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秦勃 《理论界》2006,(1):78-79
理性模式是以追求“最佳”作为其基本特色的,它的决策模式的哲学思想本源于传统的“经济人”理论,认为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以H·A·西蒙为首的一些行政学家和组织学家对这一理想色彩较浓的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批判,认为事实上完全的“经济人”是不存在的,理性决策模式所要求的人类的那种理性在现实中也同样不存在。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往往受到信息、时间、技术等外部因素及其自身的认知、人格、态度等内部因素的影响,明确提出“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2.
西蒙用满意化决策代替最优化决策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的有限理性,而有限理性是由人的认知能力即由人的心智所决定的.人类的心智活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局限性等特点,不同的心智活动决定了不同的理性运用程度.人类的推理、逻辑分析等心智活动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就是心智成本.由于心智成本的存在,人类的决策不可能总是追求最优的决策,只能是满意的决策.心智分析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理论的完善和社会制度的创立上.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济人假设的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人们具有完全理性能力,但现实中行为人的决策理性程度.经常处于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两种情境的转换之中.从研究范式和最终行为目标两个视角来看,完全理性情境下人们遵循最优化原则追求决策收益的最大化;而有限理性情境下则遵循决策收益和过程的满意原则.基于经济人的行为心理及认知能力来分析,追求主观幸福感最大化才是人类经济行为的最终唯一目标.建立于行为经济人基础上的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一、行为金融理论的个人投资者心理基础传统的金融理论中预期效用理论描述的是理性投资者在风险条件下的决策行为,但在行为金融学者看来,人并不是纯粹的理性人,决策受到心理机制的影响,造成现实个体效用的模糊性,主观概率的模糊性。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决策主要依赖于有限的数据和主观判断和经验规则,而违背了期望效用理论,因而造成系统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代表性偏差:代表性偏差是指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决策时,仅仅以部分代表性的或典型的现象为依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时往往不自觉地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5.
理性模式是以追求"最佳"作为其基本特色的,它的决策模式的哲学思想本源于传统的"经济人"理论,认为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是具有完全理性的.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以H·A·西蒙为首的一些行政学家和组织学家对这一理想色彩较浓的理性决策模式进行了批判,认为事实上完全的"经济人"是不存在的,理性决策模式所要求的人类的那种理性在现实中也同样不存在.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往往受到信息、时间、技术等外部因素及其自身的认知、人格、态度等内部因素的影响,明确提出"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6.
尽管组织管理学、行为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在有限理性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很大区别,但是,在本质它们存在高度一致性,即围绕特定的理性目标,探究特殊环境下有限理性对主体行为人决策的影响。本文从不同角度对环境理性影响决策规则变化的进行研究,认为环境理性是源于客观世界,可以被认知和合理定义的并对决策者期望效用水平产生影响的一种现实的理性状态。并试图用环境理性解释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企业垄断竞争行为与市场多态均衡现象。  相似文献   

7.
有限理性是组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思路,是指导组织决策行为的重要方法论。从有限理性的概念来看,它是对理性的不完备性的说明和补充,是导致理性困境的根源所在;从其作为一种方法论来看,它又存在着理论内核和解释逻辑上的不足。仅仅将理性或者有限理性作为假设前提难以深化和细化组织行为分析。如果我们遵循有限理性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实现程度进一步加以划分,并糅合进人类的感性因素,在进行分析研究时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因素,努力使人的思维方式与环境结构适配的话,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接近事实的真相。因此,对有限理性概念和思路进行扩展和补充,使其能更好地指导组织研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限政府:一种知识论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限政府理论是哈耶克“无知观”知识论逻辑展开的必然。哈耶克认为,由于知识的特质和人之理性的局限,任何单个心智都不可能掌握文明演进所必需的全部知识,企图依人之理性刻意设计社会制度,推行极权政治,只会扼杀文明演进的动力。人类文明只有在自发秩序中才能进步和发展。因此,政府权力只有在维续自发秩序的限度内才能获致合法性。哈耶克的有限政府理论无疑避开了传统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形而上的争论,为权力限制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谢云山  陈晓丹 《兰州学刊》2004,(2):83-84,51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传统经济学理论分析的前提,这一假设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大量经济现象却与之背道而驰,事实上,人在决策时,受到许多诸如心理、社会、文化、道德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决策结果与经典最优结果产生系统性偏离,最终得到的只能是满意结果.本文从有限理性和非理性的角度对"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假设过于理想化,转而应该用有限理性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人们的决策活动是和真善美紧密联系着的,可以认为,获得决策制定及其实施科学化的过程,就是主体充分发挥知意情的综合作用,不断寻求、实现真善美相统一的过程。 一、真善美是科学决策的本质要求 制定决策的原则或者说评估选择方案的标准是什么?历来说法不一,观点纷纭。“决策满意派”和“决策最优派”是富有代表性的两种观点。西蒙等人认为,由于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和决策任务的客观复杂性,以及人的思考过程要受动机和情感的支配,很难达到完满的理性水平,即最优方案,相反,大多数都是发现和选择满意方案的过程。就是说,制定决策的  相似文献   

11.
张婉盈  方文 《理论界》2014,(12):76-79
"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以价值哲学为视角来看,"三生"教育的当代价值就在于让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在意义,从非理性走向理性的一种人生教育,使人完成从自发到自觉的生命、生存、生活历程。即"三生"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人生哲学教育,其终极价值在于应该将生命、生存、生活的理性与实践相结合,让人的生命价值、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融合统一,推动每个人合理地生存于自由而全面发展境遇中的目的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终极价值,是和共产主义、"自由王国"紧密连结在一起的,是一个理想的命题。"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不能混为一谈,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为区分二者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具备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现实目标只能是"人的发展"或"促进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有限理性模式是基于一种假设,即时间、资源和智力能量是有限的。因为这些局限性,人类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非常有限,通常在决策时,我们只能做到有限理性,难以达到完全理性的要求。作为非理性因素的情绪能够影响各方面的决策,通过背景情绪,与任务相关情绪和预期情绪三种途径在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价值理性的重建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理性是人自身本质的导向;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整合的矛盾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人的精神属性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具有主导作用,并由此产生人头脑中的理想自我;价值理性就是通过调动理想自我潜移默化地体现对人自身本质的导向作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本视野,站在哲学的高度,结合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在当代社会发展中不均衡的现实,重新来审视“价值理性”的重要作用,并重点分析“价值理性”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根据韦伯职业分层的三个标准,认为再就业经济地位(收入)是衡量失业者再就业职业地位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保定市300名失业者的实证研究,着重考察了失业者拥有的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对其再就业经济地位所起的作用。结果显示,作为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资本(集中在嵌入的网络资源)对失业者再就业经济地位有显著影响,而人力资本却出现“失灵”现象。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保定市在正式制度“缺位”的社会结构转型期须重视社会资本对再就业经济地位的效用与局限性、应进行正式制度如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加强再就业培训等人力资本的更新。  相似文献   

16.
儿童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性模式",即系统观察和文件引入这样的对象性的"素群"分析,我们要为儿童建立符合其个人情境成长完善的共同情境。这就要依据施密茨的新现象学情境理论。儿童只有在共同情境中实现原初的身体性、身体交流,真正地理解了人的解放与回归的含义,并能够自如地转换,再使其个人情境不断完善后,诸如规范、准则这些所谓社会化前提的东西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塞尔等的研究表明:意向性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塞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意向性,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向性具有社会属性,集体意向性是意向性社会性的体现。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语言和意向性的紧密联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集体意向性在话语理解中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郑谦 《兰州学刊》2010,(7):32-37
作为另一种应对公共事务中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间矛盾的替代性解决方案,“多中心”理论一方面反思了两种传统解决即建立“利维坦”和产权变更各自的缺陷,另一方面又试图论证两种传统解决方案在逻辑上的相容性,这种相容性自然也可以表现在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安排上。在体现“多中心”特征的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安排中,在政治价值和经济手段两方面强调了公民的选择权利和选择行为,但是,这种选择模式不具有传统公共选择理论所描述集中统一的特征,由此体现了对美国立国的政治价值和原则的回归。而在实践中,公民的选择又是通过政府的民主行政来确保,这种民主行政表现为有关公共物品供给中具有自主和自发特征、分散式的决策。  相似文献   

19.
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原则阐明了真理性的知识来源于“天赋观念”。笛卡尔的分析确立了理论的基本原则。但是,他的天赋观念论闪烁的“理性之光”不仅没有事实性的发挥,反而被改造成了为神学服务的理论。随后的洛克、伽桑狄、伏尔泰等哲学家对天赋观念论进行了针对性的批判。这种批判是否卓有成效?笛卡尔的天赋观念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是什么?如何看待哲学家们对夫赋观念论的批判?本文将试图就此给出一定的阐述和澄清。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但并不因此归结为理性主义;同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充分肯定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也不因此而归结为非理性主义。事实上,在人们的实际认识活动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相互渗透、彼此交织的。无论是在感性认识阶段还是在理性认识阶段,都是既有理性因素的作用,也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因此,人的认识过程总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协调地发挥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