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MHK大纲》中兼类词的分类,认为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角度出发,不应把虚词纳入兼类词范围,不应把意义上有联系的词义义项与词素义义项当作兼类,也不应把意义有联系的词与词缀处理成兼类词。  相似文献   

2.
字义和词义     
一根据字义区别词义(一)课文内容有些同义词,既有相同的词素,也有不同的词素。这些同义词,它们相同或相近的意义主要表现在相同的词素上,不同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不同的词素上。因此,区别它们不同词素的意义,对于了解同义词之间意义上的细微差别,有一定作用。例如,在“爱护”和“爱惜”这一对同义词中,因为它们都包含“爱”这个词素,所以都有“珍爱”的意思;又因为它们也有不同的词素——“护”、“惜”,所以“爱护”还有“保护”的意思,“爱惜”还有看重、舍不得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陈鲁民 《中华魂》2010,(10):32-33
人有智愚之分,智愚又有藏在心里和露在脸上之分。有的人看着聪明,实际上也聪明,像孔明先生,长身玉立,器宇轩昂,真有经天纬地之才。这叫“大智若智”。有的人看着像个傻子.实际上还就是个傻子,像晋惠帝司马衷,  相似文献   

4.
说“巷”     
词义训释和字典辞书中义项的分立,都离不开对前人训诂成果的继承,但若不能正确理解前人研究成果,曲为之解,会导致误立义项。赵小刚先生于《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训诂锥指》一文,认为“巷”字在《诗.郑风.叔于田》中应释为“屋子、家宅”,历代释“巷”为“民居中间的道路、街道”,是由于错注义项致误。笔者以为对“巷”的释义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从词义发展线索看,“巷”本来指里中道路,后来又可用来表示里中道路连同两旁房子在内的整个狭长的生活区域。而《汉语大字典》“巷”的第一个义项“街里中的道路;胡同”没有反映词义发展引申的线索,将两层不同的意义并立于一个义项里了,应该分开立项;第二个义项“住宅”实为误立之项,应该取消。故“巷”的前两个义项宜改为:①街里中的道路。②胡同、巷子,指街里中的道路连同两旁房子在内的整个狭长的生活区域。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收录的语素“白”15个义项,最有构词能力的是①义,其次是④义,再次是②义,最弱是(14)义;最能产的构词方式是偏正式,其次是联合式,最弱的是重叠式;形容词词素构词义项最多,名词词素次之,再次副词词素,最弱的动词词素;语际中的“白”的语素变义是非常接近辞书所收的语素共义,但(11)义的语素共义概括其语素变义还有很大的空间。通过分析发现,它们的语素变义比较近同于语素共义,但有的词语语素义没有概括,有的概括不全。语素“白”作为词的结合能力最强的是①义,⑤⑥最弱。  相似文献   

6.
关于汉语词义的演变方式,一般只提引申和假借。但有很多词义演变现象,无论是用引申还是假借都解释不了,本文将要研究的“相因生义”现象就是一例。一所谓“相因生义”,是指这样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一个词由于受另一个与之相关词意义的影响而产生新的义项。这种现象叫“相因生义”,这个新产生的义项就叫“相因义”。汉语词汇中各个词是通过一定的关系集合在一起的。它们可以通过意义上的关系而被集合在一起(如同义词、反义词等),构成一种聚合关系,也可以通过造句时各个词的联系程度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运用语料库技术和语言学中的词义感染理论,对“绿”字在现代汉语中义项的分布情况进行重新分析,认为《现代汉语词典》对“绿”字的解释存在漏收义项、漏收复字词条及其词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故训汇纂》是传统语义训释的总汇,在汉语语义研究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回"字,对它的168条训释作穷尽性的语义系统研究,归纳出11个义项,这些义项有的在词义发展过程中逐渐消失,有的成为语素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这些内容充分显示了《故训汇纂》在汉语语言研究和辞书编撰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二语素为类属关系的双音词是偏正式双音词中的一种特殊类型。这类双音词和一般偏正式双音词不同,表意上存在羡余成分,语义上多为前正后偏式,形式上绝大多数是“属+类”式,词性上都是“名+名→名”式。《齐民要术》中这类以动植物为主的双音词,上古一般都以单音专名相称,后来逐渐构成类属关系的双音词。其主要原因是专名单称不能清晰、明确、准确地传递信息,同时有的专名词义后来逐渐扩大,产生了许多不同的意义,另外魏晋南北朝汉语词汇双音词化也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释“直”     
高一语文教材把《伐檀》中的“直”释为“平”,我认为不正确。应释为“不弯曲”才通。试举如下三条理由: 一、从词义史来看. 许慎《说文解字》:“正见也。”《辞海》:“不弯曲”。其他义项也无作“平”讲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与‘曲’相对。”并例举《荀子·劝学》:“木受绳则直”.同样,其他义项也无作“平”解的。  相似文献   

11.
"礼"命"仁"是孔子思想的重要概念,"仁"和"礼"之间是双向互含的关系,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命"是仁礼能否合一的关键.孔子在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时,立足于仁,着眼于礼,礼是一种手段,仁礼合一是一种最高境界."仁"礼"命"的关系影响了儒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从伦理道德、社会政治等方面影响了中国独特文化传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功夫论是张载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张载心性理论在个人修养、实践层面的落实和体现。张载的心性工夫论是把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与《中庸》的“至诚”“、尽性”和《易传》的“穷神知化”、“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整合和提升,提出了“大其心”的直觉体认方法。张载的功夫论表现为一个“成性”的修养过程,最终实现“至于命”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一分为三”作为一个客观规律 ,其辩证范畴可分为 3类 1 2组。一是与事物存在状态相关的辩证范畴 :“左—中—右” ;“过分—适度—不及” ;“个别—特殊—普遍” ;“前进—静止—倒退”。二是与事物运动状态相关的辩证范畴 :“肯定—否定—肯定 (否定之否定 )” ;“量变—质变—量变” ;“矛盾斗争—协调统一—矛盾斗争” ;“起始阶段—中间阶段—终结阶段”。三是与事物相互作用相关的辩证范畴 :“正—反—和” ;“同一—交叉—并列” ;“认识主体—认识中介—认识客体” ;“决策—执行—监督”。  相似文献   

14.
“家”是中古、近代汉语时期十分活跃的名词后缀。古农书《司牧安骥集》里“家”可与脏器名词“肺”、“心”、“肾”等以及五行名词“金”、“火”、“水”等组成“肺家”、“心家”、“肾家”、“金家”、“火家”、“水家”等词语,其中的“家”,无任何实义可言,是典型的名词后缀。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以来,为保护劳动者权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与此同时,在劳动争议案件中由培训费纠纷引起的"西门子现象"显得非常突出。作为解决这类纠纷的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22条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做到正确适用此条款裁判案件,必须对其中涉及的"培训","培训费用","服务期"等相关术语有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开放带动语言表达形式不拘一格。文学语言的表达特征也由原来被看作变异的组合形式所代替,呈现出"循环结构"、"零标点"、"短句聚合"、"副名组合"、"同素铺排"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17.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滥"、"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8.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指出:"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迄今,学界对"汉音"和"魏响"的内涵和区别仍属不甚了了,因而对曹操诗文的艺术精神及文学史意义和地位也就言之不确.文章认为,就艺术表现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俗"、"虚"、"溢"、"质"与"雅"、"理"、"实"、"丽"的不同,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犹是汉音";就情感特征看,"汉音"与"魏响"的区别又体现在由大众性到文人化、由政治性到抒情性、由客观性到主观性、由社会性到个性的转变上,曹操的诗文在这方面又"纯乎魏响"。因此说,曹操的诗文具有徜徉于"汉音"与"魏响"之间的独特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9.
一、“and”隐喻是一种虚词隐喻作为一个认知过程,隐喻不单纯是从一个域转向另一个域的单一的语义范畴的拓展,而是在其范畴之间的连接和关系中,它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一类事物或经验”[1]。笔者通过研究发现,虽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助动词"会"一表有能力做某事或善于做某事,一表可能性.一般认为后者是从前者发展来的,但从语言的发展看二者有不同的来源前者是由表"理解"义的动词"会"演变来的,时间是在晚唐五代;后者是从中古助动词"会"功能扩展而成的.中古助动词"会"起源于表"会合"义的动词"会",形成时间约在汉魏之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