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北宋钱荒:从财政到物价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曾试图把北宋钱荒定为:北宋代特有的经济现象——高铸币量条件下发生的钱荒;并认为这是一个“今后需继续加以研究的大题目”。钱荒,从形式上看是个货币史的问题,但它涉及的范围和内容却极为宽泛,几乎包括了宋代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在内的各主要环节。缘此,就过去所未论及的财政与物价问题再求教于学术界。  相似文献   

2.
国外地方财政的收支与管理体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对国外地方财政收入、支出和管理体制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地方财政的基本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了国外地方财政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地方财政改革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3.
论南宋财政岁入及其与北宋岁入之差异高聪明南宋是北宋的延续,南宋各方面的制度以继承北宋为主,在新的形势下,某些方面的变化则是难免的。这是因为南宋是在北方金人的压迫下建立和稳定下来的,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各项制度也必须做适当的调整,特别是军事制度和为...  相似文献   

4.
北宋     
《中文信息》2007,(6):87-93
北宋九个皇帝,除钦、徽宗二帝被金人掳俘北国客死他乡外,其余太租赵匡胤、太宗赵广义、真宗赵恒,仁宗赵祯、英宗赵曙、神宗赵项、哲宗赵煦都葬于此。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宏殷的墓,世称谓“七帝八陵”。按照埋葬时问的先后,八陵的顺序依次是:1,宋宣祖(赵弘殷)的永安陵;2,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3,宋太宗(赵广义)的永熙陵;4,宋真宗(赵恒)的永定陵;5,宋仁宗(赵祯)的水昭陵;6,宋英宗(赵曙)的永厚陵;,宋神宗(赵项)的永裕陵;8,宋哲宗(赵煦)的永秦陵。  相似文献   

5.
北宋在军事管理体制的设计上具有过度制衡的特点,其表现为解除大将兵权,将兵权一分为三,遥控将领作战,扩大监军权力,职官设置上以文抑武,禁军驻地兵将分离。这种对武将的过度制衡,使军队的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研究这种制衡对我国现代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和警示意义,如权力制衡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权力制衡不能以违背规律为代价,权力制衡不能以选拔庸才为代价。  相似文献   

6.
论北宋的钱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钱荒的问题,关系到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复杂问题,是研究北宋经济史、货币史的重要环节。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问题提出一管之见,以期得到指正。 北宋钱荒形成的原因 (一)商品贸易活动频繁,货币需求量骤增,使钱币呈现不足,是钱荒形成的主要原因。 北宋商业性都市的繁荣,新兴商品贸易集散地——镇的兴起,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显著发展,而宋政府在全国各地遍设商税务(场)和茶、盐、酒、商税的收入超过两税的收入,则表明了北宋商品贸易的兴盛。  相似文献   

7.
增运自秦汉兴起后,历千余年演进,至北宋达到极盛之时,其每年调运到都城的潜粮量不仅远过于前代,也为后世清朝所不及[1]。北宋浩粮数额何以能达到空前绝后的记录,当时酒粮的来自何地、其意义影响又何在?这些问题无疑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北宋湾粮的数量、来源地及变化北宋建国伊始,由于广大南方地区尚未纳入版图,所以嘈运的范围仅局限于北方地区。所谓“方隅未一,京师储凛仰给惟京西、京东数路而已”,年运港粮不过百余万石”‘。至宋太祖开宝时,又通过非河征调淮南嘈米数十万石”‘。但总的水平仍不很高,港粮大体维持年…  相似文献   

8.
北宋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宋货币制度的基本特征姚兆余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令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货币金属、货币单位、各种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的依附性及封建政权的同质性,使得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的货币制度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和连贯性。...  相似文献   

9.
漕运自秦汉兴起后,历千余年演进,至北宋达到极盛之时,运河网密布,管理制度及机构发达,而每年调运到都城的漕粮量更达到了罕见的水平,不仅远过于前代,也为后世诸朝所不及.北宋漕粮数额何以能达到空前绝后的记录,当时漕粮来自何地、其意义影响又何在?这些问题无疑都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0.
浅谈北宋的冗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的冗官颇为严重,由于冗官和冗军引起冗费,“三冗”成为北宋统治机构的三大弊端,对北宋的统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机构臃肿,闲官过多,这是北宋统治机构的显著特点。在北宋中央机构中仍保存着台、省、寺、监、院、部、司等唐和五代时期的机构。这些机关及其官员并不管事,只依品级领受俸禄,还保存着阶、勋、爵等名誉官衔,也只是领俸禄而不管事。实际管事的机构仅是二府三司,所谓二府,就是宰相所领导的中书省(称为政府)与枢密使所领导的枢密院(称为  相似文献   

11.
历代雅乐不相沿袭,北宋宫廷雅乐频繁改作,前后经历六变,主要体现是乐律的改革和形器之变。除太祖年间乐制改革重树了唐末以后废坏的乐制体系外,其他五次改革,均是在否定前制基础上的创新。雅乐多变及其试图标新立异与当时的思想变革相联系,包含着宋儒对理想制度的追求。宋代的乐制改革,实则是现实政治力量频繁变动的结果,既符合这一时期法令议论的主题,亦显示出乐制在北宋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韩琦,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市)人。宋真宗大中 祥符元年(1008年)七月二日出生于福建泉州。祖父韩构,始自 河北赞皇迁居于相。韩构在五代时作过贝州清河县(今河北清河 县)令,入宋,曾知康州(今广东德庆县),以太子中允卒。父 韩国华,字光弼,太平兴国二年(977)进士。累官至右谏议大 夫。大中祥符四年(1011)三月,在从泉州知州任上被召返京途 中,病卒于建阳(今福建建阳)。韩琦幼孤,依靠诸兄抚养。 “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 邪曲,学问过人。”仁宗天圣五年(1027),二十岁的韩琦考 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山东淄博市)。明 道元年(1032年)冬,迁太子中允。十二月,改太常丞、直集贤 院。翌年六月,监左藏库。景祐元年(1034)九月,徙开封府推 官。二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除右司 谏。韩琦在担任右司谏的三年时间内,“凡事有不便,未尝不  相似文献   

13.
北宋诸儒论扬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雄是西汉末年具有创造性思想的儒家学者,在汉唐儒家经学思潮中独树一帜。北宋时期,儒家学说正处于由汉唐经学到宋明理学的转型阶段,扬雄批评经学、回归先秦原始儒学的学术取向受到褒扬,一度被尊为儒家道统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北宋诸儒通过对扬雄品行、学术、人性论等的反复讨论,逐渐由推崇演变为批评,从而使扬雄在宋明新儒学的道统中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北宋前期,西夏的崛起迫使宋廷不得不改变对吐蕃的政策,宋廷积极招抚吐蕃,试图实施联蕃制夏策略,从而争取宋夏对峙中的主动权.在军事、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北宋对吐蕃采取了综合经制的招抚政策,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受宋、夏、蕃三者错综复杂的争夺形势的影响,同时受限于宋王朝招抚政策所具有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宋蕃之间的合作是脆弱与短暂的.  相似文献   

15.
论北宋时期的货币政策姚兆余一般意义上而言,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以法令形式规划货币发行和流通,调节和管理社会经济的政策.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促使北宋政府在货币发行、货币流通和货币管理等环节制定实施了诸多相应的政策。本文拟对北来货币政...  相似文献   

16.
北宋时期的于阗,尽管臣服于黑韩回纥,但仍作为一个相当自治的城国而活跃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上,与宋王朝的往来至为亲善,在其携带的黑韩王的国书中,仍沿用唐代和亲称谓,称北宋皇帝为“汉家阿舅大官家”。北来前期,于阗朝贡使团由“回纥路”入贡;宋仁宗明道元年(1  相似文献   

17.
知识分子是文化的创造者、实践者、传递者和捍卫者,一定时期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模式,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文化模式。宋学兴起之前,作为我国封建时代文化最高成就的汉、唐文化,其代表分别是创造了前期儒家学术体系的汉学和被公认为中国文学之典型的唐诗。汉、唐两代在文化创造中之所以表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正与当时文化的创造者——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有关。据《后汉书》记载,汉代选官以四科辟士,考试的办法是“诸生试家  相似文献   

18.
一、汉唐帝国的危机与宋人的忧患意识纵观宋朝历史,我们可以感觉到从君臣到一般士大夫的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意识根源于汉唐帝国的全面危机。这些危机主要有三点:一是贵族分立势力的猖獗;二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强盛;三是汉文化的衰落。它们使宋朝君臣士大夫产生了烦燥、忧虑、恐惧甚至没落的情绪。  相似文献   

19.
袁良勇 《河北学刊》2003,23(1):162-165
北宋前期的尚书省由于历史原因而成闲散机构,有名无实,但其在宋人心目中地位尊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有较大影响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北宋臣僚为恢复尚书省作出了积极努力,为宋神宗元丰官制改革积累了经验,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20.
北宋典礼赋的创作是比较繁荣的,宋太宗努力营造一种太平气象,典礼赋的创作兴起。真宗为了显示化致升平的气象,大行典礼,粉饰太平,典礼赋更盛。仁宗亲政之前,刘太后摄政,承真宗之余绪,也出现了一些颂美之作,明道、皇间的赋坛颂美赋的创作十分兴盛。宋初的典礼赋重在描写典礼仪式,歌功颂德的主题表现得较为隐晦。而澶渊之盟后的典礼赋则渐渐表现出处身治世的豪情,对皇德的歌颂较为直露。政治变革运动的兴起,切于时弊、有为而作的文学观流行,粉饰太平的典礼赋趋向消沉。气势恢宏的典礼既可以体现出王朝的声势,也可以使文人对现实的衰败产生些许空幻的寄托与愿望。北宋后期仍有人创作典礼赋,以寄托强国的迷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