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李冰 《兰州学刊》2013,(9):98-104
近年来,随着全国区域发展规划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区域城市组团式发展趋势愈加明显,城市空间溢出效应是衡量区域内不同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文章以山东省17地市2001-2011年组成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运用matlab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山东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差异较大,溢出效应大小与城市经济规模成正相关;各市溢出效应值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在影响城市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中,资本对山东城市经济增长发挥着最重要的促进作用,技术次之,最后是劳动力,从变化趋势来看,技术的相对重要性在逐渐增加,资本和劳动力则在下降.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可以帮助突破地域性限制,实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本文基于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通过CRITIC综合赋权法计算京津冀区域数字经济综合评价指数(DE),运用双重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SDM)对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京津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正处于飞速提升的状态,天津和冀南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较快,北京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2)京津冀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聚集性并且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3)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因此,地区在发展数字经济时,应当注重区域之间的联系,因地制宜,发展地方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引进数字技术人才,加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3.
宋代西北地区(河北、河东、陕西三路)有着发达或比较发达的社会经济,同时还是防范契丹、西夏入侵的国防要地。因而,西北地区经济比其它任何地区都更具特色,与外地的经济联系极为密切,成为北宋国内物资集散、交流的重要区域。吞吐之间,关系国脉。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加深对于宋代经济、国防的了解,并可得到对于该地区社会经济的动态认识和经济地位的再评价。  相似文献   

4.
在综合考虑多维要素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协同作用的基础上,构建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模型,利用1993—2009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值合计约0.05—0.07,表明其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2)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非常显著,若不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3)外地交通基础设施对本地经济增长表现为以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为主,但是也有空间负溢出的证据。(4)在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多维要素中,劳动力和其他公共部门的资本存量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弹性仍然较大,新经济增长因素与新经济地理因素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5.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短期乘数(当期效应)为0.21,即当期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单位,导致当期投资增加0.21单位;在1年后,地区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动态乘数效应为0.28;在2年后,地区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动态乘数效应为0.21;地区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影响或长期乘数约为0.70,即地区生产总值每变动1单位,由于滞后效应而形成的对投资均值总影响约为0.70单位。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长江流域七省二市2000-2010年的数据,应用DEA方法计算其技术变化、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以此作为技术进步的代表量,分析FDI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并且进一步分析这种知识溢出效应对当地能源强度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第一,长江流域FDI的知识溢出效应在东部发达地区体现在技术变化和纯技术效率上,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体现在技术变化上.第二,国内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在东部发达地区体现在技术变化与纯技术效率上,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体现在技术变化和规模效率上.第三,FDI的知识溢出效应阻碍了东部发达地区能源强度下降,促进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能源强度的下降.第四,国内投资的知识溢出效应不论在东部发达地区还是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都能促进能源强度的下降,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何雄浪  吴欢 《西部论坛》2021,31(4):34-51
经济活动聚集带来的技术溢出正外部性和环境污染负外部性会对经济主体的空间选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结构.引入技术溢出和环境污染的本地与跨界效应,对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进行"原汁原味"地发展,不仅可以验证其结论,而且也可以得到新的研究结论:本地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强或跨界技术溢出效应的减弱会强化产业集聚力,本地环境污染效应的增强或跨界环境污染效应的减弱会强化产业分散力;"技术溢出向心力"与"环境污染离心力"的综合作用影响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结构,当"技术溢出向心力"大于"环境污染离心力"时,"对称结构"稳定的贸易自由度范围缩小,而"中心—外围结构"稳定的贸易自由度范围会扩大,反之则反是;不仅"原始中心—外围模型"中的"黑洞状态"("中心—外围结构"是唯一的稳定均衡结构)是一种常态,而且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对称结构"也可能成为唯一的稳定均衡结构.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是可能的,应通过促进区域间的技术溢出、加强地区间的环境污染治理合作等路径,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的新机制,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不断扩张,其背后所蕴含的风险及风险外溢效应加剧了诱发区域金融风险的可能。基于风险网络视角,采用LASSO-VAR模型构建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溢出网络,分别从全国、经济区域与省际层面探讨隐性债务风险溢出网络截面特征与动态变化。研究发现:第一,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总体溢出效应显著存在,网络结构具有“无标度特性”,风险溢出水平较高省份,其风险溢入水平也较高,反之则较低;第二,中部、西部、东部、东北部地区风险溢出水平依次降低,风险溢入水平则呈现为中西部、东北部、东部地区依次减弱;第三,重大事件期间隐性债务风险总体溢出水平会出现提升。因此,需重点关注隐性债务风险的外溢效应与区域关联特征,进一步完善隐性债务风险的管理体系与外溢监管机制,并结合各地区隐性债务风险特点与重大突发事件特征,施行差异化管控机制、落实分域防控与跨域合作,以有效阻隔外部风险的冲击,高效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相似文献   

9.
农业技术创新的跨区域溢出特征需要用空间计量模型识别。文章基于中国大陆237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交通时间矩阵、交通距离矩阵及经济地理距离矩阵,建立空间Durbin模型,实证研究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并进一步探究农业技术创新对该地区农业经济增长的滞后效应。研究发现:(1)考虑空间溢出效应后,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传统计量经济学模型对于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集中于直接效应的分析,低估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2)进一步引入农业技术创新的滞后项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技术创新对农业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才会显现,这与广泛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的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作为制度引进之国或地区提升自身制度的一种手段,制度引进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所引进制度进行适应性制度嫁接而厚植制度引进之国或地区本身制度创新的潜能,以实现制度生根。不同性质的市场结构对制度引进厂商及产业的适应性制度嫁接成本、参与制度引进竞赛的厂商数量以及制度生根本身各自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与制度引进相关的制度创新存在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对产业的制度学习具有乘数效应,并可藉此加速在产业层面形成相关制度基础及产业共有制度能力。溢出效应对制度生根具有正向影响效应,且溢出效应更强与竞争强度更高的市场结构更利于实现并加速制度生根。在一般常见的市场竞争结构中,如若边缘厂商的制度效率并不高于主导厂商,且边缘厂商的初始制度引进成本与其适应性制度嫁接成本为替代关系,则边缘厂商与主导厂商之间的制度引进竞争加剧不但无法加速制度生根,反倒会造成边缘厂商初始制度引进成本投入的大量重复浪费,进而难以促进社会福利极大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2):38-46
文化产业可通过规模提升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创新带动效应和绿色消费效应四个方面影响区域绿色发展。利用SBM-DDF模型测度区域绿色发展效率,基于中国30个省市区2005—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各效应的相对重要性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的实证结果表明:第一,在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下,中国的区域绿色发展均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控制地理相邻位置因素、经济互动关系因素以及二者的混合关系,发现文化产业对区域绿色发展确实存在空间溢出效应;第二,规模提升效应、结构优化效应以及绿色消费效应均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性,而创新带动效应则表现出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性,且其中规模提升效应对周边区域绿色发展的外溢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孙艳  朱璋龙 《天府新论》2024,(2):94-107
本文基于2012—2021年31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面板数据,分析教育新基建对教育支撑体系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在时间维度上,教育新基建和教育支撑体系均持续增长,前者显著正向促进了后者发展,具有动态性;在空间维度上,呈现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区域异质性。在全国层面,某一省域教育支撑体系的发展对其周边省域教育支撑体系的发展均呈负向溢出效应。分区域看,教育新基建对教育支撑体系在全部地区均有显著正向主效应和直接效应,且西部地区最为明显;东部地区有显著的负向间接效应,西部地区有显著的正向间接效应和总效应。据此建议,着力构建区域特色分明的差异化发展策略,着力加强教育新基建协同共享,提高“新网络”“新平台”“新资源”“新安全”使用绩效,积极适应并引领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2011—2019年2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本文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潜在影响、作用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1)区域数字化能促进该城市高质量发展,但对邻近城市高质量发展并未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2)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区域数字化层面,数字经济对低渗透融合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低于中高水平地区;在高质量发展层面,只有中等水平的城市,数字经济才对地区高质量发展表现出促进作用。(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改善物质资本配置效率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但由于服务业扩张的“鲍莫尔病”现象,虽然数字经济改善了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却不能提升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江瀚 《江淮论坛》2012,(2):63-68,153
我国是引进FDI总量最大和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充分利用FDI的知识溢出效应对提升国内企业的创新绩效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企业层面的知识溢出效应,利用回归分析方法,通过对广东省珠三角地区272家企业的分析,认为:企业的创新绩效水平与下游企业知识溢出、本企业吸收能力呈正向关联关系;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对不同性质企业呈现差异性特征。对于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商的创新绩效影响比其他供应商更为明显;对于出口导向型供应商的创新绩效影响相比国内市场导向型不明显。此外,本文还从供应商类型、市场导向性关系、产业属性分类、企业性质划分四个方面分析知识溢出与吸收能力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总量和外资规模总量不断增长,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产业分布格局和产业吸收能力差异可能对FDI资本积累效应和溢出效应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我国1997-2012年省际数据,通过构建外商直接投资FDI效应模型,在考虑地区差异情况下,比较分析了不同产业FDI对我国社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显示:FDI的社会经济增长效应存在显著的产业差异,这一差异在区域发展水平和外资吸收能力不均衡背景下更为显著。为此,应强化外商直接投资"最优规模"的设计;注重我国经济发展对外资吸收能力的提高,防范"飞地经济"模式的形成;优化外资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对外资的吸收与利用,为FDI资本积累效应和溢出效应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16.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SFA测算出各省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我们使用我国30个省份(西藏、香港、澳门和台湾除外)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探讨绿色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绿色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出“U型”非线性影响;从动态角度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地区间趋同化明显;绿色技术创新对西部地区促进作用显著并呈现“U型”影响,对东部和中部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不明显。因此,中央政府需要加强绿色技术创新保护,同时抑制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东部和中部地区积极发展创新中心城市,强化中心城市的空间溢出效应;西部地区逐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相似文献   

17.
技术扩散中的溢出效应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技术扩散中的溢出效应是经济外在性的一种表现,60年代初人们即开始这方面的理论探讨,此后日益扩展,90年代以来技术溢出的研究已突破以多国公司为核心的旧框架,扩展了厂商理论,融入了技术策略联盟,既包括生产技术、也包括组织技术,并引入博弈论进行分析。产生溢出效应的主要渠道是:一、示范和模仿;二、厂商间的联系;三、人力资本的流动。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技术扩散中的溢出效应对发挥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对出口集聚现象的细分和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企业数据,利用Heckman模型检验了由出口活动的空间集聚引发的出口溢出效应.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出口集聚对本土企业出口决策及企业出口密度均具有显著的正溢出效应;出口集聚一出口溢出效应因出口企业所有权和行业差异而有所不同.其中本土出口企业集聚之溢出效应高于外资企业,行业内出口企业集聚之溢出效应高于行业间出口企业.基于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相关数据的检验还显示,出口集聚一出口溢出效应在三大地区间亦各不相同,这与三大地区外贸发展的"梯度式"差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区域传递理论的起源与发展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传递理论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增长极”的提出、经济增长在区域间传递的效应分析、区域间要素传递的分析等三个阶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有效传递 ;从区域传递角度 ,探讨市场作用与政府干预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耦合机制 ;对转轨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传递机制的系统研究 ,是实现西部开发和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6,(1):55-61
运用2003—2013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研究了国内研发知识资本、科研人力资本以及通过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海归人才回流、国外技术引进等相关渠道转移的国际知识资本存量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并分环渤海、长三角、东北地区等七大区域的国内外知识资本存量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国内研发知识资本对各区域(除西北地区外)技术创新的积极影响最大;进口贸易渠道的国际知识资本转移对环渤海、长三角、东北三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系数为正,而在中部、西南、西北的系数为负;FDI渠道的国际知识资本转移对环渤海、长三角、东南、中部及西南地区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有积极作用,而对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