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周娜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0(4):113-119
现代性卫生知识,是中国近代精英人士建构现代国族的工具性话语之一,也是规训近代国人身体的知识话语。近代女子学校运用这套话语实施卫生教育,污名化传统卫生身体,打造现代女性。现代性卫生在近代中国的权威化是渐进的,是卫生管理制度化与卫生教育齐头并进的结果。在剖析现代性卫生知识权威化过程的基础上,文章勾勒出现代性卫生的普遍性话语特征,继而从卫生教育实施的方式,揭示现代性卫生对近代女学生的打造与模塑,继而检视并评估女性新卫生身体的脱胎过程。研究表明,女学生并非现代卫生知识体系的积极接纳者与建构者,而是该知识权力体系的施为对象,是这套知识面前的失语者。中国女性的卫生现代化,是民族、国家话语与现代卫生知识合力打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邱诗越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
疾病不仅是医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文学描写的重要内容.在中国现代小城小说里,疾病超越了具体的生理病象与医学意义,成为了一个载体.中国现代小城小说的疾病叙事具有多重指向性,既有形而下的反映,又有形而上的思考.在中国现代小城小说里,疾病书写被放置在了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对疾病的描写包含了特定时代的社会性、思想性内涵;疾病叙事不仅是对个体身体症状的叙述,更是对中国病态社会特征的展示;身体症状与国疾民瘼形成表征与同构,表达了作家对社会现实、民族现状深刻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3.
近代翻译对中国现代观念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开容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6(2)
中国近代翻译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每个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总体上是沿着科学技术翻译、社会科学翻译和文学翻译的线索而发展.这一阶段纷繁的翻译活动书写了中国现代性源起的轨迹,引发了中国现代性中地球模式、民族协同观的形成,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制度转型、道德规范与价值体系重构、人权观念革新、中国旧文学思想颠覆与新文学形式生成以及现代白话文建立等中国现代性的核心元素和特征.翻译的这一历史渐进性书写,发生在中西占今的交叉坐标体系上,经由全球现代化趋势和中国特定文化本根性共同作用而完成,塑造了中国的现代观念. 相似文献
4.
李忠萍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06-113
与近代中国特定的历史情境相契合,近代牛乳广告在陈述牛乳性能、促进销售的文字背后,隐含着丰富而独特的社会文化意蕴。它反映和投射了其时社会精英的现代民族国家想象、政府的卫生现代化实践、市民的现代健康生活向往,可以说,从多个面相呈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另一方面,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牛乳广告在反复陈述和传播中,又从相关维度促进了中国现代性因子的成长。 相似文献
5.
杜丽红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69-77,181-182
清末新政改革中,作为警察职能的公共卫生制度在北京被建立起来。但此后北京的公共卫生既未得到有效实施,也未跟上世界公共卫生发展的潮流。基督教民间组织和学术性民间组织积极宣传公共卫生新思想,在观念层面冲击已有的公共卫生观制度,促使国家跟上时代的步伐,对制度进行变革。在制度的实践过程中,国家触动了一些民间组织的利益,受到抵制,双方展开利益博弈,最终以妥协的方式实现制度的社会化。国家与民间组织的互动围绕制度建构展开,制度在多方行动中成为社会生活的规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近代地方民族商人发展崛起过程中对滇西北多民族地区农业的商品化渗透为研究基点,探讨并梳理了滇西北民族乡村农业商品化浪潮下的发展表征和具体变迁内容.研究表明,在以滇西北为缩影的近代西南边疆民族乡村地区的农牧业商品化发展的过程中,本土民族商人扮演着重要的推动者角色,而且其实际的发展状况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区域特色,这是这个特殊的边疆多民族地区近代乡村社会发展变迁的一个重要景象. 相似文献
7.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6)
平等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是古今中外的共同价值,对于人类来说极为重要。中国虽自佛教传入开始就于佛经中使用平等一词,但却与现代意涵不同。目前学界一般认为现代平等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具有一条从西方移入而中国接受的发展脉络,这条脉络若透过最新的数字人文方法来加以检验,是否能取得与传统人文分析相同的结果?基于上述思考,结合人文定性与数字定量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后,得出几个观察:在戊戌变法(1895—1900年)时期,西方现代平等观念开始在中国传播、发展,并在两个语境下被接受与使用,其一是追求中国与西方强权于国际上之平等地位,其二是用以瓦解儒家公私领域中之三纲观念;而在学习阶段(1901—1914年)中,由于1900年庚子事变后,梁启超提出公私二元论之故,因此平等论述主要呈现为对公领域政治平等与民族革命平等价值之追求;最后在重构阶段(1915—1924年)中,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与阶级革命,则是新生出公领域中的贫富阶级平等观念。 相似文献
8.
9.
黄娟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57-161
新式设备的使用为航运业近代化了提供硬件的基础,组织的制度化则为航运业近代化提供了软件的必须。湖南近代航运组织制度化过程中,政府政策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统一管制形成了组织的稳定性,规范经营构建了组织的秩序性,维护民轮体现出组织的目标性。航运组织的制度化一方面使其形成有序的运作模式,另一方面也因战时管制受到负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胡淼森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2(5):69-73
文明交流史上一个明显的趋势在于:当强势文明分析弱势文明时,往往更关注其器物层面的东西;相反,弱势文明更向往强势文明原典性的东西,有一种找到神圣开端的寻根冲动。两千年来,中国学人动辄追溯两希传统的认识论根源,似乎西方文明的胜利真的可以用这种神圣起源来论证一样。但如仔细分析,这种盲目的溯源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先验论的色彩较为浓重。 相似文献
11.
高中建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1):24-29
以西方道德教育发展历程为主线,按时间顺序进行阶段性的划分,从中分析其具有的现代或后现代特性,并进一步审视这些特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道德教育发展的作用,总结西方道德教育的现代经验及后现代启示,为创新我国德育教育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于秀艳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5)
“现代性”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占据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主导话语,探讨现代性的内涵、演进历程并为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可能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有切实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洪琛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55-58,72
唯美主义艺术创作最早描画了现代人灵魂深处的分裂、痛苦与追求,塑造了真实的现代典型,开启了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为审美现代性的发生提供了艺术中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卞绍斌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3-18
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具有具体、丰富的思想内涵,而在以往的理论研究中,这一概念往往被当作抽象化、实体化范畴来理解,脱离了具体的问题语境,从而使其思想内涵和现实指向也变得模糊不清。应该从马克思社会概念与现代性的相互关联着手,在反思现代性的现实语境中,深入解读马克思社会概念的多重向度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邓万春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
时间和空间是现代社会的构成性要素,是现代社会理论的核心范畴。因此,时间和空间成为透视现代社会的窗口:对劳动时间的占有和调配与对空间的生产是现代社会生产的逻辑;对时间和空间的规划与开发体现现代社会管理的逻辑;空间分层与现代社会阶层分化二位一体;以时间消灭空间与空间不平衡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逻辑;囚禁与时空压缩是现代人的时空体验。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问题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佑新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2):5-42
现代性概念具有双重意蕴,即外在制度结构层面的理性化和内在文化心理层面的感觉化,现代性问题的实质是价值理想的缺失与生存意义的危机。围绕着现代性问题而产生了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的回应方式;如果我们确认中国不可避免地要建构的现代性同时也应该是一个亲切的精神家园,那么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必须回答和解决如下三大问题:一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二是外在的形式化制度结构的建构;三是现代人心性结构的重建。这三大问题所展开的论域可以说是在现代性问题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可能形态。 相似文献
17.
邢荣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27-31,75
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性个体主体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民社会受资本逻辑的支配,成为私人利益的战场,从而使得现代性走向了自我悖反;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的诞生揭示了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公共领域追寻公共性,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以及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个体之间通过自由沟通以形成理解、或通过商谈以达成妥协的机制或制度化渠道。公共领域可以调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成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林青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
从生态学的概念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出发,首先提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解决的问题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做出了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物质财富与享受 ,人类早就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被动依赖而创造了适于自己的新生活。然而 ,由于现代社会的竞争激烈、价值多元 ,加之文化建设的相对滞后 ,人类同时也体验了前所未有的失落感、孤独感、焦虑甚至绝望。自我丧失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使人重新找回自我 ,西方心理学界的许多学者进行了艰辛的探讨 ,提出了不少颇有启发意义的理论见解 相似文献
20.
康小霞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9(6):52-55
李欧梵发掘“颓废”的现代美学和文化意义,建构起“颓废”文学史,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这可视为80、90年代重写文学史热潮下的“现代性”研究的重要一元,促成了文学史研究范式由社会政治研究范式向文化现代化研究范式转换,其中所折射出来的文学史研究的立场和标准问题,在当下学者对“重写文学史”予以重新审视的思潮下,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