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经济研究》1979年第四期刘明夫同志所写的《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形式问题》(下简称《经济形式》)一文,比较集中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这一观点,认为“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来管理好整个国家的生产与流通”。这篇文章也代表了当前不少同志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地位及作用所作基本估计的观点。我以为,这一观点还需要认真加以探讨,愿根据“百家争鸣”的精神提出一些看法。《经济形式》是从社会主义企业间的经济联系,提出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问题的。这里的“经济形式”,本来应是指的“经济联系形式”或“交换形式”的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着  相似文献   

2.
《学术月刊》在1979年第七期和1980年第四期分别刊登了金名俊同志的《竞争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和李德华同志的《竞争是商品经济共有的客观规律吗》两篇文章。我认为,这两篇文章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竞争规律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李德华、金名俊同志说:“竞争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竞争不是‘商品本性’的表现,而是‘商品生产者的天  相似文献   

3.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原因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原因,我国经济理论界一直众说纷纭。1991年9月号《学术月刊》刊载的单东同志《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共融及其现实基础之构造》一文对此提出了新的见解,对于解决这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正确的方向。但笔者认为,单文中的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1986年第2期发表的徐海阔同志的《社会主义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市场》一文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具有非商品性”。对此我有不同看法。我认为,在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性是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基本属性。倘若否定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商品性,这将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讨论经济改革的过程中,不少同志都提出了应该允许开展“社会主义竞争”的主张。特别是马洪同志在《红旗》上发表的文章,明确说:“实行市场调节意味着允许企业之间开展竞争。”并且指出:“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产物。私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和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都存在着竞争,只是竞争的性质不同。”现在,关于“社会主义竞争”的观点,似乎成为定论了。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这里至少有两点,需要提出来进一步展开讨论:(一)竞争是什么性质的经济范畴?竞争是不是商品经济共有的一个客观规律?它与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有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二)为什么不能用社会主义竞赛取代竞争,而要用开展“社会主义竞争”取代社会主义竞赛?社会主义竞赛与“社会主义竞争”的根本  相似文献   

6.
杨永华同志在《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蔡馥生同志商榷》一文中(以下简称杨文),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和未来命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拟就这些看法作些探讨。一、不能把私人劳动混同于分工作为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杨文认为,商品经济产生的原因就在于社会分工,并说这一观点来源于《资本论》第1卷第55页中关于商品经济是怎样产生的一段论述。杨文是这样解释的:(1)恩格斯在英文版《资本论》第1卷中,对私人劳动(private labour)作了三处  相似文献   

7.
<正> 《人文杂志》1988年4、5期连载刘承思同志《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一文,从商品经济的原因等基本理论到发展商品经济是不是利用资本主义等实践问题,全面批评了以卓炯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论.我们认为,刘承思同志的许多观点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讲都是值得商榷的.一 商品经济的基础是私有制还是社会分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私人劳动论和列宁的社会分工论?  相似文献   

8.
通常认为,经济学上所讲的竞争,就是商品经济的竞争。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经济学上的竞争就是客观的必然了。但是,我认为社会主义的经济竞争并不都是以商品经济为存在的条件,商品经济不能囊括所有的竞争。我们还必须放眼于更广阔的空间,探索其它经济竞争及其所依存的条件、性质、特点和作用。这样,我们就会发现按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许多同志对发展商品经济与克服拜物教思想的关系重视起来,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其中,有的同志提出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两重性”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又有消极的一面,会导至拜物教的产生。“我国的商品经济虽然是有计划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但它毕竟是商品经济。而商品经济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商品拜物教这种社会意识的产生。”(见1986年6月4日《羊城晚报》《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两重性》一文)那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学术月刊》1981年第三期刊登了蒋明同志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质疑》一文。文中有一注说:“严格说来,列宁连国家用来交换农产品的工业品也不认为是商品。列宁说:‘必须特别重视商品交换问题(包括产品交换在内,因为用来交换农民粮食的国家产品,即社会主义工厂的产品,已不是政治经济学上的商品,决不单纯是商品,已不是商品,已不成其为商品)。’”这段话是一九二一年五月,列宁在《劳动国防委员会给各地方苏维埃机关的指令》中说的。作者试图用以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讲与商品经济是相排斥的。作者的观点正确与否,这里不  相似文献   

11.
略论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月刊》今年第一期至第三期发表了陈钟、伍柏麟等同志论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文章,涉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所有制和商品经济等问题,我认为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很有必要。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试论等劳交换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优化配置,必然表现为市场形式。我认为这种市场的本质是等劳交换,宜称为等劳交换市场。这里谈几点看法。等劳交换市场存在的必然性我在1986年9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的《略论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形式》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劳动力不是商品,劳动力买卖不是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原因。这并不意味着否认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需要市场形式,相反,我  相似文献   

13.
读了《光明日报》一九八○年八月三十日发表的林子力同志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探讨”一文,颇受启发。但也感到有些问题还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现在把我的一些粗浅的认识,也是几点不同的看法写出来,参加这个讨论,以就教于子力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4.
一、谈谈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范畴的本质含义。有些同志带着旧的传统观念来论证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这两个范畴象拼积木一样颠来倒去,逻辑上讲不清楚,缺乏说服力。我认为要理解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统一,至少要破除二个传统观念:首先是要破除社会主义经济是产品经济而不是商品经济的传统观念,确立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而不是产品经济的新观念。社会主义经济是产品经济观念在我们头脑中根深蒂固。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哥达纲领批判》和《反杜林论》中都讲到未来社会在公有制建立后是由产品经济替代  相似文献   

15.
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曾经作了精辟的表述。这不仅为我们认识社会生产方式找到了一把科学的钥匙,而且为建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现阶段社会主义是公有制的商品经济,还要求我们把基本经济规律具体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中来。这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下面仅谈点粗浅看法,以供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16.
如何认识我国现阶段商品经济的性质?最近,蒋学模同志在《再论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要区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商品经济。”通观该文的主旨,无非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是好的,应该大力发展,其它性质的商品经济,存在不少毛病,酿成许多恶果,应加以限制。我认为此论有许多不妥之处,有必要提出商榷,以就教于蒋学模同志和理论界的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条件下有无竞争的问题,这已经从理论和实践上得到了肯定。但是,对社会主义竞争的长期性和普遍性的认识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同志还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理由加以限制。这是对商品经济认识不深所致。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阶段,决定了竞争的长期性。所谓不可逾越的阶段,是指人类社会必然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发展到产品经济,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依然是商品经济形态,因此,竞争存在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始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也出现了某些偏颇,其中尤为突出的一种“新观点”认为,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是空想,按劳分配与商品经济相对立,不是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并主张应该以按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分配取代按劳动量分配。王建国同志的两篇文章就集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以下简称王文),对此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与王建国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9.
何伟、韩志国二同志在今年《中国社会科学》第二期上发表的《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一文(以下简称《试论》),探讨了社会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开放问题。读后很受启发,在大多数问题上也有同感。但对《试论》中关于劳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然具有商品的性质”,“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重属性”的观点与分析,我有不同看法。 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否消失的问题。《试论》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不发达,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主要由个人承担,所以劳动力仍然是个人所有,劳动者仍然存在各自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国家和集体又占有和支配着生  相似文献   

20.
如何联系实际,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关系到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关系到对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为此,我想就理论和实践的一些问题,对蔡馥生同志的《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并与卓炯同志商榷》一文提出商榷意见。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符合什么样的实际?蔡文说:“就我国经济实际情况来看,说它是商品经济吗?但农村生产的粮食四分之三是农民自己消费掉的,国防工业企业的军用物资,说它是商品也说不通,同谁交换,交换什么,这一矛盾三十多年来经济学界争论不休,没有一个统一意见。”这里提出一个尖锐问题,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这个概念和社会主义实际矛盾吗?什么是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