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要在我国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要求和社会救济工作的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民政部决定首先在我国大中城市逐步建立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并把这项工作作为1995年的工作重点,这是我国社会救济工作的一项重大改革和决策。根据这一要求,民政部救  相似文献   

2.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是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基本生活的重要措施,也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这项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就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是党和政府交给民政部门的一项新任务,也是民政事业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近年来,建湖县对这项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  相似文献   

4.
作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配套措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调节了贫富差距,对于确保经济发展中部分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使城镇居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不断改善上海的投资环境,加快经济建设步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是城市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它是国家为保障贫困对象基本生活所提供的一种有效的社会救助制度,对解决城市群众的生活困难,促进改革的深化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福州市推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情况看,反响良好,不仅保证了最困难孤老、孤幼、特困户及市属福利机构“三无”对象的基本生活,而且还解决了停产半停产和严重亏损企业特困职工的生活困难问题。但是在实施最低生活保  相似文献   

6.
制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基本动因第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增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在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产生了  相似文献   

7.
一、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含义最低生活保障线,在西方国家被称之为“贫困线”,它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人们维持生存(包括维持健康的工作能力)所必需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最低费用。这个定义可理解为:(1)在确定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上,贫困标准具有确定的内涵,其量值是一定的,具有绝对性;(2)在不同时间、空间和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上,贫困标准的内涵是变动的,其量值是不定的,具有相对性;(3)贫困标准既要考虑到人的自然生理需要、劳动力再生产需要,也要考虑目前居民已达到的消  相似文献   

8.
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首要的一环,是标准的制定,制定的依据是生活费标准的测算。制度建立后,还要有效地实施。现就已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的福州市在测算最低生活费标准和实施保障线制度方面的情况作个介绍,供参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福州市城区居民生活水准有了大幅度提高,绝大多数已解决温饱问题,逐步向小康过渡。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价格改革的进行,物价的上涨,涨价的焦点集中在“菜蓝子”和“米袋子”这些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商品上,对民政对象和低收入职工的生活水平影响特别大,因而社会贫困面有逐步加大的趋势。福  相似文献   

9.
当历史将山东省烟台市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推上经济改革的大舞台时,烟台市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着力培植新的经济生长点,并借助优惠政策的扶持,一跃成为中国北方经济的一匹黑马。特别是农村经济改革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占据了各类市场要素,分霸着烟台经济的半壁江山,促动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统计资料表明:1995年,全市有80%的村成为小康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61元。然而,在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仍有一部分农户的生活较为贫困。对此,烟台市紧紧围绕“共同富裕”这个主题,始终把扶贫作为农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了重点多镇开发、双强联带、双帮包扶、强弱兼并、强企辐射、搬迁  相似文献   

10.
最低生活保障线,是国家为救济社会成员中收入难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而制定的一种社会救济标准。随着市场取向带来了效率与繁荣,贫富悬殊的现象也日益加剧,尤其是城市中的贫困人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逐渐增多,形成了一个城市贫困阶层。因此,从我  相似文献   

11.
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是家村社会保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稳定。怎样搞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实施,笔者认为:应坚持三个原则,把准两个关口,搞好一个争取。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基本生活保障原则。所谓最低生活保障线是一种基本生活保障,是救命不是单一的  相似文献   

12.
调查研究建立严密筛选机制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救济工作的根本性变革,影响面大,政策性强,要求慎之又慎,不应出现纰漏,这就给调查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照国务院(97)29号文件和河北省冀政(97)94号文件精神,承德市在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过程中,认真搞好调查摸底。具体采用四种调查方法:一是大撒网,普遍摸;二是通过工会、劳动局、企业管理局、解困办分别摸;三是由居委会主任居民小组摸;四是发布通告。在实践中,感到第三种方法,简便可行。居委会主任和居民小组长生活在居民当中,平时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环境卫生、调解民事纠纷、计划生育等工作中直接与居民打交道,对居民的就业收入生活状况了如指掌,平时他们工作认真细致,体贴民情,情况准确,因此首先由居委会把好第一关。居委会在组织调查时,一看保障对象的吃、穿、住、医等基本生活需要,二看本地零售商品价格指数情况,三看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财政承受能力,做到既能基本保障救济对象的最低生活需要,又有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前,福建省各地逐步在建立实施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是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权益的需要,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多吉才让部长去年在全国民政厅局长会议上明确指出了“以建立和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是1998年民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因此,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势在必行。但是,实施该项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务必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摸索、探讨、总结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费梅苹 《社会》2002,(3):10-13
我国在1997年开始制定和实施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1999年政府颁布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这标志着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已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实施阶段。由于我国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时间不长 ,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 ,对于诸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目标取向、实施规范、效果评估等等 ,都需要另以检讨和不断地加以改进。本文试图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并提出几点政策性建议。一、制定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背景———城市贫困问题贫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以不同形式和程度普遍存在于…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促进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深化改革的必然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逐步加大,已触及到深层次矛盾,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正在  相似文献   

16.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为一项公共政策目的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社会权利,它对于社会稳定和弱势群体的社会权利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实施中存在低保资金来源单一,认定对象操作困难,低保标准差异过大,相关部门衔接难度大等方面问题。据此,未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完善路径是进一步以服务为导向,对政府角色重新定位实现资源的整合。要建立多渠道的融资机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以及建立人性化服务机制。  相似文献   

17.
建立和实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当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是一项全新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具有时代的客观性和必然性,也有其内在的运作规律,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探讨、总结和完善。福建邵武市从1996年1月起实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7年10月起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两年多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要  相似文献   

18.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立雄 《社会》2003,(4):20-22
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项目其保障的对象是不同的。如果说社会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那 么社会福利的保障对象则是非选择性的,对于什么样的人有资格享受社会保障不存在多少争论。而社会救助却不同,它不要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是一种纯公共产品,因此,对于受益人有什么权利和政府应承担  相似文献   

19.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学斌  王原 《社会福利》2003,(11):14-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中贫富差距日益扩大,部分居民收入下降、下岗失业、生活困难,城市贫困人口不断增加。为保障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我国在90年代开始建立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救助城市贫困人口的新路子。但随着制度的逐步推进,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李巧玲 《社科纵横》2005,20(6):121-122
对中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状况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认为我国相关立法价值取向不明确、法律法规内容不完善、执法偏离立法目的、法律功能弱化,提出以“公正性”价值为社会救助立法的核心,设计有利于低保对象的积极差别待遇和司法公正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