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更迭,仿佛圆的旋转运动,永不休止;莎士比亚就是以圆的目光去观照人生的。人是哲学之圆上所旋转着的核心。莎翁喜剧艺术的大团圆场景(和谐),正是莎翁艺术圆镜观照的结晶。莎翁悲剧艺术则善于表现哲学之方。这就是赞美人文主义的方正,谴责封建主义的邪恶,其典型的悲剧便是《哈姆雷特》。在莎翁笔下,方与圆是相互渗透的,其《威尼斯商人》这一讽刺喜剧中所表现的悲剧色彩,便是如此。  相似文献   

2.
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无论是悲剧、喜剧还是历史剧都体现出其主题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来自于莎士比亚很强的处理主题的自我意识,他采用一般到特殊的模式,有意识地避免对择选素材的设限归类。从公众话题转向个人事件,创造喜剧的美学价值。作品具有重复的多样性。主人公看似重复,实则不同,如一系列女性形象,国王形象,弄臣形象都很典型。传统意象的继承运用加上单词复指与修辞学编码的运用,以此来引出具有根本意义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深入到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层,从人物语言中探讨莎士比亚对戏剧创作的理论。因为莎士比亚本人没有留下任何理论著作,要寻找他的文艺理论无疑是一项既迫切而又困难的工作。作者运用整体阐释学的方法从剧本、演员技巧、舞台、戏剧语言等几个方面寻找莎翁的戏剧理论,并由此证明莎士比亚不仅是戏剧作家,也是戏剧理论家。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国内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主题以及进路进行分析。分析认为,莎士比亚戏剧与基督教及《圣经》渊源深厚。这种关系不仅是对基督教和《圣经》思想的宣扬,也含有莎士比亚的斟酌与反思;这种斟酌与反思既表现在其作品浅层结构上,又深藏在文本的深层结构。运用现代理性思维,借助现代文学批评理论,把莎士比亚及其戏剧作品放置于基督教历史文化的空间做审视与剖析,无疑是对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心理活动的处理是戏剧的难点,又是莎剧的重要特色与成就所在。莎剧对心理活动的处理主要采用了独白,旁白,特殊对白等手法,丰富和发展了戏剧的表现功能,具有暗示情节,简炼剧情,拓展戏剧舞台空间,使观众获得相对自由,通过“时间差”造成特殊的戏剧效果等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上成就巨大,但在戏剧理论方面却没有留下专著。通过一些散见于莎士比亚剧作中的戏剧理论,可以看出其戏剧思想分六个方面:一是关于戏剧与现实的关系,莎士比亚认为戏剧既要摹仿自然而又不能机械地照搬。二是关于戏剧创作,莎士比亚认为剧本是关键人物应典型化。三是莎士比亚创造了“舞台想像说”,主张观众运用想像去理解剧情。四是关于舞台表演艺术,莎士比亚强调演员的“意象”。五是关于五角艺术,他认为丑角不仅能提供笑料,而且常充当作者的代言人。六是莎士比亚提倡戏剧语言民族化、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 ,懊悔恶行、请求赦恕的忏悔本质 ,绝无隐瞒、真心的忏悔态度和得到赦免的忏悔结果 ,都得到了充分展现。忏悔这一基督教文化母题为莎剧增添了撼人心弦、发人深省的凝重和忧郁 ,体现出深刻的道德训诲力  相似文献   

8.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把莎士比亚及其作品与中国作家及其作品进行平行比较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综述,充分展示了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成果不同于西方的审美特色,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戏曲与莎士比亚戏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戏剧的翻译和改编对于改革中国传统戏剧、丰富中国戏剧题材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论文分析探讨了不同历史时期莎剧本土化的表现特点,阐述了莎剧翻译文学在我国文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所发挥的作用,指出本土化是西方经典文学在中国文化发展建设中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出现是一种文化现象,他作为世界戏剧史上的泰斗,其作品既具有当时先进的人文主义文学所共有的那种反对封建桎梏、争取个性解放和社会进步的强烈时代精神,同时又贯穿着作家鲜明的仁慈、宽恕和博爱精神,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莎士比亚在文学领域内真正地发现了人,他带着继往开来的巨大魄力及昭示永恒的深刻内涵引领我们超越了历史,穿越了时空,其人文主义的戏剧创作蕴含了历史、现实、民族、人类之厚重的文化感。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内涵丰富,其独具特色的"仁"、"和而不同"思想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演绎发展历史中,其和谐观经历了身心和谐观、群体和谐观和宇宙和谐观的发展过程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正因如此,现代和谐文化与传统和谐思想才在碰撞中相互融合,找到了现代化的路径,即在扬弃旧"和而不同"的基础上立足现实、整合资源,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注入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2.
以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及文化进化论的文化观为视角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特征是统治精英阶层文化观念主导的"控制下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建立在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等级结构基础上的和谐,是停滞的和谐。这种和谐由统治精英进行的家国合一统治模式、道德法律化、法律刑罚化等一系列精巧控制而形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中国传统语言哲学入手,从"名与实"、"规定与描写"、"和谐与征服"、"暗示与明确"几方面评价了中西翻译理论,主张在属于象形表意的汉语和属于拼音文字的西语间的翻译转换没有必要全盘引进,而应该中西合璧,采取描写多元的翻译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孟子的仁有广义、狭义之分,狭义的仁是"恻隐之心,仁也",广义的则是"仁,人心也",包括仁义礼智全部.孟子通过"仁义内在"说总结了子思的"仁内义外"说,确立了道德自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了孔门的仁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西方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现代化两种哲学运动为背景,探讨20世纪土家族近现代哲学运动中的问题与思潮.20世纪土家族的新哲学运动是与20世纪整个中国哲学发展的大背景相一致的,在现代知识分子和现代意识生成的基础上,形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由主义与文化保守主义等多种思潮及相应的哲学问题,其中在五四前后期还形成了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多种哲学思潮.20世纪土家族的新哲学运动是整个中国现代哲学运动的重要部分,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哲学转型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学术的视域入手,来梳理与辨析历史和历史哲学的内涵与外延;本文首先考察历史一词的多重含义;指出西方历史哲学乃根据对历史的两分法,即历史事实和历史著述,而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两大流派;进而指出中国古代对历史有一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认为史义即为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又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7.
和谐社会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哲学角度对和谐社会的内涵进行解读,得到以下3个主要结论:①和谐社会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为前提;②和谐社会能够有效协调各种差异,使差异和多样得以共生;③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身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同时和谐社会也为贯彻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二者互相依赖,互相促进。  相似文献   

18.
以部分经典绘画作品为解读视角,对蕴涵其中的哲学思维进行剖析后发现各种形式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都不刻意模仿对象,而是贯穿着物我贯通的创作宗旨,这正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思维在传统绘画艺术领域中的体现。"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强调心与物的融合,由此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迥然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9.
从技术是人类的在世方式维度考量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西方技术哲学存有论以"技术是人类在世方式"为核心,而中国传统文化以伦理作为终极关怀而排斥技术;从技术的方法论向度反思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西方哲学中将技术理解为人类"器官的投射"成为技术方法论纲领,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没有对人体官能作"技术的批判",却有同西方技术方法论天然契合的"德、美"维度思想资源;从技术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层面观照中国传统文化转型,西方哲学现象学存有论揭示了意志对于技术的形而上的根本意义,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没有对技术和意志的关系作反思的观照,但<易经·系辞上传>中的"制器者尚其象"等思想与西方技术哲学中"技术作为意志"的思想都有暗合.  相似文献   

20.
性别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保障,具有重大意义。性别和谐的基本内涵是性别平等,深层内涵是性别统筹发展。实现性别和谐需要改变“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形成和谐的性别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