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王阳明的文学观是博杂丰富的,随着其人生经历和思想历程的发展转变。在逐步创立心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他作为心学家的文学观,一方面以立心为本,文合于道作为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坚持本于性情、以诗明志的创作宗旨。这既是王阳明文学旨趣所在,又体现出心学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不仅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其文学造诣也相当之高,心学与文学有着不可忽视的密切联系。阳明心学中的"有无观"就从主题、意境、风格这几方面深深地影响着其文学创作,在王阳明的文学道路上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栗谷与李退溪并称朝鲜性理学的“双璧”。作为“栗谷”学派的创始人,李栗谷思想兼容并取,不墨守所谓的正统性理学,细究其理论学说中亦具有极其丰富的王阳明“心学”内涵。以李栗谷思想中的“道本于心”“至善与中”及“知行并进”等理论为中心,可验证李栗谷学说中的诸多理论皆与王阳明“心学”思想是相当契合的,亦具有十分明显的融合与传承王阳明“心学”之特征。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期兴起的王阳明心学思想,张扬了人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心学思潮,引起对人之本性的思考.心学的兴起促进了自然人性论和文学性灵说的崛起,同时也促使文人的山水游历观念发生重大变革,引发了一场对逸游败德论进行解构和颠覆的思想运动,形成了山水游历的"适性"观.山水游历的"适性"观具体表现在:在胜境之中游目骋怀、直抒胸臆;于山水间娱乐性情,让心与自然得到高度会通;以"狂放"的方式体悟自然,体会至上乐趣.  相似文献   

5.
在继承儒家仁治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的礼治思想以良知学说为基础进行了心学改造,形成了建立在良知观基础上的礼治;其法治思想在借鉴法家法治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赏罚观基础上的法治。王阳明的治理理念体现了礼法合治的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继承儒家仁治思想的基础上,王阳明的礼治思想以良知学说为基础进行了心学改造,形成了建立在良知观基础上的礼治;其法治思想在借鉴法家法治原则的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赏罚观基础上的法治。王阳明的治理理念体现了礼法合治的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明代中期,阳明心学乘理学之衰而兴起,对当时的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明代文学复古思潮因为阳明心学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代表人物有前七子的徐祯卿、郑善夫和后七子的屠隆。徐祯卿受到王阳明个人的感召,趋向心学,但文学复古主张并未发生太大的改易;郑善夫接受了阳明心学思想,直接波及其文学创作和理论主张;屠隆接受阳明心学思想而走出复古阵营,甚至加入到以心学理论武装的文学革新派的队伍中。徐祯卿、郑善夫和屠隆的例子,充分显示出阳明心学的兴起、繁荣与明代复古文学潮流迁变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心学是明代中后期最有影响的哲学思潮。迄目前止,学术界对于心学本身,以及心学对于明代文学发展的影响,已有了相当多的研究,然而,王阳明心学对于明代史学的发展,尤其是对明代史学思想发展的影响有哪些表现等问题的研究很是薄弱。王阳明心学对明代史学思想的影响,大致有这样几方面:一、对异端史学思想的影响;二、对史学中实学倾向的影响;三、对史学学风的转变及考据学兴起的影响;四、促进了学术思想史的编纂与史书体裁的创新。史学思想史的研究对心学影响的忽视,与一些史学史研究者仅仅把研究内容局限于史学著述本身,以及其与政治之关系,反对与其他学术联系考察的指导思想有关。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心学”教育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教育学说之中,并形成了一套以“心学”为哲学前提的释经体系。王阳明“心学”教育体系的理论结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心学”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石,“心学”教育实施的路径以及“心学”教育的宗旨和目标,其教育体系的完整性正是王阳明独创性智慧的真实体现。  相似文献   

10.
王阳明的心学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儒学对个人道德的追求和完善,另一方面开辟了通向个人高层次的德性与良知的新路径。王阳明通过致良知树立起他心中的德性观,奠定了心学的基础和宗旨,以知行合一的思想,确立起对个人道德和知识追求的手段和方法,这对宋明以后的儒学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岱作为晚明小品文之集大成者,他提出的"冰雪之气"、"空灵"等文学主张及其文学实践都深受王阳明、王畿、罗汝芳、李贽等心学思想家的影响。心学思想在张岱小品文的主题、内容、风格等方面,都留下了明显的印记。因而,张岱的小品文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心式"小品。  相似文献   

12.
南大吉是王阳明的高门弟子,年少就立志于求圣贤之道,对心学思想有着深刻的体认和感悟.他认为圣贤之道在于良知本体,提出了“心之良知本一”的命题,同时主张在“体之用”上下工夫,尽力做到“以慎独改过为致知工夫”;好善忘势、反身内省;“中心悦而诚服之”;躬行实践、心学治政.他将关学与王阳明心学思想融汇贯通,为关中思想文化的发展走向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关学心学化”的开始.  相似文献   

13.
许多名人都从王阳明的思想王国中取了一瓢饮。从小贩到国王都可以读懂王阳明的心学、良知之道。王阳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人物之一,国内还没有一本其传记。选择人情味强的传记体,想方设法面面俱到,想同时满足各种要求,以流传广远。  相似文献   

14.
纵观王阳明一生,始终与诗赋相伴,从存世诗文来看其文学成就确能颉颃当时名家。王阳明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他从立德角度对文学进行思考,反对着意安排组织的偏重形式的创作之风,主张恢复关注受众特点的诗教传统。王阳明的文学实践活动是其心学形成过程中的推动力量之一,当心学成熟后,再以心学反观文学,进而形成其对文学的理论见解,对其创作产生一定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宋心学家的文学观是建立在其哲学思想体系之上的.以仁义的"本心"为核心,延伸出该派基本的文学观,即立心为本,作文为末;抒写"无邪"之思;直抒胸襟,平夷闲雅.他们是将道德绝对地置于文学之上,从而形成了道德然后文章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经典的诠释,朱熹与王阳明建构了具有不同理论视野的哲学体系.若单就知行关系而言,王阳明知行本体、知行合一说对朱熹知先行后、行重于知、知行并进的继承要大于批评;若关联本体论、工夫论而言,王阳明对朱熹知行观的批评则要大于继承.朱熹和王阳明知行观的比较研究,能进一步透显理学与心学的理论宗旨和理论特色,深化对理学与心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管子“心术”与阳明“心学”思想之比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子“心术”思想和王阳明“心学”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理论,具有博大的内容和深远的价值。对管子“心术”和王阳明“心学”进行比较分析,这是初步的学术尝试。研究二者的差异,有助于深入理解“心术”及“心学”思想,拓展对两种思想的传统理解。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也是明代心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乐”思想是其心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心灵经历艰苦磨练的亲悟。本文认为王阳明所说之“乐”是本体、工夫和境界的同一,是人的基点、人的追求和人的归宿的同一。王阳明的“乐”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使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生命的存在与本质,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灵的恬静与和乐。  相似文献   

19.
宋濂的理学思想以程朱道学为本 ,兼及心学和事功之学。在其道统文学观指导下的散文创作大致呈现两种态势 :文道合一是主导 ,文与道的游离乃至背离也有一定程度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阳明心学与文学复古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阳明曾是文学复古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正德年间,他致力于探求圣贤之道,创立了心学,后追悔早年从事诗文创作徒耗精力,对文学采取抵拒排斥的态度。他还强调文学必须合道,把真情实感摒弃于文学创作之外。王阳明后期的文学主张与文学复古运动的精神相对立。在阳明心学影响下,一批文入脱离了文学复古运动转而学道,唐宋派的倡导者王慎中、唐顺之便是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