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俊 《云梦学刊》2007,28(6):110-112
鼓楼是“南侗”地区侗寨的标志性建筑,它造型精美、结构古朴,具有很高的建筑学价值;它还集财富和人文展示、聚会议事、民俗风情以及休闲娱乐等诸多社会功能予一身,对于侗族社会的雏系和进步、侗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均不可或缺,有其独特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58 孔庙祭孔     
《中文信息》2007,(12):83-85
孔庙即至圣庙,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位于曲阜城正中,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宠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被古建筑学专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三大古建筑群。1961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我国最大的传闻孔要地。孔庙南北长1公里多,东西约为200米,占地327亩,周有围墙,四角之上还建有角楼。  相似文献   

3.
潜口民宅博物馆座落在黄山第一峰——潜口紫霞山麓,又称“紫霞山庄”。整座山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各地的10座典型明代建筑集中一处,有方氏宗祠石牌坊、善化亭、曹门厅、司谏第、方文泰宅、乐善堂等著名建筑,重现了明代山庄之风貌,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和建筑学的珍贵实例,  相似文献   

4.
徽派建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地方特色,独特的建筑形式,完美的融合自然而备受世人推崇。黟县的西递与宏村,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足以印证了那句至理名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单体建筑与环境审美意境的关系问题上,“唯形式论”、新“形式一元论”的极端主义美学思潮几乎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并对建筑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这种潮流也在我国蔓延,使奇奇怪怪的超大型建筑不断建成。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影响最广泛的是建筑现象学,它实现了对传统建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批评与超越。不过现象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逐渐走入困境。而中国哲学美学与文化中的“意境”“天人和谐”“生生哲学”等重要观念则蕴含更多的东方智慧。以此为契机,呼吁从观念上、本体上去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重估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价值,为解决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问题贡献更多的东方智慧。  相似文献   

6.
归国留学生在中国近代建筑学体制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创办了中国高等建筑教育事业,传播和发展了西方近代建筑学,并在中国建筑史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同时,他们在教学和研究中培养出了中国自己的建筑学专业人才,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破除风水迷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世龙 《学术界》2005,(2):107-129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现正大行其道。但风水绝对不是科学 ,而是一种迷信。问题是今天流行的“风水” ,往往被美化为“科学” ,一些所谓学问家还为其提供论证 ,更有一些官员不信马列信迷信 ,甚至有学者说风水理论是中国独创的一门艰深学科 ,是综合地理学、景观学、生态学、城市建筑学的一门自然学科 ,试图让这一连古人都批判的迷信堂而皇之地走进科学圣殿。虽然“风水”盛行与市场“需要”有关 ,但其本质是伪科学。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建筑“象法宇宙”,是为了与天地建立起同构对应关系,实现天、地、人三者和谐共生的审美诉求;它融于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浑然天成;它以“中”为轴,以“和”为审美旨归,致力于实现伦理礼序的和谐;它以木为结构,以门窗为界口,追求生命之气与自然之气的交流.  相似文献   

9.
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原道”篇是其庞大理论体系的起点,篇中刘肥提出了“自然之道”、天地自然之美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而“人文”则是圣人“原道心而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而形成。这一衍化生成过程,刘勰称为“道沿圣以重文,圣因文而明道”①。论述了人为的艺术美与原始的自然美的关系,推崇自然的文学创作。“物色”篇专论各种自然现象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它讲述了《诗经》、《楚辞》以来的文学创作中的自然,实际上是将中国的自然山水文学做了一次小小的概括、总结。刘勰提出自然山水对于触发人们艺术…  相似文献   

10.
浅析建筑色彩与城市环境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色彩与城市环境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建筑师和建筑学学生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从建筑色彩存在的客观性、建筑色彩的设计原则以及在当前建筑设计中如何运用其规律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建筑色彩是构成城市环境美观的重要因素;加强建筑色彩的研究,对城市建设、改造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徽州古建筑文化构架以“天人合一”致中和体系,其祖先在古村落选址中崇尚“风水”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又以人的本质力量“人化自然”构成神往境界,并以教化人伦观点形成“女人”建筑浓郁的人情味。建筑造型以“工艺合一”的艺术手法,使古建筑神韵无穷。本文就,如何保护古建筑并与旅游业相互促进。做好开发与利用工作使其发挥最佳效益,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12.
罗盘是古代中国人利用磁针指向特性制作的辨别方向和建筑风水占卜的传统工具。休宁万安是中国内地型罗盘的制作中心,其产品被称作“徽盘”。万安成为罗盘的主要产地与万安的经济地理位置及徽州人对风水特别崇尚有关。万安罗盘制作工艺流程严格规范,技艺精湛缜密,产品质量上乘,是中国古代民间工艺的杰出代表和遗存标本。万安罗盘承载着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对人类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的磁性指南技术的应用及其制作技艺,其信息量非常丰富,包涵着中国古代天文学、地理学、环境学、哲学、易学、建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多方面的宝贵价值。因此,要把对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上升到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实施,笔者提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胡友峰 《文史哲》2023,(2):142-152+168
“丑”的研究在美学史上往往处在边缘位置,并成为与“美”相对立的负面存在。自然美学深化了对自然丑陋事物的思考,并在以理性信仰为枢轴的知识语境中形成“否定论”和“转化论”两种观点。立足于哲学史与美学史的知识考察,自然审丑可以划分为“以实用价值为核心”“以理性信仰为核心”“以审美价值为核心”三个知识层面。首先,以实用价值为核心的审丑模式表明人类整体尚处在自然环境的压迫之下,并开始凭借理性初步掌控丑陋自然。理性崭露锋芒的背后是人类日益高涨的自信。神话中的赫西俄德、珀尔修斯等体现出人类内在审美活动的自由与丑陋自然的对立。其二,以理性信仰为核心的审丑模式认为,丑陋自然的观念性根源不再是感性经验,而是超越性与精神性的纯粹理念。自然丑陋、精神自由、审美愉悦等都统一在理性信仰的根基之上,并可以通过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的方式深入阐发。其三,以审美价值为核心的审丑模式认为,基于自然生态状况能够包容自然中的丑陋事物,也能凸显其内在审美价值。自然审丑不仅可以直接呈现审美形象,也能够以“转化”的形式实现深层次审美意蕴。“人化自然”与“艺术自然”的呈现则给自然审丑的辩证思考提供契机。  相似文献   

14.
《徽州社会科学》2010,(7):35-35
【本刊讯】世博会上各国展馆争奇斗艳,寓意很深的外观设计理念,艺术性地展示了世界各地自然与文化的神韵,让人们在惊奇中感受了世界的大同、生活的美好。象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构思主题的中国馆建筑,就充分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相似文献   

15.
《周易·蒙卦》是中国古代元典中最早的关于“启蒙”的理论阐述。《蒙卦》中涵括了华夏先祖对教育初始的认知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两个环节是自然发蒙与道德发蒙。自然发蒙主要体现在《易经》发蒙的方式方法中,道德发蒙则是“成人”教育的关键。这两个环节中潜藏着中国先贤对蒙在人事、家事、国事之间关系的认知与理解,蒙与发蒙是中国古代“成人”之道的必要前提。以自然发蒙与道德发蒙为支点探究《周易·蒙卦》中所“蒙”为何,自然发蒙是中国古代认知教化的起点,道德发蒙是中国古代“成人之道”的开始。  相似文献   

16.
所谓生产力,实际上就是一种生产“能力990它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两大类,前者是一种自然属性,后者是一种社会属性。“生产力悖论”,抽象而言是指“人为”生产力盲目、非理性地发展。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几大关系的统一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是减小和消除“生产力悖论”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7.
林光华 《人文杂志》2023,(10):21-29
文章对老子的“自然之仁”与孔子的“自律之仁”这两种“仁爱”思想做了比较,指出儒家以孔子为代表的“仁”学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但又有多层的含义;论述了“仁”德产生的根基——“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指出它的自发性、时机性;援引牟宗三的“内在超越”思想,指出“仁”具有从个体到整个社会的扩充而走向普遍之爱的可能。老子之“仁”的核心是“慈爱”,与儒家相通,但老子以“不仁”的反向言说来限制“有为”之仁的危害,保留“仁”的自然特征。老子的“自然之爱”需要通过儒家的“自律原则”实践出来,最终达到“与天合一”的大爱,二者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相补充的,二者的不同只是在推行的方式上一个是“有言之教”,一个是“不言之教”。  相似文献   

18.
教会大学建筑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出现在中国的一种新型建筑形态,是西方传教士与建筑师糅合西方建筑理念与东方建筑元素而形成的现代建筑样式,是中西文化双向成功交流的典范例证和有形史料。该建筑形态早期呈现中西合璧式风格,并逐渐导致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复兴,具有建筑学上的特异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特征,被视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象参照物。教会大学建筑将西方的大学校园设计理念与建筑技艺引入中国,开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全新领域——大学建筑,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大学的校园规划与建设,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代建筑形态的转型。  相似文献   

19.
略论魏晋“自然”观由哲学观向文艺观转换的多重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晓青 《江淮论坛》2007,(3):160-165
“自然”一词起源于先秦道家,但老庄论“自然”主要局限于哲学观或人生观的角度。殆及魏晋,思想领域的“自然’,与“名教”之争、审美观上人物品评标准的转变、率性放达的自由之风,以及质性自然的人格追求,都成为“自然”观实现从哲学观到文艺观转变的多重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20.
四川传统山地建筑的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传统山地建筑意指四川省内未涉及现代建筑技术的山地建筑。它基于山地地形,以穿斗式结构为典型,是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中特色鲜明的一脉。杂合与封闭的矛盾性架构,平民文化根基,更明确的实用主义原则,以及建筑美学中更深切的自然主义情结,是四川传统山地建筑的鲜明的文化特色,并使之在建筑学、史学、美学等诸学科中都表现出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