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壮族民间文化的认知、认同和保护是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研究的三大主题。壮族民间文化的渊源、内涵、特点及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关系是壮族民间文化认知研究的主要方面;认同研究集中于对壮族民间文化时代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壮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壮族民间文化保护研究的主要内容。既有研究虽范围和视角广泛,但观点之间缺少对话,对壮族民间文化发展信心不足。深入认识民间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本质,正确认识壮族民间文化传承发展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系统认识壮族民间文化变迁规律,应为后续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期,壮族民间文化变迁本质上是一个“去民间”过程。工业化改变了壮族传统的稻作生产方式,壮族民间文化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农耕基础;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大量青年农民向城市流动,导致壮族民间文化主体或社会基础流失,同时,市场经济改变了壮族民间社会的文化态度,国家和市场逐渐成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主要实践者;壮族民间文化逐渐与民间社会生活过程分离,失去服务民间社会的文化功能,壮族民间文化遗产化和商品化。  相似文献   

3.
工业化对壮族民间文化变迁的影响具有辩证性。一方面,生产方式从传统稻作农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使壮族民间文化逐渐失去其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工业化引致的社会分化,瓦解了壮族民间文化赖以传承的社会结构;现代大众传媒的普及,压缩了壮族民间文化的存在空间;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商业文化,改变了壮族民间文化的观念基础;工业化培育的工具理性,因改变壮族民间社会的社会行动结构而改变了壮族民间文化本身。另一方面,文化工业为壮族民间文化的保持、创新和发展创造了机遇。  相似文献   

4.
我们探讨壮族当代文学,首先遇到的是民族性问题.什么是壮族当代文学的民族性?怎样建设有真正民族性的壮族当代文学?这一系列问题的研究,关系到壮族当代文学的地位和命运。也就是说,如果壮族当代文学的民族性不明显,或者可有可无,那么壮族当代文学就会失去应有的光泽,甚至会使人疑心有无提倡的必要了。  相似文献   

5.
壮族服饰的审美意蕴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服饰是一种审美符号与情感指符,它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壮族审美心理的物化,汇集了壮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壮族对关的创造和对美的追求,投射出强烈的壮民族传统审美情感之光.  相似文献   

6.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汉族以外人口最多的民族,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2000年以前,壮族先民骆越人和俚僚人就已经能够铸造和使用铜鼓。而反映古代壮族先民与自然和社会作斗争、早在2000年前开始绘制的花山壁画,是壮族人民特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壮族古代文化中,除铜鼓和崖壁画外,壮锦、陶瓷工艺和麻栏建筑也有着特殊的地位。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壮族的民间音乐和民间舞蹈是丰富多彩的。壮族民间音乐的曲调非常丰富。壮族民间舞蹈,舞步雄健,感情细腻逼真,有刚有柔,坚毅乐观,有着  相似文献   

7.
壮族曲艺文化是壮族集体意识的自我完善与积累,反映着壮族人们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愿望。在现代背景的表述下,壮族曲艺文化遭到世人的冷落而面临消失的的生存处境。理解壮族曲艺文化与壮族生境模式之间的共生互动,在族群的实践中形成生境与文化的传承客化,以文化的符号资本进行文化内部的结构转型,有利于促使壮族曲艺文化自身的文化特质得到复制或者再创造,并以新的方式不断地延续下去,这对于现代理解壮族曲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壮族民间文学,作为壮族精神文化的一个部分,几乎是和壮族文化同步发展的。从原始社会到封建时代没有文字的这一段漫长岁月里,活跃在壮族人民精神领域里的只有这一种文学存在。这种文学传统,自有壮族历史以来就一直在延续和发展着。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壮族社会童年时代的真相,并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更迭,阶级的分化以及外来文学的刺激,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忠实地反映着以后壮族社会的演  相似文献   

9.
壮族从历史沿袭而来的水文化、米文化和干栏文化,以及对自然的敬畏心理等文化现象,体现于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形成为壮族社会共有的生态文化地方感。当前,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广西壮族的生态文化地方感的维持受到了影响,体现为壮族生态文化地方感弱化、壮族文化传承中的活态化活动逐渐丧失。在城镇化进程中保护壮族生态文化地方感,可从加快壮族生态和谐伦理思想相关成果的转化、通过活动的方式恢复壮族民间传统节日、创新壮族地区学校教育机制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0.
壮族神话,是壮族原始艺术的一种最高的形态。它所创造的英雄形象,集中表现了壮族先民生产劳动生活的美。从美学角度探讨壮族神话的特殊本质,揭示其魅力所在,有助于了解壮族文学的源头的概貌,对于今天的民族文学创作也是有益的借鉴。壮族神话创造了众多的神。但他们不同于希腊神话的概念神,也不同于我国瑶族、彝族的氏族神和自然  相似文献   

11.
每一地域的民族艺术都与特定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壮族服饰也不例外,它的生成与发展都离不开壮族的生态环境.论文分析壮族服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而探讨壮族服饰得以衍生、传承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总体构想的提出最近,广西召开了两次壮族文学的专题会议。这就是今年三月底四月初的壮族当代文学首次讨论会和六月中旬的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成立大会。这两次会议,议题虽然不同,但都肯定了壮族当代文学的巨大成就,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形成阵容可观、实力雄厚的壮族作家群体,二是壮族当代文学创作获得空前丰收。目前创作较活跃,在区内甚至在全国有影响的壮族作家,按体裁划分,小说的有:陆地、韦一凡、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壮族设计艺术可以分为实用器具设计艺术、建筑设计艺术、装饰图形设计艺术、服饰与织物设计艺术四个主要门类,这一时期是壮族设计艺术的起源时期,奠定了后世壮族设计艺术的基本风格.应采取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将壮族艺术设计作为一个文化体系进行整体研究,并将壮族艺术设计研究作为今后壮学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壮族风情旅游与壮族民间文化主体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文化作为一种民间型文化,它的内在特质基本不为外界所了解,甚至也不为它最有资格的继承人所多知,因而弘扬壮族民间文化任重而道远。壮族风情旅游开发与壮族民间文化保护在其目标指向上存在着诸多共通之处。旅游与生活一体化的开发理念以人类学与生态学理论为先导,将为民俗风情旅游开发中和谐文化生态环境的构建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将有助于壮族民间文化的主体重建,以及壮族民间文化的重新发现与推广。  相似文献   

15.
融和、重组与再生的壮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文化是一种不断与外来文化融和、重组与再生的文化。这一文化特色与壮族源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壮族群体遗传中的文化相互易位有密切关系。人的交融是文化交融的前提 ,由于壮族不再是原生的民族 ,因而壮族文化的融和、重组与再生成为历史的必然。岭南壮族学汉语、习汉文、尚汉俗成为一种风尚。对于一个族源源头独立 ,长期栖居岭南而地域相对封闭的民族而言 ,这不能不说是历史上的一大奇迹。  相似文献   

16.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从早已发现的“柳江人”化石及其他文化遗迹可以断定,壮族先民在几万年以前就生息在这块土地上,壮族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生息、演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具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审美意识。对壮族审美意识及特征的研究是一个有待深入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对壮族审美的特征加以概括归纳,以便其他民族更好地了解壮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  相似文献   

17.
从骆到壮——壮族起源和形成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的形成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有的认为壮族形成于瓯骆或骆越。其实,瓯骆、骆越都是壮族的源,他们把民族的起源和民族形成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混淆起来了。为了探讨壮族的起源和形成问题,特成此文,就教于学术界前辈和同好。  相似文献   

18.
提出以南昆高速公路为纽带,以壮族文化为主题,将广西百色市的平果县、田东县、田阳县、那坡县、靖西县和云南文山州的富宁县、广南县的壮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建设桂滇壮族文化旅游带.深入分析和论证了桂滇壮族文化旅游带合作开发的重要意义、可行性以及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广西保留着极其丰富的壮族音乐文化资源,但这些音乐文化因为流传范围有限,随着时代的变迁正面临消失的困境.对此,可借鉴平果县保护和开发嘹歌的经验,保护壮族音乐的根基,并将之引进课堂;邀请区内外名家采风创作并推出新作品,利用国内外文化平台推介壮族音乐,同时勇于创新,促进壮族民歌演唱的发展,将壮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0.
壮族神话研究是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的研究主要把神话置于宏观的壮学研究(民间文学、民俗学)之下,始终未能摆脱文本化、文学化的模式.实质上,壮族神话中的神圣或虚拟内容多涉及鬼、神等壮族民间信仰,广西宜州市刘三姐乡中枧屯的仙婆“求花”仪式表明,壮族花婆神话与“求花”仪式中包含着花婆信仰观念、壮族传统灵魂崇拜等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