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伊斯兰教较早进入浙江,仅在省内主要城市中传播,清真寺少,穆斯林不多,基本为回族。数百年来,历史变迁,教门内、回族中的组织多有变化。兹根据组织的性质,时期的不同,按地区分门别类列表展示,表后辅以说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回顾了自19世纪下半期以来西方学者尤其是英美学者对中国回族伊斯兰教进行研究的标志性作品,并试图对其内容、方法和观点进行扼要的评述,以观照当前国内正在兴起的回族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李忱 《回族研究》2000,(3):16-19
平凉是甘肃省东部最大的回族分布地区,作为非回族自治地方.其人口分布之众多,在我国回族散杂居格局中是不多见的.本文以专题调查和文献资料考证的方式,时平凉回族的历史和现状、伊斯兰教的发展状况,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在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1000多年的历史中,为了生存和发展逐渐开始适应中国社会.明清之际,伊斯兰教通过经堂教育、汉文译著、教派分化等三大运动逐步实现了在中国的学说化,即伊斯兰教中国化.河南伊斯兰教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区域,中国化进程中在积极吸纳、接受外源性伊斯兰教中国化成果的同时又独立地形成了内源性的伊斯兰教中国化地区成果,成为伊斯兰教中国化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回族吃“油香”的习俗为中心,具体分析其使用的情形,以揭示其典型性;分析其制作与使用的特点,以显露其中隐含的民族性与宗教性;分析其象征与社会功能,以探讨民族性与宗教性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油香”的来历进一步揭示回族与伊斯兰教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的方式是宗教与民族俱来的。伊斯兰教作为外来宗教,它在中国传播,必然面临中国化的选择和实践;伊斯兰教作为世界性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在中国多元汇聚,一体融合为回族,伊斯兰教也面临着回族化的选择和实践。中国化和回族化既有区别,又是一个过程中联系紧密的两个方面,是共同在中国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展开和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禁忌作为一种行为观念和民俗事象,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国际学术界将之称为“塔布”。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认为它代表两个方面不同的意义:一是“崇高的”、“神圣的”,二是“神秘的”、“危险的”、“禁止的”、“不洁的”。可见“塔布”意指“某种含有被限制或禁止而不可触摸性质的东西之存在”。  相似文献   

8.
魏寒梅 《民族论坛》2013,(5X):82-85
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与回族人民长期开展的宗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了回族的家庭教育和经堂教育对回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作用的发挥,与回族人民长期开展的宗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了回族的家庭教育和经堂教育对回族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系作者根据自己在第二次回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加工而成。完全是作者初涉回族学的一点体会。作者根据自己多年来对中国伊斯兰教的研究,认为回族和中国伊斯兰教从文化角度看,是大体相同的。故尝试着从文化或文化学角度来参与回族学的立论。认为站在世界文化或中华文化的高度来立论,可以使回族学研究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有较广大的研究群体,有较多的读者或受众。立论包括立论动机、立论要点、立论自评三个方面。还兼谈了一些有关回族与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大体同构问题的初步见解。  相似文献   

11.
通过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群体的生存状态、历史发展,考察回族文化的变迁与特色;反之,从回族的角度考察伊斯兰教,以便从回族群体的精神层面角度把握伊斯兰教,了解回族的深层心理和情感依托;通过对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的比较解析两者的涵摄关系。借鉴民族宗教学理论探讨伊斯兰教和回族之间的关系,探讨伊斯兰教的民族性和回族的宗教性。  相似文献   

12.
以丰厚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著称的阿拉伯香料在阿拉伯民族的物质生活乃至精神生活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独特的阿拉伯香料是物质与精神完美结合的产物,其中蕴藏的精神情结被传承和延续了数千年,不但体现了阿拉伯香料文化的丰富内涵,还对东西方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的田野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强 《回族研究》2003,(4):104-110
当前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的形式比较多,清真寺、经学院、阿拉伯语学校、民族幼儿园等都成为新的学习场所。以往学者对经堂教育的论述比较多,缺少对这一教育其他形式的综合探讨。实际上,各种教育形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面临的困难。本文运用个案调查和理论探讨相结合的方法,对回族伊斯兰文化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思考,认为在保持现有各种教育形式的基础上,在长时期内仍将摸索前进。  相似文献   

14.
回族习惯法的直接渊源来自《古兰经》、“圣训”,作为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回族一贯按伊斯兰教的教义行事。《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中记载穆圣说:“凡婴儿初生时,均属原造。以后,其父母使其成为犹太人、基督教人或摩尼人”。根据这一条“圣训”,回族形成了一条重要的习惯法,即当孩子出生后父母便通过口头、行为和心理等方式对孩子进行伊斯兰教育,即家庭教育。由于回族习惯法具备法律功能发生的条件,因此它对回族家庭教育产生了强大的反作用力。在这一习惯法的影响下,回族家长将孩子教育成才视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相似文献   

15.
试析民国时期回族女权的发展特点及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时期是回族女权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文章对民国时期回族女权的发展特点及原因进行了探讨,指出民国时期回族女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历史与时代局限性等因素的影响,回族女权发展的速度是渐进的、缓慢的。  相似文献   

16.
从谋生,到文化,胜利文化园从久远的落满沉积的街边小店上脱颖而出,成为今日北京市企业界一颗耀眼的星。  相似文献   

17.
18.
伊斯兰教法文化中孕育着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神学法治理念或法治因子.本文对伊斯兰教法中国本土化及其对我国回族穆斯林法治理念建构之影响,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丁钰梅 《西北民族研究》2018,(1):119-123,118
安萨里是中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他的启示和理性的并重,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及道德教育中的中道思想,影响了一代代穆斯林。本文通过探讨安萨里关于道德教育的重要理念及其影响,呈现其伊斯兰教道德教育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0.
"瓦哈比运动"产生于中东,影响广泛,近代中国西北地区出现的"伊赫瓦尼"与"赛莱菲耶"被认为与其影响有关。从这两个教派在中国回族发生、发展的历史及现状看,"瓦哈比运动"更多以间接方式产生影响,并且仅停留在宗教改良主义的层面,并未出离于宗教语境,出现政治化倾向。这种地方化特征的出现,和中国回族伊斯兰教的本土化有关,更与西北回族穆斯林社会的稳定机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