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验与信仰——当代中国汉民族宗教体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汉民族宗教体验调查"为基础,就当代中国汉民族的宗教体验与宗教信仰、宗教体验与宗教行为、宗教仪式与宗教信念等关系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对"宗教体验可以作为宗教信仰的依据"、"宗教体验传统被颠覆"、"宗教仪式不能完全证明宗教信念"等命题的论证,揭示了当代中国汉民族的宗教体验现状.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域外题材小说,历代各具特色。古人妄自尊大的观念,压抑了人们对域外的关注,故此类小说以虚构为主,且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对外交流、文人心态和社会思潮影响此类小说的创作,而写作目的和小说内容等因素则影响此类小说的传播。  相似文献   

3.
张承志是一个以信仰为文的作家 ,信仰作为一种特殊而抽象的精神取向和价值提升 ,已成为贯穿作家为文为人始终的诗意积淀。本文以张承志的小说为切入点 ,试从“意义求取”、“时间哲学”、“沉醉体验”等三个维度对张承志的宗教人格做出宗教诗学的内部深层透视  相似文献   

4.
徐讦对生命意义的执著必然地联系着他的宗教情怀,但他对宗教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从他的小说创作我们能清晰地看出他日益深厚的宗教情感,特别是后期的<彼岸>、<时与光>展现的宗教对于生命的神圣救赎意义,更昭示着他力图追寻终极关怀,渴望精神超越的生命情状.  相似文献   

5.
人生需要思考,思考怎样过得有意义,透过生命本质与生存之根的思考,张承志呼唤重塑一种伟大的人格力量,追求一种终极存在的神圣。通过这一追求与重塑,从另一面折射了现代人生活中的某种欠缺,体现张承志忧患意识和悲剧感。  相似文献   

6.
当女性主义思潮涌入中国美术界时,以女性和家庭的关系为切入点,反思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女性艺术家在其作品中探讨女性问题的主题之一,因为女性生活与家庭经验关系密切,女性艺术家通过家庭感受到的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更直接。当她们面对身处的现实进行思考,又如实地描述自己的感受时,便出现了与原有的女性和家庭不同的叙事视角。  相似文献   

7.
<等待戈多>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尽管虚无,还要追求信仰,虚无和信仰执手相看,这是对<等待戈多>内诎再认识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张承志是出现于20世纪末中国大地的一位精神漫游者。他从一个“追忆”的浪漫诗人,到一个“道路的精灵”,最终叩响了宗教的门扉,逐步攀登着精神的新境界,同时又陷入了与之俱来的精神痛苦。其实,他是无“家”可归的,他“命”中注定,将是永远的漂泊,永远的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9.
东、西方文学中的宗教感"神秘"表现有很大的不同,当代寻根小说景象描写中多有宗教"神秘主义"的情感元素呈现,然而其创作艺术比较缺失向崇高"神圣"维度升华的境界,以作家张承志和史铁生的寻根小说作比照,指出其艺术创作面向上的失与得。  相似文献   

10.
池莉的中篇小说《太阳出世》通过描写一个孩子的降生人世,使为人父母的赵胜天、李小兰夫妇获得了人生难得的幸福愉悦的“高峰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它们各自找回了自我,提升了自我,将自我潜能自觉地转化为价值实现,而这一点也正是作家对以往现实中自我缺失的一种情感性的补偿。  相似文献   

11.
生态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中国当代生态小说顺应这一社会思潮而出现。当代中国作家们试图通过人与自然的亲近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偏差,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希望以生态人格的建构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而实现自我精神与自然环境的双重拯救。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是由语码符号组成的 ,但并非是一个平面的图式 ,而是包含着不同的层面 ,最深层面的符码往往规范着文学作品的意蕴和美学风格。徐言于小说最深层面的符码即为徐言于立足于宗教文化对人生与世界的独特理解 ,它极大程度上抟塑了小说中追寻救赎的生命意蕴和史诗美学。本文试图从这个途径来把握徐言于小说 ,力图还之以更深入、本真的徐言于。使人们重新认识徐言于小说的思想、美学价值 ,为重写文学史做点扎实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张承志的创作定位于一种精英启蒙立场。从效果特征上看,它是对历史记忆的再度体验,不是对当下现实的有效反思,其目的是想在市场经济语境中重新确立庙堂意识,但市场经济的世俗化没有为它提供相应的客体结构。处于这样的阐释落差中,它的文化表情是错位的,从前提上就被决定为一种赎救幻像。  相似文献   

14.
无名氏在他的小说创作中表现了宗教哲学的溶解和整合的文化态势,尤其是代表作《无名书初稿》,通过印蒂一生之追求,探寻生命与宗教精神融通的至境。但由于先行理念和认识论的局限,无名氏所建构的在儒文化调和下的"释耶相融"文化理想发生了偏离,实质上只导向道家或道教文化的东方古典哲学精神。无名氏的小说创作虽然对宗教文化及其教义有着某种程度的曲解,但其艺术独创性终究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张承志的文学创作是在伊斯兰文化的历史氛围和精神资源中成型并得以发展,与之相形的是张承志的创作深深烙上了宗教色彩的印记。“硬汉子”形象的塑造和对伊斯兰神秘主义的演绎即为这种印记的体现。从深层次考察,张承志对宗教的虔诚源自他对人生信念的执着与坚守,这对当下媚俗社会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家红柯用异域的元素建立了自己的王国,铸就了其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从而确立了一个作家的地位。通过对其个人经历及小说的分析,总结出其小说中具有理想的生命诗境、自我回归的英雄之路、跨越生死的宗教神性三大特点,生命诗境塑"精",英雄回归塑"气",宗教信仰塑"神",这三者在时空的远方构成了其精神归宿。小说在其精神归宿中重构了一种强有力的民族精神,在不断重复的呐喊和孤独的坚守中实现自我救赎与他者救赎。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角度来解析在异质文化语境下汤婷婷、谭恩美两位美国华裔女作家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她们打破原有的文化认识模式:对中国文化传统并不是一味认同,而是进行理性的反思,这种自我审视并不是为了背弃,而是一种自我认识。通过这种文化反思、文化自审,我们才能更好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增强自我意识,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律权威的缺失,除了法律和司法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外,还要从中国法律文化的历史渊源来分析。首先,中国没有宗教传统,所以不能树立一种类似宗教所能达到的普遍的社会感召力,无法实现人们对某种文化的忠诚的信仰;其次,中国古代法一直都是以刑为主,即使有一些民事法律,也是从属于刑法体系的,中国古代刑法的严酷性也难以被信仰;最后,中国古代法体现出的是一种公法文化、权力文化,这种文化限制了对公民权利的发展和保护。  相似文献   

19.
苏青的文学创作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发展历程中一种独特的文学现象,她以女性的视角和真实深切的生命体验再现了女性自身价值的失落与寻求,对女性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反思。文章以苏青的代表作《结婚十年》为例,对其"女子写作"的写作方式进行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一生一如她的作品,充满了“传奇”与“流言”,而作家的生命体验总会在作品文本中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呈现。本文试图从作家感知世界的角度来谈战争对张爱玲的人生理念和创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