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是资本主义社会分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用以进行相互交换的某些产品的专业化,是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国家间其他形式的经济关系的基础,是把这些国家的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因素。十九世纪中叶以来,欧洲各国出现了用机器生产的大工业,需要从国外输入大量原料,也需要为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输入大量粮  相似文献   

2.
家庭是分工和私有制的起源。在私有制条件下,私有财产关系的本质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而分工本身包含资本与劳动的分裂,并且分裂程度的不同也决定了私有制的各种中间形态。这种分裂所造成的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得到充分体现。由生产力决定的分工的发展决定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由机器大工业和分工决定的生产社会化促进了私有制的最后一种形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相似文献   

3.
商品是用来交换和出卖的劳动产品,商品生产就是以交换和出卖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商品和商品生产的产生要有两个条件:第一,社会分工;第二,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因为社会分工,人们需要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人们需要经过买卖来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商品体现着不同所有者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经济关系,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历史范畴。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劳动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出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私有制,才开始产生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经过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末期,从商品生产中产  相似文献   

4.
阶级的产生,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必然后果。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阶级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而“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社会分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生产部门的专业性分工,如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一是指生产过程中“领导者与执行者”的分工。前者历来受到较多的注意,而后一种分工对阶级形成的作用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阶级的产生,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必然后果。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阶级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而“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社会分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生产部门的专业性分工,如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一是指生产过程中“领导者与执行者”的分工。前者历来受到较多的注意,而后一种分工对阶级形成的作用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的产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是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而“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社会分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生产部门的专业性分工,如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二是指生产过程中“领导者与执行者”的分工。前者历来受到较多的注意,而后一种分工对阶级形成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恩格斯非常注意“领导者和执行者”的分工在阶级形成中的作用。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把劳动分工与社会发展史结合在一起研究,指出劳动分工既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进步,也能产生阶级和社会不平等。安德烈.高兹把对劳动分工的批判延伸至资本主义科技、教育的批判,指出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是一种统治关系、等级关系,造成了社会不平等。劳动分工与社会公平有着紧密的联系。马克思和安德烈.高兹的劳动分工理论启示中国,要促进社会公平既要充分发挥劳动分工的积极作用,又要建立公平的教育、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劳动分工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必须从分析商品和货币开始.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商品和货币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在原始公社制度的后期,已出现了偶然的交换;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游牧部落从其余的原始人群中分离出  相似文献   

9.
跨国公司的出现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之一。因此,研究跨国公司的产生和性质,对于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垄断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在资本主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按照国际专业化分工,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国际性垄断企业组织。它们一般有下列几个突出特点:(1)有高度发展起来的垄断基础;(2)拥有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技术;(3)按照国际专业化分工组织生产和销售;(4)从“全球战略”出发,最大限度地攫取利润,国外的直接生产和销售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比,《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实现了从劳动异化逻辑到物质生产逻辑的转变。在物质生产逻辑下,分工同时具有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它既直接与生产力相联系,又直接与生产关系相联系。从生产逻辑下的分工来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需引入“社会形态”这一中间项,并结合我国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看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明形态。从生产逻辑下的分工来考察如何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看到分工所扮演的角色具有两面性,两面性同样适用于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故而,应该从发挥分工的进步意义、克服分工的消极影响入手。  相似文献   

11.
我国处于现代化的繁荣发展时期,市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社会分工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分工在提高我国的生产力,创造社会财富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社会分工对变革生产关系也起了辩证的作用。在研究马克思分工理论时,我们通过研究分工的本质,了解了分工产生的必然性。当代我国的发展主题是以人为本,社会分工对人的发展造成的束缚性,为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应建立更合理的社会分工,使得分工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战之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国际分工不再局限于各工业部门间,也深入到部门内部;国际资本的流动从过去由发达国家流向欠发达国家变为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流动;发达国家间的商品交换在整个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已达到70%以上。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崛起,大大加快了资本、资源、人才信息、专利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各国间的传递,突破了国界的界限,使原先属于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行为,变成了跨国公司子公司之间的内部经营活动。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及各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分工结合方式发生改变:一是物与物即资本与劳动之间关系的改变,二是物与人即生产资料与劳动者之间关系的改变,三是人与人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作为生产过程的体和脑而彻底分离。  相似文献   

14.
亚当·斯密的劳动生产力理论主要由分工论、交换论、市场论和运输论组成,这些论断之间存在缜密的逻辑联系,即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是分工,引起分工的原因是交换,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市场范围受交通运输的限制.斯密劳动生产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说明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法,还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一理论对我国的现实意义是要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大力促进分工,必须大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必须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既不是沃勒斯坦所认为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世界范围内殖民扩张所形成的具有全球联系和特征的世界经济的延续和扩展,也不是吉登斯认为的由于民族国家及其体系为扩张提供制度保障从而使世界经济扩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发展导致的西欧社会经济变化从而进行海外扩张的逻辑结果。正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了欧洲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本质是欧洲殖民国家剥削、压迫、奴役和控制殖民地国家,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本质也延续到当今世界体系之中,决定了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场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既不是沃勒斯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世界范围内的殖民扩张开始所形成的具有全球联系和特征的世界经济的延续和扩展,也不是吉登斯认为的由于民族国家及其体系为扩张提供制度保障,使世界经济扩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而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发展导致西欧社会经济变化,从而进行海外扩张的逻辑结果.正是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形成过程中,形成了欧洲殖民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本质是欧洲殖民国家剥削、压迫、奴役和控制殖民地国家,这种国际分工体系的本质也延续到当今世界体系之中,决定了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场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动并主导的经济运动.  相似文献   

17.
从建国三十年来对商品经济讨论的情况来看,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问题还需要认真研究。一大量确凿的历史事实证明,社会分工早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初期就产生了。它最初表现为原始公社制社会内部的自然分工,即性别年龄的分工,以后逐渐表现为原始公社内部原始农业、原始畜牧业、渔业和原始手工业等的分工。在原始公社内部,人们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人们之间劳动的交换,是通过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即直接交换产品来实现的。在这种经济条件下,在客观上并不需要进行商品交换。原始公社制社会内部虽然长期存在着社  相似文献   

18.
一纵观教育发展的历史,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分工、阶级的出现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教育与生产劳动也分离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被说成是天下之“通义”。随着生产的现代化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要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特别是消灭了剥削,消灭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对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劳动将成为教育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儿童从小就通过自我服务  相似文献   

19.
分工是社会劳动的划分方式和存在形式.体现社会劳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工的出现和扩大;分工的发展又促进了生产力、劳动效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工派生出生产关系以及全面的社会关系,决定社会的所有制形式以及交换和分配.因此.分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桥梁和中介。  相似文献   

20.
略论宋代经济发展的几个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两宋经济就总体而言也是非常繁荣的,而且显示了其独有的特点。1 商品化倾向的明显加强。两宋经济的商品化倾向明显加强,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大大跨跃一步.首先,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促成了百业兴旺局面的形成,从而引起了城乡劳动分工的更加细密化.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文中,曾精辟地论证了社会劳动分工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他指出:“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