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元代《孟子》学以"纂疏体"与"旁通体"两类经疏为主,总体表现为"辞繁而旨深"的状态。朱元璋通过暂停科举、编纂《群经类要》和《精诚录》、罢孟子配享和编纂《孟子节文》三大举措,对元代"辞繁而旨深"又不切实用的《孟子》学予以了否定,提倡经典诠释的简易、通俗、以实用理念为导向的风尚。这种变革方向,与以宋濂为代表的元末明初学者的要求具有一致性,也与明代中后期《孟子》学发展的情况是一致的。元明《孟子》学的转向,实则发生于洪武朝,而非永乐朝。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是集黄老法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以道作为其法律思想的哲学基础,形成以道统法的法律现和法治论。它认为的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法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绳,治国的重要工具,主张法与时变,因时立法;提出以法宽刑缓、利民便民作为立法的基本原则。它重视执法认为执法的关键是要做到“精诚”、“无私”。《淮南子》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始终认为,治国必须以仁义为本,法是辅助仁义的,实行法治必须以仁义为基础。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精诚文化为本,构建了医院精诚文化体系框架,通过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全面开展医院文化建设的实践,对医院精诚文化体系的不同维度建设进行剖析研究。“精”包括为业“三术”,即技术、学术和艺术,从专业技术观、学术研究观和医学艺术观等三个维度进行阐述;“诚”的要旨在为人“三品”,三个层面体现于品德立人、品行化人和品质引人,从以人为本引导出组织关系的亲和文化,以期提升医院文化内涵,增强职工的文化认同感,以品促术,品术共进。  相似文献   

4.
孟子以善为性中本有之义讲“诚”,开创了论“诚”的源头。《荀子》从多方面规定“诚”的意义,发挥了“诚”是天道的思想;拓展了“诚”则能化的主题;以“诚”作为天地生万物的根据;首先以规律性理解“诚”和天道,以积极的人生观肯定人能参赞天地之化育,这些观念都为《中庸》所吸收。《吕氏春秋》对“诚”的解析发展了精诚感应的思想,也与《中庸》有亲缘关系。《中庸》看起来似乎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这一主题也与《荀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孟子以善为性中本有之义讲"诚",开创了论"诚"的源头。《荀子》从多方面规定"诚"的意义,发挥了"诚"是天道的思想;拓展了"诚"则能化的主题;以"诚"作为天地生万物的根据;首先以规律性理解"诚"和天道,以积极的人生观肯定人能参赞天地之化育,这些观念都为《中庸》所吸收。《吕氏春秋》对"诚"的解析发展了精诚感应的思想,也与《中庸》有亲缘关系。《中庸》看起来似乎有一个统一的主题,这一主题也与《荀子》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洪升在《长生殿》的《自序》和《例言》中一再申明:“是书义取崇雅,情在写真”。“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棠村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作者明白道出创作意图是以历史上的“天宝遗事”为题材,通过唐明皇扬贵妃“钗盒情缘”由生入死,由死而生的故事情节,来展示“在帝王家罕有”,“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第一出·传慨》)的不渝的爱情。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的道路,是一条开创之路、奋斗之路、通向中国革命胜利之路。正如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孙文学说>自序》中所说:“文奔走国事三十余年,毕生学力尽萃于斯,精诚无间,百折不回,满清之威力不能屈,穷途之困苦所不能挠。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孙中山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他不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而且是中国近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8.
书讯     
我院历史系赵吕甫教授撰著《史通新校注》一书,最近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全书主要部份包括《史通》正文、注释、说明、附录等。《史通》正文使用的是清代浦起龙《史通通释》初刻本用作底本的宋刊佳刻;注释凡六千三百余条,其中校勘记约二千二百余条;说明概括提示篇章主题和分段大意,用以帮助读者加深对正文的理解。注释、校勘、说明三者皆广征博集前修时贤的评议考辩,独出机杼,断以己见。当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献学家张舜徽老教授读后,认为“弥叹功力深厚,非数十年精诚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是几千年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孙思邈的《大医精诚》堪称传统医德文化的经典,融汇了儒家仁爱、道家无为、佛家慈悲的思想,是医学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医德专著,对其从儒、释、道三方面进行文化溯源,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现代医德有着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庄子是一位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汪洋恣肆、风彩飞扬。他提出的许多重要观点,如“贵真”、“素朴”、“得意忘言”“不可言传”等,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哲学界、美学界所重视。同时,也是语言学研究的课题。 庄子主张“贵真”。《庄子·渔夫》中说“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文学作品要有真实情感,要自然,毫不做  相似文献   

11.
医疗服务政府定价下医生行为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从医疗服务政府定价出发,以新制度经济学中租值耗散理论和产权理论为依据,对现实中的医生行为进行了分析:首先,提出医疗服务政府定价政策造成了医生收入的租值耗散;其次,根据产权理论分析各种医生减少租值耗散的行为;第三,分析了医生行为对医疗服务行业、医疗药品行业和患者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得出结论:医生减少收入租值耗散的行为造成了医疗服务行业、医疗药品行业不合理的资源配置,降低了市场机制配置私有资源的效率,相应的巨大交易费用也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相似文献   

12.
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全科医学服务为基础的家庭医生制度是解决我国目前城市初级医疗保健供给的核心机制。在对南京市529名社区居民签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调研的基础上,发现可以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家庭医生核心服务内容、从严格全科医生考核审批机制和准入机制角度提高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参考内部市场制建立家庭医生高效服务的内在激励机制、完善首诊转诊制及家庭医生培养机制及就业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制度优化,以促进居民签约。  相似文献   

13.
试论“看病贵、就医难”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贵、就医难”问题,原先是从“看病难”到“看病贵”,现在逐渐由“看病贵”到“就医难”。深入剖析“看病贵、就医难”这一顽症,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对症下药”,力求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在形成“看病贵、就医难”问题的多种原因中,主要影响因素来自医改、医德、医技和医价。因此,解决“看病贵、就医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医改、医德、医技和医价等方面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差异和心理情况?方法:对无锡市四所医院医护人员医患双重角色和门诊患者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法进行随机问卷调查?结果:医护人员处于医护和患者两种角色状态下,对医患关系评价和影响因素认知不同;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评价和影响因素认知不同;医护人员患者角色与患者对医患关系趋势和医患交流认知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改善医患关系需要多方努力,媒体应客观公正报道,传播正能量;政府需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完善基层社区医疗;医院需简化就医程序,透明就医价格,加强培养医护人员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15.
医疗损害赔偿无过错责任,可能导致“选择性医疗”“防御性医疗”的大面积采用、医疗费用的普遍上涨以及医务人员注意义务下降等诸多问题。而现行的法律制度可以对患者权益给予比较周到的保护,故不应建立医疗损害赔偿无过错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文献中所能见到的资料梳理了先秦两汉的医官制度,涉及了医官设置、医官来源、帝王疾病医治等问题,并认为汉代医官制度的性质就是为皇室和官僚服务.  相似文献   

17.
监管和自律是克服医生道德风险的主要途径,医疗领域的特殊性决定了克服医生道德风险的最根本途径在于自律而不是过度监管,政府对医疗领域的过度干预会对声誉机制产生“挤出效应”,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医生的道德风险。制度安排的关键在于改革现行“管办不分”的医疗卫生体制以及医院等级评定和医生职称评定制度,同时放松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的控制,彻底解除卫生行政部门与公立医院的“父子关系”,以恢复医疗供方市场声誉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当前医院存在兼业经营现象.由于信息不对称,委托人(病人)自始至终无法也没有激励机制去监督代理人(医生)行为.而医院兼营药品的生产、销售这一制度安排则使本就缺乏监督的代理人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而作出违背委托人利益的行为--高价医药.因此,医院的兼业经营制度有损消费者福利和社会经济福利.而改革的方向应是提高医疗服务收费,同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药品的价格.  相似文献   

19.
当今,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矛盾冲突不断,“职业医闹”甚嚣尘上,亟需构建一个和谐的医患关系。中国古代医患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医德方面,提出了“重义轻利”“易地以观”“仁心”待患的高标准道德要求;同时,也强调医患之间的互信。这些传统医患伦理思想,不仅有利于优秀医德的传承,也将有利于当代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对此,我们有必要加以借鉴变通。以往我国学者的研究重点是医患关系的经济和法律属性,却忽略了它的伦理属性。只有回归到医患关系的伦理属性上,重塑医学人文精神,增进医患互信,才有可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20.
“看病难看病贵”的形成之因与缓解之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思考“看病难看病贵”的形成之因与缓解之策,是为了下更大的决心,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形成“看病难看病贵”既有医德失位、医技欠佳、医价偏高和医改滞后等直接原因,也有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缺失的间接原因,还有制度与观念层面的深层次原因。因此,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必须从医疗环境、政府职能和观念制度等方面实行系统治理,保障公民健康权,体现负担公平性,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