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琳与应(王易)的文风同中有异,又异中有同。就作品的文采而论,陈琳文章“微为繁富”,应(王易)“学优以得文”;就作品的气骨看,陈琳的文和赋气骨壮健,应(王易)的诗歌“和而不壮”。陈琳文章的“繁富”、“殊健”主要得之于他的“习”;应(王易)的“文”主要得于他的“学”,而其诗“和而不壮”的特点乃得之于他“流离世故”的生活遭遇。  相似文献   

2.
我的二爷     
二爷是父亲的二叔、父亲那一辈兄弟都叫他二叔。我们这一辈十个娃子便都喊他二爷。      可怜的二爷 二爷的耳朵有些背,跟他说话时你得喊破嗓子他才听得到。二爷的耳朵聋倒不是什么病引起的。老爷那时是个大地主,但脾气特别坏,看什么事情不顺心,就动手打人。由于二爷干农活时干的慢,老爷就拿皮带抽他。现在他眼角边还留下一条疤痕呢!不知道是打着了哪根神经,他的耳朵就渐渐地听不清了。这还是二爷亲口告诉我的!二爷好可怜,虽然生活在一个地主家庭,但还是一样受罪 。      孤独的二爷 二爷是个单身汉,无妻无儿的。也不知道他为什么…  相似文献   

3.
读了转载在一九八○年第四期《小说月报》上的《蛇仙》这篇小说以后,觉得主人公是一个启人深思的艺术形象。人是社会的中心,是生活的主宰,在文学作品中只有认真地写好人,写出人的鲜明艺术个性,才能真实、深刻地反映出时代生活的本质特征。《蛇仙》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韩宝全“这一个”鲜明的艺术个性,通过他真实地反映了“史无前例”这一历史时代的某些特征,成为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韩宝全是一个既受人爱戴,又令人可怜,可敬又可悲的阿Q式的人物。正如作品中所描写的:“韩宝全十一、二岁上就跟着爸爸同带有化学武器的毒蛇争高低了”。“他有一手捕蛇、医蛇伤的高超绝招;有“慷慨助人的善良心地”;有“一心扑在工作上的忘我精  相似文献   

4.
“变形”,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常常被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奥地利杰出的小说家弗兰茨·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作品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个承受着资本主义社会重压的可怜的小人物,他为了生存,整天疲于奔命,受尽屈辱,失去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他无缘无故地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具有人的思想却保持着虫的外形,成为亦人亦虫、亦虫亦人的混合体,等待他的是失业、亲人的唾弃,以及孤独和死亡。  相似文献   

5.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莫名的他曾呻吟或叹息着:“上帝啊,我的妻子在哪儿?上帝啊,我的孩子在哪儿?孤独地生活值得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不堪磨耐的,于是,梵高这个脆弱的个体生命在不可解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他的神经像是深渊上架起的一道细弱的桥,随时可能折断。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是中国创造社的重要代表,其创作反映了“五四”后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闷和追求;卡夫卡则是西方表现主义文学流派的佼佼者,他以现代人的孤独和异化作为文学的主题。他们都生活在一个黑暗、充满危机的世界,同时又接受了各自所处的独特文化环境的影响,而他们又都是把创作当作自叙传来写的,他们作品中的主人公就既都有对时代痛苦的感受,又使痛苦表现为不同的形式,从而形成人格差异。人格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是特定文化的产物,不同基质的文化潜在地制约着人格的特色。郁达夫的小说《沉沦》描写了“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卡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张恨水确乎是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他确实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30岁以上的,几乎人人都读过至少是看过他的作品。另一方面,许多人对他的了解又少得可怜,几乎都局限在以下几点:一个是那部被拍了三次电影两次电视剧的小说《啼笑因缘》:一个是鸳鸯蝴蝶派、黄色小说家的恶名,再多些的就是关于他爱慕冰心的“恨水不成冰”的桃色传闻。  相似文献   

8.
鲁迅说:“批评家兼能创作的人,向来是很少的.”茅盾就是“很少”中的一个.茅盾早年是作为一个文艺批评家开始自己的文学生涯的,后来又以一个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屹立于现代文学的峰巅.停止创作后,复致力于文艺批评,成为当代一个伟大的文艺批评家.他既批评别人的作品,又常常接受别人对他作品的批评;他既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批评,又用反批评对别人错误的批评进行抗争.理所当然,他对于作家和批评家的甘苦,是体贴入微的.因此,他对于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的论述,就更值得我们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问:您什么时候对文学产生兴趣的?……受家里人影响,很早便迷恋文学,书读得又多又杂,比常人孤独得多的生活环境也促使我用笔表达心理感受.最早写小说是73年,至今文龄有20多年了,比一般同龄作者长一些.这说明我付出的劳动多.问:您最得意的作品是什么?最得意的作品几乎很少,或者说没有.每一部作品的影响都不是永恒的.走出书斋,走向社会,每天看到的都是新的生活,将自己的作品对照生活,就会发现作品的苍白和干瘪,就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厌倦,很难有得意的感受.说得意,过分了点,只能是满意而已,这  相似文献   

10.
存在主义文学是现代资产阶级反动文学流派之一,也是臭名昭彰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中的反映。从本文可以看出,这种文学作为正面人物加以描写的,不外是一些杀人犯、精神变态者、淫虐狂者、悲观厌世者等等人类渣滓,这些作品的基调则充满着孤独、绝望、虚无主义和荒唐。这种文学,一方面反映了垂死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的颓废和堕落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表明了这些作者企图通过文艺形式来宣扬反动的存在主义哲学的中心思想:“个人存在先于任何本质”,借此鼓吹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以跟共产主义、集体主义思想相对抗。这种垂死挣扎,当然是徒劳的。本文作者表面上装作“客观”地介绍这些作品,但他却说加缪的《陌生人》“整个作品一点没有否定生活的意味”,又说沙特的作品是“严肃的”,等等,这就暴露了他实际上给存在主义文学捧场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是一个终生追求美的诗人。这一个性心理表现在他追求作品的艺术美、偏嗜女性美和沉迷自然山水美三个方面。郁达夫对作品艺术美的追求是对其在早年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自卑、孤独和忧郁心境的补偿和超越,这不仅使他以“美”作为创作的标准,而且使他在生活中时时处处追求“美”:偏嗜女性美是对“诗意”的女性的审美追求,沉迷自然山水美是其审美追求在生活中的泛化。  相似文献   

12.
说陶渊明“浑身静穆”固然不对,再加上一点“金刚怒目”也并不就对。鲁迅说的是要“顾及全篇”、“全人”,顾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陶渊明的生活、思想有其变化的过程。归田是陶渊明一生的转折点。虽然,在紧密结合这个转折来分析他的作品思想风格的变化上,我们做得还不够;但这个变化却是明显的,大家都注意到了。  相似文献   

13.
他出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对他从小实行“专横有如暴君”的家长式管教。一方面,他十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他一生都生活在强暴的父亲的阴影之下,生活在一个陌生的世界里,形成了孤独忧郁的性格。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这又形成了他内向悲观的性格。性格的残缺,使他害怕生活,害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结婚成家,  相似文献   

14.
各位同志、各位同学,非常高兴今天能来参加“张炜文学周”开幕式.张炜今年才36岁,才写了12年,就写了400多万字的作品.他这样写下去,写到我这个年龄,我不知他要写多少,可惜那时我也许看不到了.但我们今天看见他了,当我们离一个人远的时候,我们往往把他想象得非常丰富、非常独特,富有个性化,一旦靠近了,又觉得他很普通.张炜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青年.我想时间会说明一切.张炜是一个典型的作家,一个真正的作家,作家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那时我就认为他能有大的成就.就象到了春天杏花就要开,到了秋天山楂就要  相似文献   

15.
“海洋”(море, океан)在莱蒙托夫作品中出现的频率达172次。作为莱蒙托夫常用的典型意象,“海洋”是其情感体系构建的重要依托,承载着自由、爱情、生活、孤独等象征意蕴与情感价值,并体现着鲜明的“莱蒙托夫式”特征:“海洋—自由”是基于漂泊与反抗的自由;“海洋—爱情”是基于冷漠与苦涩的爱情;“海洋—生活”是基于痛苦与永恒的生活;“海洋—孤独”是基于孤苦与伟大的孤独。  相似文献   

16.
孙开元 《社区》2014,(26):25-25
有一年,我和慈善会的一些姐妹去了澳大利亚工作。在一个偏僻的土著居民区里,我遇到了一位独居的老头。我从没见过那样贫穷的地方、那么可怜的老人。看起来从没人注意过他,他的房子又脏又乱。我对他说:“你好,我来给你打扫一下房子、洗洗衣服、整理一下床,好吗?”他回答:“我这样就挺好,不用管我。”  相似文献   

17.
孤独     
孤独不是人们的新体验。上帝在为亚当创造夏娃的当晚,就预见到孤独的痛苦。他说,“人感到孤独不是好事”,在这句话和在创造夏娃的行动中,上帝规定了我们的一个强烈需求,即需要亲密的伴侣关系。诸如多恩这样的作者(J.Donne)曾经指出:“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封闭的孤岛……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感到变得渺小,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艾略特也有力地论述了孤独的可怕,他说:“地狱是孤家寡人,地狱是孤  相似文献   

18.
在《孤独者》中,魏连殳的孤独是双重的。既有心理的孤独,更有精神上的寥寂。通常,我们研究的视野所对准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魏连殳最终为何陷入了“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的尴尬境地,很少有人去思考魏连殳的婚恋生活——作为一个正常的生命个体的孤独。在这,我们以魏连殳婚恋生活作为切入点,对作品进行了新的探究,并对其中出现的“这一个人”提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9.
我的朋友两年前亡于车祸。那一天是他的忌日,我到他家里去看望他的妻子和儿子。我和那做母亲的正低声聊着,她的儿子背对着我们,全神贯注地在看电视。里面正在播着电视片《神秘的地球》。那男孩说:“小象真可怜。”一只孤独的小象,想在傍晚时分加入一队陌生的象群,但却不断地被拒绝。刚刚连跑带颠地追上那一象群的小象,又遭到同样的驱赶后,又一次横着倒下了……那又一次横着倒在泥泞中的小象,伸直了它的鼻子和腿,一动不动了……男孩自言自语:“可怜的小象死了。”我听到他抽了一下鼻子。于是我知道那男孩在流眼泪了。然而那小象并没死,它终于…  相似文献   

20.
董月玲 《社区》2015,(15):58-59
30多年前,一个美国人因对汉字感兴趣,去了台湾学习汉语。20多年前,他自费创建汉字字源网,为此穷困潦倒。3年前,沉寂近20年的他被中国网友发现,被称作“汉字叔叔”。随后,他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教,在中国过得“可敬又可怜”。3个月后,“汉字叔叔”的3年聘期将结束,他得赶紧找到新工作。这个美国人叫Richard Sears,中文名叫斯睿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