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学文言文中的假设连词高承华古汉语中的假设连词非常多,是一个丁口兴旺的“家族”。中学文言文中的假设连词也不少。它们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没有规律可循?中学课本中对一些假设连词的注释是否正确?一些不常用的假设连词出现在中学课本里,编者未加注释,我们在教学过...  相似文献   

2.
英语表达两方在性质、程度、数量上一方超过另一方,常用“形容词或付词比较级(…)than”差比结构。 英语的差比分为优等比较(Comparison of Superiority)和次等比较(Comparison of Inferiority)两种,前者最常用的比较级用词是more(例1),后者常用的比较级用词是less(例2)  相似文献   

3.
由毕万闻同仁编辑的《张学良文集》的问世,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这是海内外第一本文集,它为张学良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第一手材料。评价张学良应以张学良自身言行为基础。《张学良文集》,就为读者提供了“言”的方面有益的素材。张学良的坦率、正直、真诚、豪爽的性格,光明磊落、开诚布公、自我牺牲的立身待人之道,有别于某些军事家与政治家,他的诗文可信,可谓文如其人,做为研究的依据有其天然的价值。所谓“行”,是指张学良的主要职务与主要活动,尤其是主政八年的  相似文献   

4.
每当人们谈起西安事变,无不钦佩和崇敬张、杨两将军“下最大决心,献身国家民族”的爱国赤诚;想到张、杨两将军个人的不幸结局,无不愤慨,怒斥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在感叹、惋惜之余,人们往往流露出责备:“张学良不该亲身送蒋回京”,真是“感情冲动”,“太天真”。近来,又有新看法,认为:“以一人之失,换来全民族之得”,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张学良陪蒋回京,是西安事变“最好的结局之一”。一是责备,一为溢美,似乎都有道理。但当我们遵照列宁的教导:“如果从事实全部的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把握事实”,认真分析、综合当时的历史事实,就会感到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片面性。 (一) 张学良是极富传奇性的西安事变的编导和主演。研究张学良捉蒋、放蒋、送蒋这一幕接一幕,一环扣一环的历史行动,必须首先紧紧把握住张学良发动“兵谏”的初衷、指导思想和西安事变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撰《对高中语文若干注释的商榷》一文,对高中双册课本中的文言文的若干注释提出自己的看法。这里积多年教学所得,再对中学单册课本中的文言文的若干注释提出商榷意见,供编者和同仁参考。 一、多谢金吾子,私爱徒区区。(新编初五册《羽林郎》) 其中“徒区区”,课本注释为:“不过是白费心机。区区,指心,这里引申为心机、心计。”将“区区”作如是解,不妥。 “区区”在此是“款诚”、“忠爱”之  相似文献   

6.
西安事变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张学良、杨虎城究竟采取了怎样的政策?这个问题似乎已成定论,并无重新说明的必要。但是,对于事变后张、杨的个人命运和结局,现代史学界不时出现的某些说法,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例如,有的论者就认为,早在西安事变前国共双方即已秘密“搭线”,且“一切条件大抵都达到协议”,及至事变发生,国共双方又就事变的解决进行了“幕后交易”,而“这些国共之间的秘密来往,当然张学良都被蒙在鼓里”。是故“西安事变一出来,张学良立刻打入败部,他在三边关系(指中共、南京政府与西安—作者注)里,立刻成了…  相似文献   

7.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6年发动“西安事变”,张学良走的是一条从比较开明的新军阀到为了国家复兴和民族的解放而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的人生道路。“九·一八”事变摧毁了张学良做为一个新军阀的基础;“家仇国难”使‘抗日救国”成为张学良的主导思想;为实现“抗日救国”伟大目标的艰苦实践与探索使张学良成为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向南京政府提出了“武力确保东北”的主张,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明令张学良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先后经历了“与日本政府交涉解决”、“依国联公理解决”两个阶段。然而,随着日军对东北侵略的不断扩大及对日本政府和国联幻想的破灭,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又回到了“武力解决”一途。但由于蒋介石对中继续推行其“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在向蒋求战不成、求授不得的情形下,被迫下野出洋。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始终未能突破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篱樊,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抗日须全国一致”(实质上是主张由南京政府统一领导抗日)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9.
张学良将军话家财方正张学良将军被囚禁在雪窦寺里,其大姐的一封信打破了他宁静坦然的心境……就家庭财产的分配与处理,张学良将军给大姐复信……从信中,我们感到了张将军超乎寻常的大度与超凡脱俗的胸襟,他对人生真谛的洞察与彻悟,以及他“但论是非,不计成败”的行...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向南京政府提出了“武力确保东北”的主张,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明令张学良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先后经历了“与日本政府交涉解决”、“依国联公理解决”两个阶段。然而,随着日军对东北侵略的不断扩大及对日本政府和国联幻想的破灭,张学良对事变的处理又回到了“武力解决”一途。但由于蒋介石对日继续推行其“不抵抗政策”,张学良在向蒋求战不成、求援不得的情形下,被迫下野出洋。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中始终未能突破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篱樊,其根本原因在于受“抗日须全国一致”(实质上是主张由南京政府统一领导抗日)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11.
英语的“The more…,The more…”句型是“越…,越…”的意思,表示两个变化是一起发生的。这是一个含有比较状语从句的主从复合句式,一般从句在前,主句在后,并且通常为倒装语序,把所比较的部分提到句首。其中的两个The为副词,两个more代表的是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比较的部分可以是表语、状语,也可以是主语和宾语,例如:  相似文献   

12.
现在全国使用的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6月第一版)(以下简称现行课本)是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试用本)基础上修订而成的。现行课本优点很多,比修订前的课本好得多,这里不准备多谈了。现仅就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几个问题略陈浅见,与编者商榷,望不吝赐教。一、关于隋末农民战争瓦岗军在大海寺战役中杀死隋大将名字问题。现行课本第五页的一段文字是:“……616年,瓦岗军打到莱阳,隋炀帝派大将张须陀(túo沱)(其实注音的调号应在“o”上)带兵镇压。翟让、李密带领起义军在莱阳北大海寺设下埋伏,大败隋军,杀死了张须陀”。这里特别对张须陀的“陀”字加了注音和同音字“沱”。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张学良主政东北时发出“东北新建设”号召的历史背景;从整顿金融业,发展农业、民族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方面,阐明了实施东北新建设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张学良在推进东北新建设、实现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做出的重大贡献;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张学良实施东北新建设对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一、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高四册《阿房宫赋》) 此句课本注释为:“意思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象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显然,编者将“冷袖”“解释为”舞袖飘拂,好象带来寒气”。其实,这样理解很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张学良先生是中外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当年,在他与杨虎城的领导下,发动了有名的“西安事变”,之后,虽然促成了国共第二次统一战线的形成,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是他自己却终生身陷囹固。人们常常怀念先生的爱国功业,但却很少重视他对国民教育的贡献。本文主要通过东北大学的西迁和兴衰历史,回顾张学良将军文武并重,为振兴东北而发展东北教育;为“复我河山”而将东北大学西迁,从一个新的角度肯定了张学良在教育方面的功绩和赤诚的爱国热情。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有一篇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课本对文中“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一句中的“右丞相”没作注释,可能编者认为无注释之必要。而时雁行同志发表在一九八0年《语文学习》第十一期的《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一文中,对“右丞相”却作了解释。他说:《<指南录>后序》开头,文天祥自述道:“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讲授这句话,只要让学生理解,“丞相”是封建社会最高官  相似文献   

17.
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善后解决李莉王德桡1936年12月,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危局。作为事变的主角,张学良始终是左右事态发展的核心人物。本文拟对张学良与西安事变的善后解决进行一番探讨。一、决策释蒋众所周知,张学良发动事变的初衷是希望通过“兵...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中,morethan除了作为比较级的一般用法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用法,这些特殊用法往往给初学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本文拟就这些特殊用法及其翻译做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读者不吝指正。(-)morethan分离,构成more…than形式,其意义相当干ratherthan。当比较的内容是同一主体的不同性质或状态时,morethan在意义上就相当干ratherthan,而且,morethan常常是分开的。它们的后面可跟形容同、名词、代词或介词短语等。我们把more后的调看成A,than后的词看成B,构成moreAthanB的形式,汉译时,可译为“是A而不是B”,或颠倒词序译作…  相似文献   

19.
王琦 《新天地》2016,(2):54-55
时下年代剧《少帅》正在荧屏热映,该剧讲述的是张学良一生的传奇故事.说起张学良,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民国的军阀们,本期就让我们走近历史上这群“大帅”“少帅”们. “大帅”满地走 实际上民国时期是没有元帅这个军衔的,北洋军阀都奉行北洋军制,序列里面最高的只是上将军衔,后来南京国民政府延续了北洋军制,也没有元帅军衔.  相似文献   

20.
张学良东北易帜至1931年,在与蒋介石南京政府的关系上呈现分分合会的特点,蒋介石企图以“外交解决”手段控制东北,而张学良则极力把“外交麻烦”推给蒋介石,最终,张学良集团经历了希望、依赖和失望、不满后,走向了自主,这一时期的蒋张关系实质是统治阶级内部中央集团与地方集团利益冲突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