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演变--从现代化理论到新发展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性是欧美近代社会变迁的产物,发掘和揭示现代性的内涵和特征是经典社会学理论的中心任务."二战"后现代性经"现代化理论"的论述成为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追逐的目标."依附论"、"世界体系论"以及"后现代主义"可视为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激进表达形式.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观指导下的生活质量及其主客观指标研究揭示了现代性社会理论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吉登斯的风险思想及其理论,源于他对当代西方社会的“现代危机”的现代性批判和反思。他将风险置于现代社会的宏观背景中进行考察,并以此来反思和重构新的现代性。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吉登斯对现代性后果的分析,探讨他有关现代社会风险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现代性蓬勃发展——以“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为标志——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中国,其现代化进程深受西方发达国家的干扰和影响,这使得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领域中,后现代性扮演着早产儿的角色。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不仅代表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是对不同社会状况和社会特征的社会理论概括,在中国,二者的并存彰显了中国社会深层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失衡。因此,在全力推进现代性车轮向前滚动的同时,对其进行深刻的反思是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鹏  侯钧生 《社会》2005,52(4):70-87
近年来,情感已成为社会学中一个相对新颖的主题。学者们对情感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相关的论文和书籍也越来越多,情感社会学理论初见端倪。事实上,许多古典社会学家与当代的社会学家在其理论建构中都曾提及情感。比如迪尔凯姆曾分析过宗教式情感对团结的作用;韦伯的四种行动类型之一就是情感行动,他还指出科层制发展得越完善,就越容易去除所有个人的情感因素;在霍曼斯的理论中,情感是一种可以用来交换的社会资源;戈夫曼也曾分析过互动中的“脸面”与羞耻感。当然,这些社会学家对情感的分析是在其特定的研究背景下产生的,并未对情感做过系统的…  相似文献   

5.
科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所带来的副作用使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一个风险社会,而当今全球化的力量正在不断地形塑出一个全球风险社会。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开启了一个独特新颖的研究视角来反观当代全球风险社会的崭新景观和困境弊端,并对此做出了全面、深刻的分析。贝克教授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试图运用“反思现代性”作为现代性危机全球化后果的策略回应方案,并就“反思现代性”本质的诊断发表了富有启示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丁建定  陈湘 《社会工作》2024,(1):37-49+159-160
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在推动西方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问题、阶级矛盾与社会对抗,为了应对这一系列问题,西方社会基于不同立场提出多种社会治理的思想理论。其中,古典经济学家坚持将“自由放任”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准则,功利主义者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社会治理的价值原则,空想社会主义者将“理性社会制度”和“大家庭联盟”作为理想的社会治理状态,而马克思主义者则提出通过社会革命建立符合全人类利益的理想社会。这些社会治理思想主张之间的相互影响乃至对抗,使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治理手段多样化,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有效性,进而实现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政治多元论:美国政治极化的理论背景 “社会”常常被视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概念。我们常常谈论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的差异,而在社会科学中,“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也被绝大多数研究者作为单数形式使用。而德国古典社会学家乔治·齐美尔(George Simmel)对此持反对意见。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问题和后现代主义的哲学与文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盛行的一种综合性哲学与文化思潮,内部立说各异,基本主题是研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特征与文化精神。80年代西方学者围绕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与研讨,是就社会进程、时代特征和文化样态两种涵义而言展开的,不同学派对当今西方社会与文化的特征及其未来走向,见解大相径庭,对后现代主义文化也有不同的态度与论评,后现代主义文化中起首要理论核心作用的哲学,是法国的后结构主义和美国的新实用主义,反一切哲学传统,抹煞人的主体中心,是它们的特征;也有另一些学派的哲学家根据不同的理论观点提出建设性的后现代哲学。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今西方各种文化有着强烈的冲击和回响。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有认识价值与借鉴意义,可以使中国现代化事业注意超越西方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避免有关的矛盾与问题,但不能将它简单地套用于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相似文献   

9.
成然 《浙江学刊》2005,(4):51-56
自由和纪律是现代性的关键特征,但长期以来有关现代性的讨论,偏向于解放的话语,对纪律化维度重视不够.福柯对纪律社会的谱系学分析,无疑极大地推动了对现代性的纪律化层面的关注.本文以两位经典社会学家即韦伯和迪尔凯姆有关纪律的论述为焦点,分别探讨了他们在纪律与自由关系上的不同观点.韦伯认为,随着以纪律为基础的科层组织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渗透,现代人将越来越失去自由,成为铁笼中的奴隶;而迪尔凯姆则从人的双重性和有限性出发,强调纪律是解放和自由的工具.其间的差异,既体现了他们理论取向的不同,也是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使然.  相似文献   

10.
潘桐 《社会》2022,42(3):92-124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传统艺术走上了与西方艺术不同的现代性建构道路。通过对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前筹备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京剧现代转型的机制、特点与得失。从以齐如山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对梅兰芳与京剧的改造中可见,近代中国传统艺术探索出了一条以新知识分子为参与主体,以“中西结合、古今共用”的艺术理论为革新理念,以推动艺术成为跨越阶级和国家的大众时尚为革新目的,以“救亡图存、发扬国光”为最高理想的转型道路,由此在“为艺术而艺术”与“为社会而艺术”之间找到了现实平衡,成为了兼具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大众时尚。因此,梳理和分析近代京剧的改革史可以为当下探寻“文化自觉”的方向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1.
1 十九世纪末,西方社会学家的注意力渐渐从社会的宏观结构转向微观层次上的“社会互动”及其这种互动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发生的作用。具体地说,社会学家们开始关心这样一些问题:社会与个人究竟是怎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社会是如何塑造个人、影响个人的“自我”发展的?个人又是如何维系和改造社会的?G·齐美尔是最早研究“社会互动”的德国社会学家之一。他认为,功能主义社会学理论和冲突理论所描述的社会的宏观结构和过程,归根结底都是人际互动的反映。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人际互动的过程,才有可能解释和理解各种社会现象。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打  相似文献   

12.
林经纬 《唐都学刊》2013,29(5):77-81
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治主张背后有其理论本质。西方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和西方现代性的内在逻辑是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渊源。要最终破除新自由主义的影响,需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质公平正义的理念;需要挖掘以德性、正义与善为主题的西方古典思想文化资源,以消除西方现代性的流弊;需要加强经典教育,以夯实人们的思想文化底蕴,提高思想鉴别力。  相似文献   

13.
王亚娟 《唐都学刊》2002,18(1):60-62
从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相关概念和理论出发 ,分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农业“公共产品”供给与小农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一方面小农和国家两极结构在农业经济中存在的“互补性” ,另一方面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和衰落 ,这种稳定的两极结构被逐步打破并被新的模式替代。  相似文献   

14.
宏观与微观:从对立到联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回顾了社会学关于宏观与微观从对立到联结的发展历史。指出在古典社会学家那里这种区分主要体现在理论视野的不同 ,到近代则演变为一种二元对立 ,严重阻碍了社会学理论的健康发展。近年来 ,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之间的对立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批评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连接两者所做的理论尝试反映了社会学界理论综合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5.
我们要对时代变化作出积极有效的反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上海大学上海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5月在上海大学召开。下面刊发的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递交大会的一个发言稿。  相似文献   

16.
吉登斯"反思性现代性"理论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钰  张襄誉 《社会》2002,(10):40-44
“反思性”(reflexivity)在社会学中并非一个全新概念 ,自从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初创以来 ,它就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各派社会学理论中。然而 ,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有关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激烈争论的背景下 ,吉登斯等人的反思性概念与以往社会学所涉及的“反思性”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和内涵。吉氏关于反思性现代性(reflexivemodernity)的理论将反思性看作晚期现代性的一个内在特征 ,以及试图用“反思性现代性”来化解现代与后现代之争 ,都为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生活的性质提供了诸多新的启示。一般意义上的“反…  相似文献   

17.
王建民 《社会》2008,28(2):77-77
关于中国社会结构转型需要从微观和象征的角度予以理解。从“象征社会”的分析视角看,城市社会中的一系列媒介信息与象征标记往往成为社会身份的分类工具与生产机制。随着城乡社会流动的增加,农民工群体所承载的诸多象征标记使城乡界线由“城乡之间”移入“城市之中”,进而凸显出“城市中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社会结构常常是文化性的、隐秘的,可用“象征二元结构”概括之。“象征二元结构”意为表达不同群体社会身份的象征系统及其运作呈现出二元对立或两极趋势,它彰显了不同群体在身份、地位、声望等方面的二分化与不平等。“象征二元结构”所包含的“问题化农村”与“梦想化城市”的逻辑成为国家建构现代性形象的手段与策略,以弥合“客观现代性”与“表达现代性”的距离。  相似文献   

18.
《求是学刊》2015,(4):132-139
英语世界晚清小说研究成果丰富,其共同特征在于将晚清小说研究纳入现代性的范畴重新加以梳理和讨论,切入点多,视角丰富,从不同方面揭示出中国近代小说中的丰富的文化内蕴,并且最终都指向了小说所投射的中国近代社会现代性的生成问题,这一特征在王德威、韩南、叶凯蒂、司马懿、胡缨的著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马晓颖 《创新》2016,(2):55-62
共同体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重要的思想流派,但其与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的共同体伦理观念是分不开的。从古典时期到中世纪,再到近代社会,乃至现代社会,都曾出现体现共同体理念的伦理思想。不同时期的思想家对共同体或是进行理论探索,或是进行理想寻求,或是将其作为理论探索和理性寻求的背景预设。这些相互之间有着深刻内在联系的共同体伦理思想,层累堆积,又循环往复,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当代西方共同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是人们理解当代共同体主义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0.
郇建立 《社会》2005,1(6):51-67
引言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现为利兹大学和华沙大学退休的社会学教授,是当代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最著名的理论家之一。澳大利亚社会学家、国际性社会理论杂志Thesis Eleven的主编贝尔哈兹(Peter Beilharz)说,鲍曼是“当今用英语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Beilharz,2001:1);当代著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也说,“对我而言,鲍曼是一个后现代性的理论家。他用非凡的才华和创造力,发展了一个任何人都必须认真对待的立场”(See Bauman,1995:back cover)。鉴于其对社会学与社会理论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鲍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