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轲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37-143
地方治理能力建构属于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借鉴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一方面,通过剖析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要素,厘清此背景下地方治理能力建构的基本特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另一方面,通过回答地方治理能力建构为了什么谁来建构地方治理能力以及地方治理能力如何建构三个理论问题,试图构建一个包含目标愿景、政策行为、能力反馈在内的理念—结构—过程整合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服务型政府建设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环境、新目标和新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围绕现代化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概念与建设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基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河北省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建设现代化服务型政府的新概念,并从优化组织架构、构建服务平台、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河北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领导力量。它具有政治引领、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等多种功能,各个功能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共同推进农村各项工作。当前乡村治理过程中,由于组织涣散、工作方式老旧、覆盖力有限并且与其他治理组织间关系不协调等原因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发挥受到限制。因此,可以从加强制度管理、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服务方式、理顺各类关系等方面出发,助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整体功能建设与发挥,进而更好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5.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加速发展时期,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舆论生成机制,也深刻影响到国家政治生活,本文从政务新媒体推动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政务新媒体开启了公众监督的多种渠道,政务新媒体成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政务新媒体创新服务性政府的治理模式,政务新媒体推动构建智慧政府来思考新媒体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6.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5,(1)
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前提,更是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之关键。基于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分析,系统探究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能力现代化的现实瓶颈,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能力建设的启示,据此提出完善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路径,以期对民族自治地方政府治理能力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是全面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十八大以来,传统的以政府为核心的一元社会管理逐渐向多元互动的社会治理过渡,我国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但也面临着治理手段缺乏、制度供给不足、治理创新难持续等一系列现实挑战。社会治理既需要可持续的制度保障又需要能够灵敏回应社会需求的治理工具。在已有社会治理的框架下,本研究引入并从理论上建构了“标准化治理”这一制度工具,其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标准化治理强调多元协调机制能够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多元社会治理格局的形成;标准化治理作为法治的有效补充,能够填补社会治理的制度缺失区域;标准的反馈机制能够敏感及时地回应社会多样化需求,提高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8.
周静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85-94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有效发挥村级治理能力可为盘活宅基地资源、促进再利用提供新思路。基于CRRS数据构建村级治理能力评价体系,并实证检验了村级治理能力对宅基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提升村级治理能力能够提高宅基地利用效率,并促进闲置宅基地的流转与再利用。研究结果为理解村级治理能力与宅基地利用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依据,启示应多措并举提升村级治理能力来发挥其在宅基地利用方面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9.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2):17-25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国家建设与执政党建设紧密契合,党的建设同样是治理的过程。党的十九大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开启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时代,明确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要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基层既是治理的重点,也是治理的难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基于现代化的目标建构科学合理、健全完备、相互衔接的基层党组织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实践表明,实现基层党组织治理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要前提是要秉持理念的现代化;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治理的科学化、推进治理的法治化,增强治理的制度化、提升治理的民主化、拓展治理的包容性。 相似文献
10.
严庆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6):9-14
民族事务涉及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可根据属性划分为身份事务、权益事务、政策事务、创建事务和关系事务。民族事务除了具有公共事务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特定性、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作为治理客体,民族事务对治理主体的能力建设提出了诸多要求。着力于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效能,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集依法治理、政策运用等多种能力建设于一体。 相似文献
11.
黄清华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属于治理理论中的治理术范畴。治理术包括政府理性、“如何”执政和政府的“艺术”三个方面,其核心是法治理性和善治理性。因此,国家治理能力就是在国家治理体系框架下,治理主体以法治思维和善治思维运用治理机制和治理工具实现治理目标的能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点,在于政府行使国家权力时,慎用专断性权力并善用建制性权力。这是中国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2.
黄乐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36-140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新的信息量与创新思维方式逐步融入高校的治理,使得教育治理的信息化与网络化进程不断加快。现代信息技术对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信息化背景下制约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要因素有信息化管理意识不足、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不够、信息化系统建设滞后、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较弱。可以从顺应信息时代趋势、树立教育信息化意识,促进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完善顶层设计规划、推动数据治理工作,适应师生实际需求、打通信息化服务边界,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等五个方面入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高校治理能力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龙玉其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5):504-507
社会保障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社会保障的多元主体充分整合和运用各类社会保障资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完善,提高社会保障的公平性、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实现社会保障效用的最大化。社会保障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理顺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实现不同主体平等参与、合作共治。社会保障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是应对各种社会保障问题、风险与挑战的需要,是促进社会保障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力钧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2):43-45
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已经深刻影响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我国政府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以大数据技术为切入点,探讨大数据时代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以及实现政府现代化治理的有效路径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形势下,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关键突破口,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基础工程。省级政府作为执行国家战略的主要行政层级,需积极探索并统筹规划建设数字政府,提供人民满意的服务能力,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结合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对数字政府建设的要求,针对当前建设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省级数字政府要以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从行政管理、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等维度,按照“大系统协同、大数据融合、大管理引领、大知识赋能”的思路,开展顶层设计和制定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6.
17.
国家治理现代化基本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必新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9-148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解决当前中国各方面难题和问题的长效之策,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基础工程,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依托,更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根本保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紧紧把握治理视域的全面性、治理品质的时代性、治理制度的成熟性、治理结构的协调稳定性、治理方式的规范性、治理体系的开放性等特征,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新治理理念,丰富治理目标,明确战略要点,创新治理方法,协调多元共治,妥善处理国家治理的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8.
马欣荣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3):22-25
文章从近代国家现代化战略的历史视角梳理了乡村治理的转变和规律,提出经过长期传统的农业耕作,到新中国成立前小农家庭经营发展到极端贫困状况;为了实现军事化强国的百年夙愿,乡村集体承载了工业化原始积累的历史使命;当前仍应从“资金反哺三农”和“提升粮价补贴”两个角度出发继续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19.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83-89
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不同阶段对法治建设的领导者、推动者的要求各有侧重。从十八大的法治思维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现代治理能力,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法治思维,凸显出法治思维在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治理者不断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并依照法律治国理政。法治思维作为法治建设中的融贯性因素,是连接法治理念、法律制度和法律行为的中介。法治思维是一种合法性思维、程序思维,它要求基于法治精神和法律规则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要求治理者培养并具有合法性思维和程序思维,尤其是要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使之与党的领导地位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潮.其研究范围主要集中在理论阐释、实现路径、推动力量、关键因素等方面,且形成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引领了改革实践,但也存在学理研究不够深入、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有待提高、方法创新运用略显不足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拓宽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引领改革实践上实现突破,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