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网络交易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文章以传统中小企业在互联网时代的合作为研究对象,引入潜在市场收益指数和企业电子商务水平指数两个核心变量,构建了中小企业合作的演化博弈模型,具体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促进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合作的主要因素对演化稳定策略和演化路径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水平越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挖掘潜在市场的能力和能够获得的潜在收益也越高,集群内的中小企业进行合作的意愿也更强.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动态演化过程的稳态和混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总体上强调了产业集群的功能优点,但是与其他经济组织一样,产业集群也是不断演化的。从分析产业集群演化的基本特征来看,推动产业集群演化的基本动力在于集群内部企业间合作稳定性及其共生性。从产业集群演化的逻辑斯谛模型分析可知,有序和无序是相对的,产业集群演化除了能够产生稳定平衡的、周期的动态行为外,还可能产生混沌现象。在集群演化混沌状态下,集群的演化发展方向与模式由集群内部企业间共生性和合作稳定性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共同决定。就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而言,要有条件有选择地引导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培育和加强集群内部的共生机制;也应本着区域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原则,选择适应性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产业链分工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产业机会。区域产业集群化是产业区域转移的自发结果,地方政府的鼓励和推动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从产业链生命周期的角度,分析了低成本制造优势趋向衰竭的必然性,为推进地区产业升级的政策导向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在企业自主创新缺乏动力的情况下,政府应以改变企业约束条件的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构建为主,通过外部压力内源化的传导路径,激发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产业分工与专业化不断深化。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分工、专业化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目前,产业集群已成为与市场、企业共存的第三种生产组织方式,而其形成与发展往往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由此可见,产业集群优势的获得与产业分工及网络化产业协作等是密切相关的,即产业集群崛起的根本动力是基于产业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的集群经济优势。在分工、专业化的推动下,产业集群进行了持续的发展、演化,以有效适应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中一些适应性差的产业集群将遭到淘汰。在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中,分工、专业化与模块化发挥着一脉相承的重要作用。其中,在产业分工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的模块化生产方式,既突破了传统产业链的组合方式、传统企业的生产方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着产业集群演化的规则与路径。模块化对全球产业集群演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如提升规模经济效应、提高集群内企业的专业化协作效率、激发创新活力、推动行业标准化等,同时也会给产业集群带来风险的集聚。  相似文献   

5.
演化经济学是一门借鉴生物学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演变规律的科学,尽管演化经济学存在着不同的分支和研究方法,但它们都把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作为研究的主题,即坚持技术-制度的二分法.早期的演化经济学也称为制度主义,其代表人物凡勃伦提出了经济行为模式的技术-制度或工具-仪式的二分法,该方法被艾尔斯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并被称之为凡勃伦-艾尔斯传统.新制度主义的代表人物福斯特等人继承和发展了技术-制度的二分法,并且对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建立起到了重要影响,现代演化经济学进一步发扬了新制度主义的思想,提出了技术与制度共同演化的观点,这一观点对建立现代国家创新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受到竞争环境动态性和经济主体有限理性的影响,企业竞争力体现为一个过程性范畴,是其在市场环境中通过“惯例、搜寻和选择”等几个阶段进行演化变迁的动态过程.竞争力演化的外部动力机制与内部动力机制之间体现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内、外部动力机制的协调作用下,企业竞争力的演化路径体现为“突破惯例——搜寻优势——重新选择”这三个动态变迁的阶段.我国企业应该进一步突破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遵循企业竞争力演化的科学路径,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文化创新,培育并保持企业动态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其演化升级不断受到外部因素影响,如政府行为、产业集群之间分工、区域文化、区位因素等要素充分融合,在创新环境与创新制度的互动与协调下,使产业结构突破原有的模式,促成产业集群升级。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聚变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可知,其实际升级过程与"路径依赖—聚变效应—路径升级(新的路径依赖)—新聚变效应……"的演化规律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要素逐渐实现了跨区域、跨国别的流动与转移,从而形成了企业群为追逐利润而在区域之间、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审视,在经济系统中,产业只有适应市场环境,才能在经济选择中被保留下来并继续发展;若产业不适应市场环境,就会在经济选择中被淘汰,这与生物界的自然选择是同一道理。产业转移从不适应旧的市场环境而迁移到新的市场环境,在经济"自然选择"中生存下来,不仅从新市场环境主体获取要素,也会给新环境的市场主体带来福利效应。产业转移引致的区域福利可以分为居民福利、企业福利和政府福利三部分,其区域福利效应是一个增量效应。基于此,可以从产业转入区和产业转出区两个方面,分析出我国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产业转移引致的双重区域福利效应。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开发区作为组织产业的平台在加快推进区域社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区产业比较优势存在由东至西的梯度递减趋势特征;从时间动态性上来看,长江经济带的开发区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数量不断增多,且向中心区域集中,形成了"邻近性升级"为主和"跳跃性升级"为辅的产业演化路径;2000—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开发区产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但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0.
从三维视域考察经济系统的动态演化发展过程,建立金融发展子系统、创新发展子系统和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区域经济韧性的关联识别和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分析,剖析区域经济系统的时空分异演化特征,进而探索经济系统的演进规律和适应性演化路径.研究发现,我国经济韧性总体处于非均衡状态,经济系统的动态演化发展具有区域异质性,经济发展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创新发展水平的影响,繁荣数字创业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和实现竞合导向的系统共生演化.因此,抢抓机遇,数字引领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数字化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移在国内外是个普遍性的经济现象,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产业转移问题因此成为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问题.系统考察国内外产业转移问题研究文献,从中找出指导我国产业转移的理论指导依据,既对调整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实现产业合理布局的有利机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可以为研究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研究我国区际间产业转移的问题提供新的政策应用框架.  相似文献   

12.
技术进步与当前企业边界发生的巨大变化有直接和必然的联系,然而技术在大多数企业边界的分析中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分工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能力理论、知识理论、演化理论等当中企业边界与技术视角分析思路的梳理拓展和比较评价会发现,尽管深度和侧重点不同,各种理论实际上都不否认企业边界与技术间的密切联系,有些理论得出的结论非常接近.企业边界与技术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演化的关系.考察技术进步对企业边界的影响可以更好地解释当前大量新型经济组织形态出现的原因及其性质;考察企业边界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的影响则有助于提出相应的产业组织与技术政策来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有待于进一步展开.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在区域层面上的体现,区域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要支撑,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抓手。从内涵来看,区域高质量发展是特定区域建成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产业体系并在演化过程中实现高质量演替的发展。中国区域产业演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在区域尺度产业层面的生动体现。面向中国式现代化,我国区域产业演化遵循中国产业演化关联法则。这既符合各国区域产业路径依赖式和路径突破式演化的一般性规律,更符合基于我国国情的以着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构建和适应新发展格局为目标的中国式规律。为应对目前我国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我们应进一步强化区域产业治理,更好地发挥区域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外部政策推动和产业内部演化,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两种主要机制,当前的文献研究着重于产业集群形成,对产业集群持续性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产业区域内的实践社群是产业集群形成并得以延续的重要内在凝聚机制,在产业实践社群内,存在非正式的产业知识传播、共享和创造平台,从而员工能够获得丰富的创业知识,激发员工创业.新创企业出于知识创造的效应而偏向选址于产业聚集区域,同时产业聚集区域也因为新创企业的出现而扩大产业聚集效应,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区域产业集群是复杂的非线性系统,从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的视角,运用耗散结构和协同学理论方法,研究分析区域企业群落生成、企业群落向产业集群演化以及区域创新网络形成等过程中的自组织机理及其特征条件.认为在一定产业生态位下生成的产业集聚核对区域产业的聚集和区域企业群落的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支配原理主导了企业群落向产业集群的演化;正是集群内各子系统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以及激烈的竞争与合作达到协同的自组织机制,促成了高效有序的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危机应对的区域应急联动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受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等影响,我国的一些重大自然灾害和公共危机事件大都呈现出了明显的跨区域特征:事件本身跨越了多个行政区域,需要区域内政府共同应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逐渐呈现出区域化发展的态势,这使得建立跨区域的应急联动机制有必要也有可行性.我国应依托现有区域合作资源、构建"沟通、协调、支援"的多层次、网络状区域应急联动模式和"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相互救援"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虚拟企业优化南京产业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捷  刘东 《南京社会科学》2004,13(6):98-105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同时企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和市场不确定性,虚拟企业是为了适应这一变化而产生的新型产业组织.它以发达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技术为合作出发点,将各个独立企业结合到一个联合体中,利用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成本和风险共担的"共赢"效果.本文描述了虚拟企业的特点、构建运营过程以及所需的背景条件和存在问题,阐述了这一组织形式对南京产业发展的意义,指出虚拟企业可以促进南京产业的优化,带动大中小企业的共同发展,给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机会和发展平台.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与产业聚集不同,产业集群是由一群具有专业化分工性质的同类企业及相关支撑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柔性集聚,是产业集聚的高级阶段.产业集群受制于许多因素的影响,并有其自身固有的演化规律和阶段.国内外众多经济学家就影响产业集群的因素进行了诸多论述,但并没有对产业集群不同演化阶段是何种因素起关键作用进行阐述.本文在综述国外有关产业集群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对产业集群的演化阶段进行了细分,探讨了不同演化阶段影响产业集群的关键因素及形成机制,据此总结出我国产业集群的几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19.
董宝训 《东岳论丛》2004,25(5):138-142
山东区域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以中国整体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为背景的 ,但又明显受到本地区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 ,乃至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因而使其在许多方面表现出既有别于中国整体现代化也有别于全国其他区域的一些特点。这些特点在揭示山东区域现代化的发展规律的同时 ,对于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东北经济区经济内在联系与合作开发的战略构想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北经济区具有共同的区域发展空间 ,同时也具有合作开发的资源互补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及城市化优势等。因此东北经济区应向纵深方向发展 ,一是通过加强省际间、城市间的交流 ,实现优势互补 ;二是通过建立区域统一的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及统一的企业群和产业基地 ,带动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 ;三是集中区域整体优势 ,联手合作开发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