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知识边界的开放与持续的理论争论一直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学科的两大显著特征。面对急剧变化的现实世界,国际关系学者们愈发意识到那些曾经主导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已难以全面而有效地解释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在国际关系的理论研究领域,学者们为寻求弥合理论分歧、实现跨范式交流并推动学科发展做出了诸多积极尝试,理论合成与分析折中主义在这当中最具代表性和实用价值,然而在相关研究和探讨中却存在将两者混淆的现象。从科学哲学的视角出发对国际关系理论合成与分析折中主义进行比较辨析,将有助于研究者们更好地理解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种国际政治理论 ,新现实主义无法解释各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外交政策行为 ,但它的体系分析框架为理解外交政策提供了切入点。通过引入国内政治因素等干扰变量 ,结合结构因素的自变量 ,新经典现实主义发展了一门新的外交政策理论范式 ,并在阐释具体的外交政策中显示了强大的力量。虽然新经典现实主义在引入感知、国内政治结构的干扰变量上遭到了猛烈的批评 ,但它反映了当前国际关系各理论流派相融合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如何从国际关系学研究的视角探究中国外交战略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对美国中国问题专家们研究中国外交与战略的重要考量.客观上讲,中国外交政策研究还没能为国际关系学创造自己的理论,但其自身有着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正在不断地融入到国际关系学的大学科中.一些美国学者把中国外交政策研究脱离了国际关系学的原因,归咎于中国外交政策研究本身,归咎为中国决策过程缺乏一定的透明度,中国参与国际制度的程度偏低,中国在国际制度中行为数据较少等.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江忆恩( Alastair Iain Johnston)认为,美国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研究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它不愿意或不能够为国际关系学‘创建’理论,不能把‘中国案例’纳入到学科辩论中.”①本文对美国中国外交战略研究正在吸纳政治学、国际关系学中的概念、实证研究视角方法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基辛格不仅是20世纪极富盛名的外交政治家,同时也是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思想家。基辛格在《重建的世界》一书中考察了维也纳体系的形成过程,提出了稳定的国际秩序的基本理论模型,他认为合法性与均势的结合是稳定国际秩序的根本条件。他在其后的著述中发展并完善了这一基本理论命题。对基辛格国际秩序观的分析对于理解其外交思想及其当政时期的美国外交政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和谐世界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是对邓小平外交战略在继承中的创新与发展,是我国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理论升华.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表明中国继续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条道路的精髓就是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国际和平,她向世界完整准确地传达了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善意和意志.  相似文献   

6.
对国际关系的研究应该告诉我们,世界是如何运行的。目前缺乏的是中肯的建议、甚至最恰当的理论。但是,这种研究能消除错觉,剥去支配外交政策辩论的过于简单化的流行理论的外衣。  相似文献   

7.
依附理论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附理论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未得到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家们对依附理论的观点多持不同程度的否定态度。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三大理论流派之一,依附理论对国际关系研究的影响是它的非西方中心的研究视角以及对第三世界不发达问题的高度关注,依附理论还对包括拉美在内的第三世界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国际关系现实主义理论之父修昔底德在其历史巨作<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所展现的国际政治冲突逻辑、安全两难、同盟和均势等国家间行为,揭示了修昔底德对国际关系一般原理的探索以及对国际权势竞争的深刻理解,指出其对当代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者以及大国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政治文化研究外交政策,主要是从民族国家的价值观念和信念体系来分析表现为国家对外行为方式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动机和实现途径,这将有助于从国家这个有机体的性格特征来解释外交政策所包含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在理论意义上,这种研究方式为外交政策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现实意义上,这种研究可以从更加深入的层面来理解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中文化民族冲突日益加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元理论内涵包括本体论、认识论和研究方法(逻辑)。作为一种新近兴起的哲学流派,批判实在论为国际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元理论立场。在本体论上,批判实在论持客观分层的社会本体观;在认识论上,持主观的相对主义认识论,但又坚持判断理性主义;在研究方法(逻辑)上,采取多因果的回溯分析法。国际关系中的批判实在论以"突现"理论为基础,重新理解层次分析法、国家和施动者—结构等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核心方法和概念,推动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WTO作为一个国际贸易组织,作为一种多边贸易体制,尽管其法律体制所表现出结构缜密、内容完整及强有力之约束,对其他国际组织、国际社会以及国内社会的制度性建设都具有范式作用,但它不是、也不可能是所有国际组织或所有社会制度的化身,无法普适于所有社会领域的所有问题;即使是对于国际贸易领域而言,它的作用力也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甚至存在着其力所不及之处。有鉴于WTO规则的特殊性质,包括我国在内的众多WTO成员方对其诸协定都采用间接适用方式,但这只在国内法层面产生意义,因为,在国际法层面上,WTO规则对其成员无论是国内立法还是国内执法都具有直接约束效力。因此.正确地认识WTO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对我国法学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国际理解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亮点和教育发展新的生长点。课程是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承载体,我国大学应设置多样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增置"独立式"或"单元式"课程;创生"融入式"课程;开设国际问题讲座课程;培植体现多元文化的人文课程;拓展外语类课程功能。而提升课程执行者——教师的国际理解素养是国际理解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均势概念的由来历史悠久,在17世纪中叶的欧洲得到广泛的讨论和应用,随着一战后国际关系学科的建立,均势这一概念逐渐被赋予了更广泛、更深层次和更系统的理论解读,均势的内涵也因此趋于精细化、复杂化、模糊化,导致对均势内涵的理解至今尚未存在一个认定的解释标准。本文从梳理均势的渊源和均势的内涵着手,首先厘清均势概念的由来,随之阐述均势在国际关系(政治)中所被赋予的丰富内涵,并从国际体系的、国家的和二者中间的三个层次角度塑造一个理解均势内涵的基本模式,试图以此规范对均势含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移民问题是当今欧洲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但对它的既有研究往往只是在国别的或欧盟的层面上展开,而缺乏国际政治的视角,因此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而另一方面,以往的国际政治研究中也几乎没有将移民问题作为主题。但事实上,国际移民问题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国际政治主题。本文从国际政治的视角来看待欧洲移民问题,既是要为该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明确的国际政治视角,促进对它的更全面理解,也是为国际政治研究“找回”移民或欧洲移民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主题。本文论述了欧洲历史上的向外移民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塑造性影响,二战后欧洲移民问题的演进以及现状,并从国际政治视角对战后以来的欧洲移民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根据项目实践中的经验,将当前流行的软件规模度量方法——功能点分析法进行了改进。针对不同业务需求稳定性的差异,考虑到了需求在项目过程中的变化因素,在功能点分析法的每个功能点接口中分别加上一个需求稳定性的调整系数,将原有功能点逐个进行稳定性调节。本文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分析了改进前后的功能点数的变化情况,实验数据证明改进后的功能点数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平稳的被完成,避免了传统的功能点数在项目后期出现较大的震荡。  相似文献   

16.
刘涵  王存刚 《国际论坛》2011,(6):41-46,78
在有关国际秩序的理论探讨中,英国学派的研究路径与基本观点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学理价值。尽管其间存在着欧洲中心主义倾向和由历史主义研究方法所导致的缺陷,但它对国际秩序的概念界定、对秩序维持机制的探讨等,拓展并深化了人们对于国际秩序的理解。与英国学派的国际秩序观存在根本差异的天下体系理论的秩序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者的缺陷,为理解国际秩序提供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古代东亚国际体系理论的研究,学界已取得丰硕的成果。然而学界的研究多集中在“汉唐东亚”与“明清东亚”,根据汉唐时期或明清时期的东亚国际体系所提炼出的要素对于10至13世纪的东亚解释力不足。虽然学界关于10至13世纪东亚各政权间具体问题的探讨,为宏观探讨同时期东亚国际体系奠定坚实基础,但仍未步入理论层面。制度化的封贡体系的形成时间正是在11世纪初,即辽朝中期。缺乏对10至13世纪的东亚国际体系的整体把握,无法正确、深刻地理解东亚是怎样由“汉唐东亚”步入“明清东亚”,进而也就无法正确认知当代东亚国际问题的历史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8.
外部世界误读中国梦的原因很复杂。近代以来,中国长期落后与战乱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给世界留下了更多的负面形象,被西方世界反复炒作,流毒至今。新中国成立以来,处于支配地位的西方国家基于意识形态对立与冷战思维,故意歪曲与摸黑中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外部世界的普通民众对中国的认识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国的进步程度,造成对中国及中国梦理解的严重偏差;中国不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工作,表达中国及中国梦的国际话语能力较弱;中国社会对中国梦解读的众说纷纭以及某种程度的喧嚣,加大了外界世界客观认识中国梦的难度。  相似文献   

19.
理解已经成为人类的关键问题,作为“未来的力量”的教育是实现变革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各国正在通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来解决人类的理解问题,然而现有的国际理解教育缺乏对理解对象的理解,以及对“理解”的内涵还处于“前理解”时期,这些都影响了国际理解教育达到应有的目标。埃德加·莫兰的理解教育观关于理解对象的认识以及“理解”内涵的发展,将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从而促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需要具有全球视野和全球责任的人才,这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需加强中小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针对杨浦区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进行实地调研,梳理杨浦区中学生国际理解教育素质现状,归纳出杨浦区中学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常规课程教育、开发校本课程和健全课程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