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银条块·完成的货币体系》是马克思在写作《伦敦笔记》期间完成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逻辑聚焦的思想实验,主要内容是对自己前两次经济学研究时写下的《巴黎笔记》《1844—1847年经济学笔记》(遗失)、《布鲁塞尔笔记》《曼彻斯特笔记》等经济学摘录,以及刚刚完成的《伦敦笔记》前几册中涉及的众多经济学家关于货币问题讨论的一种专题性的思考。马克思提点出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和格雷-蒲鲁东主义聚焦的货币问题研究中需要格外关注的重要理论观点,特别是货币理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分离中可能出现的空白点,这会是今后马克思自己创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正确入口。在这一手稿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马克思是在进行一种已初步研究过的学术资源的再思考和再加工的思想实验。从马克思的摘编线索和加写的提示来看,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不少重要的理论思考点已经在这里得以确认。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学说,是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学说的完整的科学表述,是一八七五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因此,《哥达纲领批判》所阐述的理论原理不是孤立的,它同《资本论》的整个思想体系紧密相联,是《资本论》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必然结论。按照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哥达纲领批判》所说的按劳分配是由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生产决定的。而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生产的社会形态的科学预见,只有联系到《资本论》的有关论述才能搞清楚。并且也只有搞清楚马克思的这个科学预见,才能说清《哥达纲领批判》所说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否划分为若干阶段?倒底区分为哪些阶段?这是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研究应当着重探讨的现实课题。 (一) 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并未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思想。早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共产主义原理》等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已有把共产主义社会划分为依次发展的两个阶段的思想萌芽。后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中,则全面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他们明确地指出,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如何评价马克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思想,对于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四十年代后半期的经济思想的评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见解。一种意见认为,在四十年代后半期,“马克思还完全站在古典学派的立场上来理解基本的经济范畴”(维·维戈茨基:《马克思经济理论在其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成熟标志》,见《马列主义研究资料》1982年第1辑,第32页);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马克思经济学说在四十年代后半期即已形成,例如卢森贝在《政治经济学说史》中说:“《哲学的贫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中的重要阶段,马克思在这里已经完成了政治经济学革命。”(《政治经济学说史》第455页)本文对上述二种观点持有不同看法,并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5.
关于纸币的本质及职能的研究和认识已有很多结论。纸币仅仅是货币符号,还是实在的货币?其价值基础是什么?职能有哪些?有关这些问题的探索关系到货币理论的发展和深化,对纸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问题的认识,本文拟就纸币的本质与职能作以探讨。一、纸币是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一种独立的货币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纸币是金的符号或货币符号”,〔1〕纸币“直接地只是价格的符号,因而是金的符号,它间接地才是商品价值的符号。”〔2〕也就是说,纸币不是真正的货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马克思关于纸币性质的判…  相似文献   

6.
过去10年中,对年轻的马克思与成熟的马克思之间的差别有过很多的论述,但是对于马克思生前最后10年思想发展的研究却被忽略了。在马克思晚年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有4件事起着重要的作用:(1)1871年的巴黎公社;(2)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社会科学领域的重大突破;(3)扩大了对非资本主义的农业社会,尤其是印度的知识;(4)俄国和俄国人向马克思提供了有关农民公社和俄国革命民粹派的理论和实践所包含的直接革命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诞生的标志,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源头。正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根据分工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五形态"说的同时,还根据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与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的差别区分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形成"三形态"说的初步表述。这一思想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五形态"说与"三形态"说的统一。这种统一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基本原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原则的体现。只有回到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起点,才能真正理解其社会形态理论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以简单商品经济为前提科学地提出了金本位制下的货币流通理论。作者从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比分析了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与马克思时代的历史条件,即金本位制到纸币本位制的转变,现代货币经济体系等;重新分析了马克思货币理论的假定前提即商品带着价格进入流通。最后提出从纸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储藏手段、广义货币流通量三方面发展马克思的货币流通理论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础,那末,剩余价值论则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核心、灵魂,是马克思对经济科学最伟大的贡献。剩余价值论贯串于《资本论》的全书,它包括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的积累、剩余价值的实现以及剩余价值的分配,这些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资本论》是从第一卷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开始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真是起笔不凡。  相似文献   

10.
一、政治经济学的主线与生产力经济学的主线马克思在其名著《资本论》中,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列宁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①恩格斯认为,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项最重大的发现之一。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其经济理论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虽然《资本论》的核心是剩余价值论,但其理论基础却是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的规定取决于价值规定”。②劳动价值的规定又是什么呢?是劳动时间。“劳动时间……不仅是交换价值的内在尺度,而且是交换价值的实体本身”。③纵观《资本论》,从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到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相似文献   

11.
贺生群 《唐都学刊》2011,27(6):55-59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三种形态:实践论历史观——生产论历史观———社会论历史观。这是一个从量到质的阶段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到质的形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研究不仅是一个意义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争论未决的学术难题。本文作者在系统考察马克思历史分期理论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到《资本论》写作时期的历史分期理论一直是“三形态”的,而不是“五形态”的;马克思晚年由于对古代社会的潜心研究和对俄国问题的新思考,其历史分期理论发生了明显的变动,从而形成了他的人类历史两种不同发展道路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13.
肖灼基同志著的《马克思青年时代》(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写的马克思传记著作,也是一本1848—1849年以前的马克思思想发展史。它阐述了马克思青年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和思想发展,并把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著作密切结合起来,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书中对一些问题作了新的探讨,立意新颖,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文字精练,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作者注意把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和理论创造结合起来。本书第三章分析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时,强调参加工人运动,直接与工人结合的作用。作者指出,马克思在1843年到巴黎后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一书的出版,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发掘和整理、探索和研究以及坚持和发展马克国主义并用之来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于马克思主义系统思想的专著,目前几乎是空白。1976年苏联哲学家库兹明出版过《马克思理论和方法论中的系统性原则》一书,主要阐述马克思个人学说中蕴含的系统观念以及马克思运用系统原则所作的理论贡献。库兹明的工作无疑是个有益的开端,他留下工作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的系统思想》一书的编纂者企图去完善和深比的。乌杰在1988年出版的《系统辩证论》一书中就明确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辩证法实际上是“开拓了系统思想的新时期”,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从哲学的高度来明确使用系统概念和系统思想”。乌杰将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思想的哲学表述方式分为四个方面:(一)相互联系的宇宙体系;(二)系统整体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6,(11):82-85
马克思在早期思想发展中不断亮出"消灭哲学"的利剑。从历史语境来看马克思首次提出的"消灭哲学"具有五层意蕴,其实质上意指人们只有用现实的物质力量(而非纯粹的理论批判)来变革现实的社会制度,才能扬弃源自这种现实制度的哲学。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过程中前后两个阶段的"消灭哲学"是在唯物史观批判和超越旧世界观中不断深化和提升的哲学批判,唯物史观的形成成为马克思推进"消灭哲学"的逻辑主线。在唯物史观形成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从意识形态维度、物质经济维度、历史主体维度、革命实践维度来推进"消灭哲学"。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批判。这种批判,是马克思从1843年末到1844年8月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研究过程的反映。同时也是这个研究过程的总结。马克思的《巴黎笔记》的前五本可以向我们说明,马克思是把让·巴·萨伊的《论政治经济学》及《实用政治经济学教程》和弗·斯卡尔培克的《社会财富的理论》作为他研究国民经济学的入门读物的。而对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7.
理论的产生有不同的方法。科学理论的产生依赖于方法的正确性。马克思《资本论》的产生不仅是经济理论的革命,也是经济学方法论的一次伟大变革。马克思在其经济理论创立过程中,解决了理论的产生,理论的形成和理论的发展等方法问题。马克思的方法论,对于我们构筑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理论会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18.
关于马克思实践观的诞生地,长期以来,学术界的基本看法是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一文。笔者认为,《提纲》中有关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实际上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都已基本提出来了。《提纲》不过是对《手稿》中实践思想的进一步概括和总结。本文就下述两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一、马克思实践观诞生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诞生不是偶然、凭空的,是有其理论基础的。这一理论基础就是《手稿》中马克思所阐发的异化劳动理论。因此,《手稿》一书是马克思实践观的真正诞生地。  相似文献   

19.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出场路径.恩格斯晚年阐发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丰富内涵,完善了资本主义形成史,坚持并发展了《资本论》基本观点.这一理论工作既是理解马克思思想特别是《资本论》哲学的重要依据,又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有力补充,是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形成于他的两篇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理由是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第一次赋予实践以正确的含义,并把它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当然,如果仅仅从完善的意义和新旧哲学的区别这两点来看,这种看法也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从马克思实践观形成的整个过程和其整体意义来看,这种看法就未免显得不甚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