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乌鸦》则是一首凝聚了诗人四年心血的经典之作。乌鸦作为全诗的主要意象,统领整首诗的基调。理解乌鸦本身所蕴含的意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此诗。用神话原型理论考察乌鸦所代表的正面与负面形象,阐明这些原型在诗中的体现,达到深刻理解诗歌含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爱伦.坡认为美是诗的重要要素。该文分析了爱伦.坡“为诗而诗”的理论,并从主题、音律韵式、意象三方面解读《乌鸦》,使读者感受到这首诗所带来的美。  相似文献   

3.
艾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19世纪美国文坛上著名的评论家、诗人、小说家及哲学家,《乌鸦》(TheRaven)是他的经典诗歌代表作。本文试图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简析诗作《乌鸦》中的主要意象及影响爱伦·坡诗歌创作主题的因素,赏析该作品。  相似文献   

4.
爱伦·坡是美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杰出诗人。爱伦.坡用4年的时间写就了《乌鸦》这一经典诗篇,《乌鸦》是他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爱伦.坡精湛的象征主义写作手法和对诗歌娴熟的驾驭能力在《乌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该诗中,诗人运用诸多表现孤独、寂寞、阴森、恐怖、死亡、智慧等意象,如乌鸦、雕像、门等,渲染了整首诗的氛围,使读者对诗中主人公痛苦、纠结的情感和心境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诗中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增强了该诗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在读者心中产生了共鸣,从而达到了感同身受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爱伦·坡的<乌鸦>一诗具有明显的戏剧性,其戏剧性主要表现在戏剧场景、戏剧情境、戏剧结构、戏剧张力、戏剧对话、戏剧独白和戏剧冲突等方面.诗人正是运用这些戏剧手法真实地表现了忧伤、痛苦、绝望这些人类永恒的情感,并以此创造忧郁美和确立忧郁美的价值.坡创造美的目的是为了给读者带来欢乐,因为他坚信,"诗之直接目的是欢乐,而非真实".  相似文献   

6.
评论界对《乌鸦》主人公的形象一直颇有争议。其形象的确立既不可无视诗集的创作语境,也不可抛却乌鸦为主角的原因,还需探究乌鸦的隐喻特质。休斯著《乌鸦》就是要揭示当今人类全面异化的处境并实现对异化的超越,其笔下乌鸦的原型是温内贝戈印第安人神话中逢凶化吉、遇百难而不死的恶作剧者乌鸦。在诗集中乌鸦是人类的象征,其历经自然人、异化人的历史变迁,正朝着新人——生态人的目标迈进。  相似文献   

7.
乌鸦     
乌鸦看到鹰孵(fú)卵花了整整三十天的工夫。它说:“毫无疑问,鹰的孩子一定因此才变得身强力壮,目光锐(ruì)利的。”“好的!我也要这样做。”从此以后,乌鸦也真的用三十天的时间来孵卵,可是它孵出来的仍然只是一些可怜的乌鸦。乌鸦!德@莱辛  相似文献   

8.
聪明乌鸦     
一天,一只大乌鸦带小乌鸦外出觅食。它们飞落到一棵树上,大乌鸦对小乌鸦说:"树上的果实,咱们可以食用。"小乌鸦发现悬挂在树上的果实壳十分坚硬,就问:"妈妈,怎么吃它呀?"大乌鸦演示了如何吃坚果:它从树上啄下一颗坚果噙在嘴里,飞到公路上空有红绿灯的路段扔下,落在路面的坚果很快被来往的车辆压碎。红  相似文献   

9.
乌鸦兄弟     
乌鸦兄弟俩同住在一个窠(kē)里。有一天,窠破了一个洞。大乌鸦想:“老二会去修的。”小乌鸦想:“老大会去修的。”结果谁也没有去修。后来洞越来越大了。大乌鸦想:“这下老二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窠这样破了,它还能住吗?”小乌鸦想:“这下老大一定会去修了,难道窠破了,它还能住吗  相似文献   

10.
离群的乌鸦     
白璐菡 《可乐》2010,(6):24-24
从前,住在森林中的乌鸦和猫头鹰是死对头。 乌鸦知道猫头鹰白天看不见东西,于是趁着白天去破坏猫头鹰的巢穴,把来不及逃生的猫头鹰杀了,吃它们的肉。猫头鹰则趁夜里乌鸦看不见时去偷袭,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国哥特文学的大师与先驱,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以及爱伦·坡的短篇小说以及诗作蕴涵了不少的哥特式色彩。大多数学者主要集中研究其短篇小说中的哥特式元素,而对该元素在其诗歌中也存在的现实重视不够。《乌鸦》是爱伦·坡所写诗歌中的佳作,该诗中所用到的视觉意象、听觉意象等都让读者感到一种典型的哥特式色彩,并且在音韵使用以及人物内心刻画上也给诗歌营造出一种凄清恐怖的哥特式气氛,这些都使哥特式色彩浸绕全诗。  相似文献   

12.
释爨及西爨白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古籍文献及碑碣资料,对历史上南中大姓的主要代表爨氏家族的历史源流作了全新的考证,并对云南地方史和民族史中颇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提出新的看法,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逻辑哲学伦》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著作,内容包罗万象,是基于现代逻辑方法进行论述的,包括他对"死亡"概念的阐述与分析。利用分析哲学的"分析"方法尝试对"死亡"概念的诠释,并得出以下结论:(1)"死亡"的对立面就是"生活,生存的状态"。"死亡"意味着个体生活世界在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里面终止,而整个"逻辑可能世界"并不因此而改变,只是消长;(2)"死亡"和"生活世界"属于不同的世界,人不能体验"死亡";(3)"生活世界"在个体那里是无限的;(4)对于"死亡的灵魂"与"在世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只能站在这个世界的外面来理解,但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文化研究"日益成为一门"显学",而备受青睐的"意识形态"研究好像退出了文学研究的历史舞台。本文试图在阐明"文化研究"、"意识形态"概念内涵,辨析二者差异、互补关系的基础上揭橥"意识形态"在现时语境下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6.
"势"是一个重要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范畴,人们对它的解释多种多样.势的主要含义可以理解为"力",即艺术感染力."势"具体表现为体势、气势、理势等.体势指结构之力,气势指生命之力,理势指逻辑之力,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