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的原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应用原型批评的观点,对《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和希腊神话中描述的爱的原型进行对比研究,提出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的爱是古老的爱的原型的再现;《呼啸山庄》是人类集体无意识及艾米莉个人天才的结晶。这个结论解释了艾米莉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来自何处,也藉此解开了《呼啸山庄》中一些长期困惑人们的谜。  相似文献   

2.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在男权至上的制度下追求自我,痛苦挣扎反抗却无法完整地保持自我和个性。在此通过女性哥特主义的艺术手法重新解读凯瑟琳的悲剧,揭示出艾米莉.勃朗特通过凯瑟琳这一形象描写了父权制下女性的真实生命体验,表达出自己独特的女权意识和对父权社会与制度的反对,甚或颠覆。  相似文献   

3.
刘文 《学术论坛》2006,(2):155-160
《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呼啸山庄》这两部来自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小说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对疾病的描写这一独特手法来深刻揭示小说的主题,控制小说情节的展开,并进而界定小说女主人公莎菲和凯瑟琳的内心世界及其个人身份认同。无论是丁玲的莎菲还是勃朗特的凯瑟琳,当她们试图遵守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生活时,她们就抛弃了女性自我,面临着自我崩溃;而当她们违反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时,她们就陷入病态。  相似文献   

4.
《简·爱》通过女主人公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的曲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不屈服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冲击了男性中心社会的妇女观念,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觉醒女性的抗争。而《呼啸山庄》的女主人公凯瑟琳.恩萧追求真我,挑战父权制湮没女性身份的“家庭天使”观念,为在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和婚姻上摆脱父权制不惜以死抗争。从夏洛蒂.勃朗特和艾米莉·勃朗特的著作中,分析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她们渴望自由的呼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角度对《呼啸山庄》进行分析,提出希克厉、凯瑟琳、林敦分别是本我、自我、超我的象征,体现了作者内心的激烈冲突,同时也揭示了人类心中本我、自我、超我的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6.
<呼啸山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主人公狂放不羁的深沉的爱与强烈的恨展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艾米莉用她那女性特有的性格,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群活灵活现的人物.描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歌颂了人类最崇高的爱情与人性.在众多人物当中,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性格最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7.
栗华 《北方论丛》2001,(6):80-83
《呼啸山庄》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小说,对其主题的阐释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解读其意象和细节入手,可以对小说主题作出一种新的阐释:即通过希刺克厉夫和凯瑟琳这一对“野”的爱与恨,小说表达了对叛逆性格的崇拜和对虚伪“文明”的抗议。应该指出小说的男女主义公是具有严重缺陷的人物,作者对希刺克厉夫的复仇行动是有所批判的,从而捍卫了生活的人道主义原则。  相似文献   

8.
《呼啸山庄》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小说主人公狂放不羁的深沉的爱与强烈的恨展现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艾米莉用她那女性特有的性格,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群活灵活现的人物,描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歌颂了人类最崇高的爱情与人性。在众多人物当中,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性格最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9.
人既与自然有同构性特征,同时又创造了禁锢自身的文明.文明的诞生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制造了人类性别意识两极的冲突.文章由此重审<简·爱>和<呼啸山庄>两部经典作品,探讨了人的本性、性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并初步提出人理想生存状态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简·爱》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通过两人曲折、艰难的爱情,塑造出一个不甘屈服于世俗压力、追求自主的女性形象。在男权社会中,这样的女性思想观念绝对是对男权主义的重大冲击,将女性意识较早的体现出来,把女性意识的觉醒、抗争展现的深入人心;《呼啸山庄》是以主人公追求自我为主线,实现女性意识的独立自主。凯瑟琳勇敢挑战父权制度,为了摆脱伦理、道德、教育、婚姻的束缚,不惜以生命抗争。将试从艾米丽·勃朗特和夏洛蒂·勃朗特的言辞之中,分析她们对自由的渴望和为争取女性社会地位所做的尝试。  相似文献   

11.
<正> 现在文化与文明两个概念常被混淆。按照摩尔根所说人类自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以文字的发明为标志,而文字的发明又是文化的开端。可知文化者,乃用文字写下来的各科知识也。简言之,就是知识;则文明是人类知识达到某一程度所显现出来的一种社会状态。用数学表示,人类文化知识水平越高,文明程度也就越高。在一个文盲众  相似文献   

12.
民族是一个发展变动的实体 ,在变动中孕育形成了新的特征。现在正是民族发展历史由量变达到质变的时期 ,这也必然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民族多样化与文明多元化的关系。正如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一个文明系统远远大于任何一个民族 ,但一个民族依然可以构成一个局部完整的文明社会 ,不同文明民族的社会存在的简单相加却并不等于人类社会 ,因为构成人类社会的多元文明体系是有机的相互作用的整体。因此 ,民族多样化的产生和发展与文明多元化的产生和发展既是共性的又是个性的 ,第一 ,在资本主义制度出现以前 ,民族的发展都表现为世界文明总量的增加 ;第二 ,在当代 ,民族多元化正在超出所属文明体系的限制 ,走向更广泛意义上的文明多元化。然而 ,在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过程中 ,文明多元化与民族多样化构成了人类文明发展的特点 ,而只有民族多样化才能有文明的多元化 ,只有文明的多元化才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生命之源  相似文献   

13.
从和谐审美文化把握和谐社会的文明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谐社会是文明演进的一种社会结构优化状态, 也是一个多维有序的社会文明系统。这一社会文明系统是由多种要素所组成, 而和谐审美文化就是其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在社会文明的生成历史中,和谐审美文化始终伴随其中, 并从四个重要层面影响社会文明的演进: 和谐审美文化是显现人类文明生成的历史端倪; 是影响现代物质文明演进的重要取向; 是推动现代精神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 是促发现代生态文明演进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4.
文明的进程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高文明程度一直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目标。从两个文明到四个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观逐渐完善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文明发展的一般经验: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应当注重文明体系的整体发展;社会主义文明的发展必须坚持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当代一个重大而紧迫的发展课题。生态文明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就要转变发展观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决策与发展机制;完善相关政策与法律,建立生态治理机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人文教育是现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历史》、《历史与社会》的课程标准都强调“人文精神” ,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人文教育何以被摆到了如此重要的地位 ?新世纪之初的中国 ,正经历着一场激烈的社会与文化的转型———由长期以来的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转型 ;由计划经济向深层次的市场经济转型 ;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由一个重伦理的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然而 ,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 ,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多有悖人文理想的现象 ,如物欲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膨胀 ;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  相似文献   

17.
陈忠 《学术研究》2024,(1):8-17
技术是主体性的重要实现方式,是由人生成的特殊的主客间性、主主间性以及主体自我间性的同时性存在。技术社会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前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处于生存性技术社会;工业革命至20世纪中叶,人类处于发展性技术社会;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开始进入融合性技术社会或者生活性技术社会。技术社会的整体变化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从浅层到深层;聚集与专业,是技术社会生成、转换的两个核心机制;多样聚集是文明的基本特征,也是技术构成、生成、转换的重要特征与机制。当代技术社会的核心问题,不是智能化是否会超越人类,而是存在技术的涂层化:技术被用于营建表面的繁荣、繁华,而不是用于改进器物功能、完善社会结构、提高生活品质,以及为更多的人营建可持续的幸福生活。面对不断更新、变迁的技术,我们尤其需要确立清醒的文明自信。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学的研究角度看,情感文明理论包括情感控制论、情感释放论、情感道德论和情感民主论.上述理论涉及到情感文明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路径、社会文明与情感文明的关系、情感文明与情感控制的关系等重要问题.这些张力较大、观点各异的理论交织出一幅复杂的情感文明发展图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被社会现实使用的思考情感文明建设的理论参照框架.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肯定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的可取之处的同时 ,着重评论了该书的三大不足 :其一 ,亨廷顿的历史观是西方中心论 ,这影响了他的分析的客观性 ;其二 ,“文明”和“文明的冲突”两个概念被作者严重简单化、片面化了 ;其三 ,该书只谈到文明在冷战后世界秩序重建中的影响 ,而没有指明世界秩序将如何在文明的基础上重建 ,即作者只提出了问题而没有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汤因比的历史理论的第一个部分是他的关于“文明起源”(The Geneses of Civilizations)的学说。根据他的说法,世界上迄今为止一共出现过二十一个文明,其中有六个是属于第一代的,也就是说这六个文明是直接从原始社会中起源的。原始社会是静止的,到今天还是静止的。原始社会的数量大得多,据说经他们调查登记过的就有六百五十个。为什么这六个社会变成了文明社会而其它社会却没有变成文明社会呢?还有,在这六个文明社会出现以后,又陆续出现了十五个文明,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汤因比的这个学说就是回答这两个问题。汤因比在阐述他自己的主张之前先批评了两种学说:一个是种族说,一个是环境说。他认为文明的起源不是因为某种族比其它种族天赋优越,也不是因为这个种族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特别安逸,特别有利于文明的起源。接着他就提出了他自已的学说,就是所谓“挑战与应战”学说(Challenge and Res-pon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