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重视农业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80%的人口是农民.农村最落后,最需要发展.人口多,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国的头等大事."不管天下发生了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我国人口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巨大,只能依靠自力更生解决.一是国外市场不可能提供这么多农产品;二是中国本身也没有这么大的支付能力和运输能力;三是国际农产品市场往往是政治斗争和外交斗争的工具,不立足于自己解决农产品有效供给问题,就会受制于人.中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解决得如何,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如果80%的农村人口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中国就要发生闹革命的问题."可见,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中国的情况如何,首先要看农业、农民和农村的情况如何.  相似文献   

2.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当今世界一切不发达国家重要的社会问题。但是通过什么途径转移,各国却不尽相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可以通过农村就地消化,城市分流,多向输出等多种形式转移。而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则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找到了一条重要途径。 (一)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非农产业的转移,把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出去使农业人口不断减少,这是世界上一切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列宁早就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的增加,农业人口的减少。”①世界上发达国家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逐步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农业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小。这些国家,在社会总劳动力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不足10%,90%以上的劳动者从事其他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从而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可见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通常是与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劳动力和费用的减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统计资料预测,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初,除去乡镇企业吸收的人口和农业生产所需人口,我国农村将剩余约3.5亿人口。农业剩余人口的出路问题,在今后的5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特别是当前,60年代后出生人口已进入就  相似文献   

4.
中国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 ,这已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所证实。今天 ,农民和与农民的从业和居住环境相关的农业、农村问题又构成了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三农”问题。十二亿人口 ,九亿在农村 ,没有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就没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没有中国农村的稳定 ,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安定 ,没有中国农民的富裕 ,就没有整个国家的富强。为了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解决当代中国的“三农”问题 ,其中重要的一环是要克服中国农民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最大思想障碍———传统的小农意识 ,严重的…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国家。首先要有农业一定程度的发展。农业能够为农村人口和整个社会提供必需的食物,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才能发展起来。在我国这样一个十一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虽然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从1952年的56.9%,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轻工业产值73%。农村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6.8%,农付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47.1%,农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32.4%。尤其是,农业每年为全国人民提供了4亿吨粮食、1300万吨油料、3200万吨肉类、1100万吨水产品。满足了全国人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多年的实践证明。只要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国民经济各部门就能顺利发展;如果农业出现困难,国民经济各部门就要大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农村人口比重按户藉计算至今仍占70%左右,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都还很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任务很重。即使不按发达国家农业人口仅占2%的水平,而根据中国国情作一定的保留,中国也需要最终从农村中转移出至少5亿以上人口。据估计目前我国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已达2亿,这部分更是急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经济要获得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任何国家,首先要有农业一定程度的发展,能够为农村人口和整个社会提供必需的食物,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才能发展起来。在我国这样一个十一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虽然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已从1952年的56.9%降为1988年的24.3%,但农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59.5%,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产值占轻工业产值73%,农村商品零售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6.8%,农付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47.1%,农业净产值占国民收入32.4%。尤其是,农业每年为全国人民提供了4亿吨粮食,1300万吨油料、3200万吨肉类、1100万吨水产品,满足了全国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农业生产的情况如何,直接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稳定。多年的实践证  相似文献   

8.
农村社会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国社会的稳定,而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又是造成中国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只有在中国广大农村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才能达到缩小城乡差别、化解农村某些不安定因素、维护整个中国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四、九十年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对策 (一)牢固树立“三农”意识,把支持农民奔小康,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作为农村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提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是一个极为  相似文献   

10.
韦显寿 《学术论坛》2001,(Z1):84-86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农村占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其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村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农村现代化建设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十二亿人口,九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如果说,没有广大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就不可能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胜利和发展;同样,没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也不可能全面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也同样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研究我省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战略必须对省情、国情、世界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也不宜于单纯地就工业的情况去制定全省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战略。这是因为战略学的任务是研究全局性、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而且在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整个领域里,工业只是全局的一个方面。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这个基础,也离不开交通邮电、人才开发、市场开拓、资金周转、物资供应、信讯传递等各方面的条件,只有在综观全局之后才能对工业的发展战略有一个科学的分析。研究我省工业发展战略问题,涉及的内容很多,难度也很大,本文试图抛砖引玉,以引起各方面的同志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一、研究我省工业发展战略是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我省地处中原,农业历史悠久,农业人口与播种面积均占全国第二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农业虽然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却十分脆弱;而且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没有先进的现代化的农业,工业发展就会受到种种制约。这几年,农业初步开创了新局面,农村经济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对整个经济、  相似文献   

12.
人口城镇化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分散的农村人口逐渐转化为相对集中的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工业及其它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提高的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它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结果.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流动是一个同社会其它过程紧密相关的、十分复杂的人口结构变动过程.这既涉及到城镇数量增加、容量扩大和规模体系的调整,涉及到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水平;又涉及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涉及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程度以及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渠道、方式和规模.本文试图从城镇与农村、供给与需求的结合上,对湖北人口城镇化问题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的有序流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工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分布及剩余状况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有4.4亿人。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分析预测,到2000年,我国人口将突破13亿大关,其中农村人口约10亿,15—59岁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将达到6.6亿,实际劳动供给人口约为5.9亿。从劳动力需求看,种植业劳动力需求量约为1.6亿,林、牧、副、渔约需0.8亿,共计2.4亿。也就是说到2000年农村将有3.5亿人的劳动力需要到非农产业部门就业。即使按1978—1988年农业劳动力转移量每年800万人估计,到2000年时农村中仍将有近2亿农业剩余劳动力。  相似文献   

14.
陈小玉 《学术论坛》2001,(Z1):121-124
我国十二亿多人口,九亿在农村,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而决定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生态农业与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生态环境是农业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会使农业发展有最根本的资源支持。人类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人类社会的真正文明。为了保持人类的不断进步,就只有协调自身与自然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在实现现有发展的同时,不影响未来的发展。回归现实,在当今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四大难题中,农业处于核心地位,农业问题处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尤其对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其意义就更加重要。因此,作为以自然资源为基本产出条件的最原始、最古老的产业──农业来…  相似文献   

16.
湖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各地的少数民族有51个,人口540万,其中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17个县(市、区),101个民族乡。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大都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因而要促进湖南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村在我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人口、经济等各个方面看,没有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施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项十分…  相似文献   

17.
在中央政策研究室最近召开的农村工作座谈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我国11亿人口,8亿多在农村,农村稳定是国家社会全局稳定的保证。为此,除了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之外,还必须进一步加强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江泽民重申了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说,越是搞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越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农村的思想阵地,社会主义思想不去占领,落后的、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这个问题务必引起各级党组织的注意。加强对农民的教育,目的是提高农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本文着重  相似文献   

18.
一、没有农村经济发展就没有贵州经济的腾飞 贵州有3400万人口,3000万农民搞饭吃,1000万农民尚未解决温饱,700万农民等待就业。这一最基本的省情从总体上决定了贵州还处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时期,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基本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这是考虑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和历史的归宿。贵州经济发展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贵州工业化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工业化问题;贵州城市化问题从本质上讲是农村城镇化问题;也就是说,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农村工业化问题、农村城镇化问题,是贵州经济发展问题的本质和核心。抓住了这一本质和核心便抓住了贵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和基本方向。总之一句话,没有贵州农村经济的发展便没有贵州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9.
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的比例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城市人口有所增长,农村人口逐步下降是合乎规律的现象。在人口发展中必然伴随着一个农业人口变为工业人口,乡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的长过程。这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如何调整存在于我国城乡人口构成的比例失调是一个理论上值得研究,实践中极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城乡人口的现状 从我国人口构成情况看,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七左右。农业劳动力达三亿多,占全国劳动力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种情况说明了我国人口的构成是以农民为主体。当今世界各国人口发展的趋势是随着工业的现代化和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日益增长。从整个世界范围内看,一九五二年世界城市人  相似文献   

20.
蔡明 《学术论坛》2001,(Z1):9-11
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持我国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六.农村问题长期以来都是我们党和政府放在首位考虑的战略问题.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中国杜会稳定的基本保证.所以,农村工作问题实质上就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