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工协作、交易费用与产业集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柳钦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5(5):34-39
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专业化分工产业的报酬递增的一种空间表现形式,是一个劳动分工深化、交易效率提高的过程。产业集群作为中间性组织形式之一,其存在和发展不仅可以用交易费用理论来解释,而且产业集群本身又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产业集群是一种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的“新制度”形式。 相似文献
2.
王志凯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4(1):83-88
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是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具体体现。以区域民营经济发达著称的中国长三角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表现出较好的互动。改革开放以来,萧山先是实施“强县战略”,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工业集聚和推进城市化,以求在地区经济竞争中占据主动和更好地参与世界经济循环。而后主动实施都市化战略,则是为了拓宽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和视野,进一步提升城市的规模和区域经济的集聚能力,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朱华兵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3(4):32-34
城市化是我国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但城市化过程实质是一个要素集聚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当前城镇要素集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5.
以新兴古典经济学研究框架为基础,分析了产业集聚与扩散背景下的区域分工形成及演变.由于最初区域间的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存在差异,不同产业会向不同地区集聚,从而形成区域分工,进而可以通过区际贸易实现区域分工均衡;由于比较优势的转变,原先适合该产业形成集聚的区域会变得不再适合,从而会引发产业向其他地区扩散与再集聚,这会引起区域分工的进一步演变.以产业集聚与扩散为基础,通过建立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可以实现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戎杰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27-31
新型城镇化是现阶段我国进行区域空间布局与产业结构调整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涉及城乡分工协调机制下如何解决农业经营中仍占主导地位的小农经营体系对城镇化进程的要素限制问题,其核心就是通过城乡统筹规划、工农产业集聚对农村劳动力及其衍生的服务体系进行有效配置。基于此,新型城镇化建设应以解决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化为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7.
王图展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4-65
从农民合作社的外部经济环境和自身条件角度分析其与关联组织纵向协作的影响因素,并基于381份合作社的大样本调查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大多数合作社与上下游关联组织存在非正式、松散的合作伙伴关系,但是订立正式的书面契约、开展紧密型纵向协作的比例仍然偏低。整体而言,关联环节的交易费用、农产品产业链结构、合作社负责人能力及合作社的其他个体特征是合作社与关联组织开展纵向协作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具体到解释变量则因上下游关联环节、纵向协作形式的不同而存在统计显著性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上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及债权人的利益,需要对其进行规范。规范的关键是要保证关联交易能在公平的原则下进行,并能最终体现实质公平。形式公平是达到实质公平的保障程序,同时又可以完成司法上举证责任的转换。 相似文献
9.
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共同发展是启东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点。文章运用灰色关联理论,以江苏省南通市为参照对象,研究启东市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七大产业区域关联度存在较大差异性,其中,有五个行业与南通市产业发展的关联性较大。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少冲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7(11):160-162
产业发展是城市化的不竭动力,产业结构的变动体现为城市化的变动。产业发展与城市化相互影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从产业发展角度分析,四川城市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四川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必须调整工业结构、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相似文献
11.
李艳萍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7(6)
民族文化原先具有传承性、稳定性、不可再生性、整体性等特点.在城镇化进程中,伴随着现代文化形式的涌入、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受到了破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加剧,反映在它使社会中的同质性降低、异质性增加,使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日益世俗化,使传统的亲情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为核心的人际交往观念向世俗化、契约化、自由化、平等化、商品化为核心的观念转变,最终带来城镇化文化的世俗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的,我国的乡村城市化受制于政府的制度安排。建国后的“城市化抑制”时期,来自农业的积累使我国庞大的工业体系得以建立,但也导致了如今的城乡“二元”经济格局,阻碍了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新时期下,制度上的创新使城乡协调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姚玫玫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4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同时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但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几对矛盾,分别是政策制度改革落后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的矛盾,农业转移人口自身条件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的矛盾,城市接纳环境落后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的矛盾。必须从政策、体制和机制等多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矛盾,促使农业转移人口完全市民化。 相似文献
14.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任务,同时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但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存在几对矛盾,分别是政策制度改革落后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速度的矛盾,农业转移人口自身条件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需要的矛盾,城市接纳环境落后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的矛盾。必须从政策、体制和机制等多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矛盾,促使农业转移人口完全市民化。 相似文献
15.
林怡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9(2):70-73
福建当代诗人谢宜兴用"葡萄"候鸟"等诗歌意象,反省了城市化进程中涌入城市讨生活的广大农民工的命运,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社会矛盾与困惑深刻的反思,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了"私人话语"广阔而厚实的"公共空间",对当代中国诗歌的作为有相当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共生与错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进程有着必然的共生关联,但是在实践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实践事实与迅猛的城镇化进程相分离。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的经济驱动型特征与农民工市民化的经济给付型需要错位,国家推进人口城镇化的强意志与地方政府的弱反应形成反差,城市发展不平衡的现实与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存在矛盾。在城镇化发展中,要以“共享“为理念,重构农民工的城市权利;以“主体性”为依归,尊重农民工的市民化选择;以“均衡发展”为目标,拓宽农民工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建立VAR模型并采用衡阳市2000-2016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考察了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得出它们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都存在自我发展的惯性现象;不管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中,制造业集聚对城镇化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城镇化对制造业集聚的抑制效果仅表现在短期中,长期影响效果甚微;在考察期内,导致制造业集聚和城镇化的波动主要还是自身因素,但制造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效果仍不容忽视。最后,结合衡阳市的实际情况对制造业集聚与城镇化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仁登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27-31
农民市民化是指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借助于工业化的推动,农民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并逐渐变为市民的一种过程和状态。由于城市市民主体与政策决策主体的认识障碍、历史上形成且现在仍旧具有羁绊作用的制度或规定、地方政府决策的固有偏好,饱和而又具有歧视性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以及农民主体的素质缺陷等因素,致使我国农民市民化面临许多困难。因此,提高各参与主体对农民市民化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取消二元户籍歧视和恢复户籍管理职能等举措,是推动农民市民化可行而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已成共识,但是否严重滞后,还存在分歧。原因在于不同学者选取的经济指标、采取的比较方法和研究的角度不同。分歧本身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认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更好地加快城市化进程。一般认为,最佳城市规模是客观存在的,但它是有前提条件的,必须靠长期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来不断降低城市聚集成本,从而扩大城市规模。因此,以城市规模选择城市化道路可能是一个误区;农村城市化是一柄“双刃剑”,强调任何一面都容易导致“一刀切”地推进或限制小城镇的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