半的月光》诗稿交我先睹,希望我能谈谈读后感。这当然是对我的信任,可惜的是我不会写诗,更读不懂诗。我一直以为诗是一种神秘的文体,无天赋无灵感不能为之,而我正是这样一个“二无”之人。但是,在我将诗稿通读了一遍后,为秀生的勤奋努力而惊讶而赞叹,被他洋溢在诗中的澎湃激情所深深打动...  相似文献   

5.
马兰萍 《社科纵横》2009,24(8):165-166,176
在英汉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差异,语言表达法的不同。可译性总是相对的。可译性限度是绝对的。英汉语言修辞性词语的选择、词语的语义色彩、情态与语气是造成英汉翻译可译性限度的几个主要方面。认识英汉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尊重双语表述的同一性原则和探索两种语言在深层意义上的对等.摆脱语言表层的约束,将不可译性转化为可译性,是提高英汉翻译质量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译不准与本体论的相对性李小兵美国实用主义分析哲学家奎因是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重要性不仅是他在知识论和本体论上的独树一帜,还表现在他在语言哲学上的与众不同,即他对语言的行为主义处理方法。在奎因的语言哲学研究中,对语言性质的看法与对本体论...  相似文献   

7.
胡适的白话译诗为中国白话新诗注入了现代性的血液,中国白话新诗的现代性是翻译的现代性。不仅如此,胡适将白话新诗看成是文艺复兴和再造文明的利器,其白话译诗,作为引进、借鉴和模仿西方精神文化的一种形式,实质上暗含了胡适为寻求现代政治经济文明而模仿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动机,所谓历史的可译性是也。  相似文献   

8.
亚洲与日本的共同幸福之路(上)[韩]金泰昌何培忠译一、室生犀星的诗我时常阅读出生在金泽的诗人室生犀星的诗作。他的一首描写故乡犀川之畔的诗是这样写的:美丽犀川江河水在流淌可爱的家乡就在江之畔无论春与夏两岸皆花香我坐堤岸边方解书中载情浓爱久长如今犀川水依...  相似文献   

9.
姚家育 《社科纵横》2006,21(5):101-102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艾青不断重写和开掘的结果,它的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关键词都有特定的含义,而诗的情感内核是对苦难大地的深沉的爱。《我爱这土地》一诗可以看作是艾青抗战初期以“土地”为中心意象的系列诗作的总结,也是艾青诗集《北方》的压卷之作。  相似文献   

10.
张祥龙 《求是学刊》2006,33(2):32-37
中西哲学文献之间的翻译一直是困扰学术界的一个难题,这种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可译性”给不同学术传统之间的相互理解造成了巨大障碍。我们首先应该区分“可译”和“(意指的)可确定”,翻译的不可确定性并不会导致翻译的不可能性;其次,我们要区分那些待翻译文本中比较可确定其意义与比较不可确定其意义的部分;最后,在哲学文本的翻译上,我们应倡导多种译法并存的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11.
张娜 《社科纵横》2001,(1):50-52
在北宋前期的诗人中,梅尧臣的诗以平淡古硬、新奇险怪独树一帜。他一生著述丰富,有《宛陵集》四十卷传世。他的诗一扫北宋前期藻饰雕琢的诗风,平淡而深邃,外枯而内美,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兴刺美寄尽在诗中。 在研读梅尧臣 370篇诗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梅尧臣不管写哪方面的诗,都很注重于动物意象的描写,以动物的形貌来衬景、讽事和喻人。而且他挑选入诗的动物形象都很精当得体。因此本文拟从梅诗具体诗作分析入手,从五个方面来论述他的诗作中的动物意象。 …  相似文献   

12.
韩东是一位接受过系统哲学教育的当代诗人,他的写作观念透射出强烈的哲学思辨意识,其核心是对形而上学的哲学怀疑与反叛并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观点紧密相连。他的创作口号诗到语言为止是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的家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他在写作过程中所坚守的民间立场达到了存在论中的解蔽状态,而他对写作与真理的关系的理解则与海氏对艺术品做出的真理的容器判断如出一辙。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是解读韩东诗歌文本的方法论之一。  相似文献   

13.
诗歌之美,古今共谈。然而正如严沧浪所说,诗美如“水中之月,镜中之象”,“透彻玲珑,不可凑泊。”知其美者多,而真知其所以美者少。在本文中,我们想对诗歌所固有的艺术审美规律,试作几点新的分析和探讨。一、诗歌语言的艺术特点人们常说,诗是语言的艺术。这种说法虽不错,但却并未指出诗歌语言的根本特征。实际上,诗歌语言具有两大特点:(1)它是一种形象语言。(2)它是一种讲究音韵声律,因而具有音乐美感的语言。第一个特点乃是一切文学语言(如小说、文学散文等)所共有的。第二个特点则是诗歌语言所独有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以新文化运动为界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打成两截,在翻译领域也把继承了苏曼殊等人的清末译诗范式的旧体译诗归为近代的产物而予以轻忽。故而它们不单在现代外诗汉译史中鲜见讨论,在文献整理时罕有罗列,甚至在后出选本译序中也很少得到回顾。本文尝试在新旧诗体论争的语境中,考察旧体译诗在"五四"以后的存在空间、形态及原因,探讨它们在传达西方诗"义旨"与"风格"上取得的效果,并重新认识它们在现代西诗汉译史中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15.
富科的最后岁月和他的伦理学[法]P.维恩彭耘译富科在他最后的岁月里迷恋上了希腊—罗马古风,程度不亚于尼采—他心智上的导师。仰慕是需要一些率直的,且不免高下之分,而一班文人相轻的的知识分子通常对这些是没有好感的。所以我着实有些惊讶,一次富科从书桌旁起身...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主题·审美——厉鹗诗特质抉要田晓春厉鹗一生生活在史称“盛世”的清代康、雍、乾三朝,又身处号称“人文渊薮”的江浙一带,“盛世”的氛围与地域的背景造就了一个特定的人文时空,熔铸了他颇具代表性的在野士人的心态特征。同时,作为继王士祯“神韵说”之后,堪...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形式之语言底蕴申小龙中国诗歌在历史上有过多次体制上的更迭,这种更迭的原因无不在于实际语言的发展。因为一种诗歌体制总是在特定历史时期语言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体制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固定的规范,无法自由改变,语言与社会生活却在发展。诗人要表...  相似文献   

18.
刘士林 《浙江学刊》2002,(5):121-127
在 2 0世纪中国现代学人之中 ,马一浮先生其学其诗是融通得最好的。如果说 ,其哲学表征是在破除了儒道释乃至理学、六艺之学的门户之见基础上所产生的“道通为一” ,那么也可以说 ,它的诗学表征即为一种超越了“思”与“诗”、“物”与“我”、“偶然”与“必然”等一系列二元对立之后而呈现出的“理事无碍 ,正音正义”之审美精神。从诗学源流上讲 ,马氏之诗在“理趣”和“意境”上远接于宋代的理学家诗人邵雍 ,但由于其学也深、其感也广以及“其情也深” ,而这三方面则无疑是马氏其学、其诗可以超越前贤的根本原因。由于从现代学术进程中获得了更加深厚的精神定力 ,因而使马氏之诗真正具有了一种“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通儒之境界  相似文献   

19.
李白的《梁园吟》,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好诗。对于他创作这篇诗的时间和他自长安前往梁园的路线,存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写出我的意见,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四年并说: 蔡梦弼《杜工部草堂诗笺·外集酬唱附录》引此作《梁园醉歌》,定为白与杜甫、高 适同游梁宋时作。诗云:“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 始及平台间”。杜甫《寄李十二白》所云“醉舞梁园夜”,即此时事也。而在其前纪事 云:“经商州东出关”,不免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20.
小巧玲珑的形式美 诗之为诗,首先以审美的愉悦映入读者感官的是形式。“这种创造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苏珊·朗格《艺术问题》13-14页刘畅园的诗歌,形式短小,自由流畅,留给读者、一种复杂多样的运动感觉。如《海与我》: 海 很大 我 很小 我不怕海大 印给他 一串一串脚窝 他不嫌我小 用浪花 给我唱歌这是一首哲理诗,前两节写人与海对比,人不过“沧海一粟”。文字已经筒省到不能再少了。人与海不成比例的误差,从诗的形式感上显露出来。后两节从人的意志和精神去写海,赋予人的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