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金宏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9):29-31
人的价值是人对人的意义,人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价值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形式,最基本的形式有社会的价值和个人的价值。在社会的价值和个人的价值中又分别包含两个方面,即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的价值和社会价值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科学区分这两个概念是正确认识人的价值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3.
从经济哲学的视角看,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是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一对重要的范畴。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都视为"不费分文"的生产力,但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看,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在价值增殖的过程中具有不同的作用,前者并入生产过程转移其自身的价值进而使商品的价值量增加,而后者并入生产过程不增加商品的价值量但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同时,社会科学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这两种"不费分文"的生产力又都是价值增殖过程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是同一个过程的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二者并入社会生产实现价值增殖时的社会前提具有"一致性",实施过程具有"同时性",实质联系具有"内在统一性"等。因此社会科学是父,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是母,双双并入社会生产过程,共同结出"新增价值"之果。 相似文献
4.
5.
社会资本概念的意义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社会资本概念既开拓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研究的新领域 ,也为这些学科之间的对话与综合提供了概念和方法上的支持。社会资本概念也是社会学学科理论和方法趋向综合的反映 ,又为这一趋势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了基础。对于关系取向、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 ,社会资本概念有很强的适用性 ,社会资本研究对于“增促社会发展 ,减缩社会代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文章对社会资本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也做了简要地分析。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基础之一,社会与市场关系是公共管理研究的重要议题。在评述自由主义经济学、市场失灵和社会资本等理论有关社会与市场关系认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双重运动理论视角下社会与市场的互动关系、过程、结果及其影响因素,构建了公共管理中社会与市场关系的双重运动理论分析框架。双重运动框架不仅为研究社会与市场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工具,也为解析我国转型期社会问题的产生、演变、防治以及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社会冲突中的官、民与法--以"钟九闹漕"事件为中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道光年间湖北崇阳的“钟九闹漕”事件在传统的农民战争研究中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如果将它置于社会史的视角下,它的丰富材料即显示出很高的价值。笔者从关注秩序的问题意识出发,利用文献与口述资料,对该事件进行了梳理分析,力图通过闹漕过程中官府与民间社会在法的领域的互动来透视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并对中国传统法律研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中州学刊》2020,(5)
在人类跨入21世纪的门槛时,风险社会降临了。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动,要求我们重估价值和变革行动模式。从价值的视角看,工业社会颠倒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把有用价值放置在了人的生命价值之上,一切行动都围绕是否有用的判断和评估而展开。这样做的缺陷在风险社会中已充分暴露出来,并以一些极其荒唐的行为表现了出来。就风险社会的形成来看,也许正是有用价值当令而把人类带入了风险社会。在风险社会中,这种有用价值所形塑出来的思维方式是非常有害的,它会把人类推向风险社会的更深处。所以,当我们置身于风险社会中的时候,必须坚持人的生命价值的优先性。风险社会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凸显了出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包含在人的生命之中的,而人的生命价值的实现则是以人的共生共在为标志的。风险社会中人的行动模式应当是合作行动,也唯有合作行动反映了人的共生共在的要求和特征,使人的共生共在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9.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特别是在官僚制组织中,要求行政人员价值中立,实际上是为了科学原则而排斥了价值。现代性的形式理性追求排斥了价值,但无论是在科学研究中,还是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又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价值问题的纠缠。这说明,近代以来的科学和实践都因为拥有了分析性思维方式才会受到这种矛盾状况的困扰。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运动中,特别是在风险社会及其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科学研究以及人的行动不仅不能排斥价值,反而要坚持价值优先的原则。人的共生共在是这个社会中的基准价值。一旦实现了从分析性思维向相似性思维的转变,即建构起了相似性思维后,科学与价值的矛盾问题就能够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从而实现科学与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郑立新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30(4):134-136
从大学建立伊始,高等教育就不自觉与自觉地充当与肩负起文化的选择、传承与创新的组织角色,它客观地存在着,只是在当下,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下,当振兴文化与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这两个并非同一要义命题成为全社会的关注时,文化产业的发展往往遮蔽与妨碍了我们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对世界其他民族优秀的异质文化应有的借鉴与吸收,在政治、经济、军事"中国崛起"的全球话语中,文化是一块短板,它制约着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选择、传播与创造的过程关联着历史、当下与世界并影响未来,而目前高等教育的功利化趋势必须得到有效的遏止并做出痛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发展可以预见的目标。但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人的现代化,人们的认识却不尽一致。本文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对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没有人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现代化”进行了辨析。在理论层面上,主要讨论了“从(抽象的)人出发,还是从人的社会存在出发”“人是前提还是结果”“人是目的还是手段”等问题。在现实层面上,通过对我国近代以来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认识误区的分析,强调只有坚持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又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文明一起抓”之路,才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前现代到现代的社会学考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经历了从前现代到现代的演变,现代化的宏大过程铸就了其现代性意涵也凸显了其“问题性”意义。从社会学的视野看这一演变过程,能够使我们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会与社会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对于社会学的独特意义、它在社会学中具有的基本和核心地位,从而使我们对于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中的重大问题的探讨获得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对"新价值源泉"问题的理论思考--论劳动价值论中"价值源泉"的多层含义与确认范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中 ,“价值源泉”问题 ,特别是对创造新价值的源泉的认识问题 ,是一个智者相见 ,各有其说 ,而又难成共识的理论焦点。但愿本文的探新见解 ,能对这一问题的讨论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作用。一、“价值源泉”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彼此不断接近的“两条渐进线”在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中 ,特别是在活劳动究竟是不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而其他要素是否也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上 ,首先碰到的一个理论难题 ,就是如何认识“价值源泉”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以及如何… 相似文献
14.
以物质利益关系为尺度,社会形态的更替可分为同质性社会、异质性社会和差异性社会.历史基础和制度体系说明了我国处在"差异性社会"阶段,市场化、现代化、全球化三大潮流进一步强化了差异性社会的现实.差异性社会是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有差异才有和谐,在(社会主义)差异性社会的基础上,"和谐"才是一个可能和必然性的目标.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差异性社会)决定了和谐社会追求的公平正义应是"差异的正义".在实践"差异的正义"的过程中,制度公正是首要的,制度设计要以"最不利者"为基准;要坚持"基本公平"与"比例公平"的统一;要警惕新平均主义的抬头,反对新自由主义. 相似文献
15.
普遍主义的信任系统有助于市场的扩展、经济的繁荣.中国传统社会和计划经济时代的信任结构是特殊主义的.在当代,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归结为信任系统的改革,即由特殊主义的转向普遍主义的.在这一转向中,经济法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在休谟问题的讨论中 ,周茜蓉和程金生先生的文章从反对事实与价值二元论开始 ,走到另一个极端 ,就是事实与价值的混淆。本文检讨了该文的一些混淆事实与价值的说法 ,指出它们都是经不起逻辑分析和得不到事实支持的哲学清谈 ,是依赖于过度诠释而排斥逻辑研究的结果 ,解决不了休谟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也叫市民社会(在个别地区还被称为民间社会),公民社会理论是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很有影响力的一种社会思潮,被广泛地运用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领域。1992年,邓正来、景跃进发表《建构中国的市民社会》一文,首开国内对中国市民社会问题研究的先河。当时中国的市民社会论者主要是想借助西方市民社会理论来研究和解释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随着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问题的提出,一些学者也开始从公民社会的视角来探讨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本文就近年来公民社会与党的… 相似文献
18.
宗教社会学的两大理论传统分别是以涂尔干为代表的结构/制度范式和以韦伯为代表的诠释学范式。在这两种理论取向的导引下,又分别发展出了世俗化理论和理性选择理论。但无论在哪种理论中,作为文化语境和社会结构中的宗教信仰行动者常常被忽视。事实上,作为信仰的主体和实体,宗教信仰者总是受到已有文化、权力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出于对社会关系的建构需要以及多重权威认同取向而采取相应的宗教信仰行动。而群体的信仰行动会直接导致一种规范和价值体系的生成,进而导致社会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如果这种价值体系和社会关系与社会一般性规范和秩序相适应则会产生新的社会整合,否则,则只能作为一种社会团结方式而存在。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学方法与社会学元理论--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学的独特论题是现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既是元事实也是基本的经验事实,它构成了社会学知识的二重性质--理论与方法的结合的基础.因此,社会学方法必然卷入元理论和元预设.由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所具有的元理论意义,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和预定性假设贯穿在社会学知识的整个过程.本文的论述意在说明,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既是社会学知识的一系列起点,即理论与方法结合的起点;也是各种分裂的传统、"方法论斗争"、社会学知识形态分野的起点以及知识整合的努力的起点;当然,它也应当是社会学重建的起点.因此,对社会学元理论层面问题及其与社会学理路和方法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探索,能够明确社会学实现重建所面对的真正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为了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99年9月7日至10日,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崇州市人民政府联合组织召开了“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学术讨论会”,出席这次讨论会的孔学研究专家60多人.与会者认为孔子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现将讨论的内容综述于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