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对文化的社会功能的研究较多,而对文化的经济功能的研究甚少;近几年来,虽然出现了一些研究文化与经济建设关系的论著,但大多是对这二者关系的一般性论述,却未从文化力是生产力的要素上加以探索。现在,经济建设已成为全党全国的中心任务,因而,研究文化力及其与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生产力是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根据现行观点,还可以表述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关系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简言之,生产力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人类通过劳动付出自身的体力与智力,并且借助生产工具改变、调整与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尽管社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是相互依存、不可孤立存在的,但是各个要素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平分秋色”,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 相似文献
3.
传统哲学教科书的通病之一在于,仅仅停留在对物质生产力的超历史的、一般历史哲学的考察上,而往往忽视了对构成物质生产力的诸要素的历史发展的考察。实际上,物质生产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其构成要素也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地不断演进的。 在人类社会早期,当人类刚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的时候,主要靠采集果实之类的现成的生活资料为生。“在这种场合,劳动者身上的器官是唯一的劳动资料。”因此,“最初出现的只有两个因素——人和自然(劳动者和劳动的自然物质)。人的最初的工 相似文献
4.
科学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学说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进展和理论研究的深入,这一理论日益为世人所瞩目。但是,对于科学为什么是生产力这一核心问题的解答似乎不能令人满意。学术界普遍认为科学由于对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起作用,使生产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生产力提高而成为生产力(以下简称“三要素变化”说)。照此观点,似乎科学置身于生产力之外,其所以是生产力,仅仅因为它对生产力各要素发生了作用。这样必将陷入一系列难以解脱的矛盾之中,诸如科学对生产 相似文献
5.
《党政干部学刊》第七期发表中央党校崔佩亭教授的文章,他指出,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特别是他们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它包含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最高层次,它所提供的是观察、处理问题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即无产阶级的立场和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为我们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出发点和基本方法。它包括①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②以生产力标准来衡量社会的进步和社会主义的 相似文献
6.
有人提出,既然讲“三个代表”,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时期的共产党已经是“全民党”了?这样的观点,是一种似是而非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在生产力构成的研究上,是在“两要素”和“三要素”说之间争论不休,而跳不出这个框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给生产力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理论界冲破了“两要素”和“三要素”说的束缚,对生产力的构成问题进行了广泛地探讨,依次加入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和教育等等,分别提出了四要素、五要素、六要素说以及生产力构成的系统理论许多新看法.这些看法不管正确与否,都从不同的方面开拓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个命题,不仅从一般意义上指明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而且指明了现代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构成的一个基本要素。 任何事物都有它特定的规定性,社会生产力亦有其独有的规定性。社会生产力的这种规定性,包括一般构成要素和特殊构成要素的辩证统一。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 相似文献
9.
各种生产力相结合构成社会生产力。 劳动力与劳动力相结合成为劳动的社会生产力,是指劳动力运用过程中的社会结合所形成的生产力,劳动力的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和协作,以及以大机器工业的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分工、协作都可以创造出新的集体的生产力。 劳动力与自然力相结合成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是指劳动力运用过程中借助自然力而形成一种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不仅依靠自己的劳动力,还要借助于种种自然力。人们的劳动力对自然力的利用有它的特殊性,即人们利用自然力发展生产时必须要维护自然力所赖以不断再产生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发展劳动的自然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我国社会主义建設事业高速度发展的事实証明,劳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是无穷无尽的。这种智慧和力量,由于党和毛主席的启发和領导,由于总路綫的鼓舞和組織,有如千軍万馬,所向无前,正在迅速地改变着我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我們深信,“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資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哲学界一直认为:辩证的否定就是“自我否定”;就是“克服与保留的统一”,“批判与继承的统一”,即“扬弃”。除此以外的否定都被斥之为“外力的否定”,“恶劣的否定”、“毫无结果的否定”等形而上学的否定。这种观点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把客观上复杂多样的否定简单化、绝对化了。笔者就此谈点不成熟的意见与同志们商讨。 相似文献
12.
社会形态的生产力要素和生产力标准邢守润,于兴棠社会形态包括哪些要素?区分和判断社会形态的标准或标志又有哪一些?长期以来,人们的认识并非是完全一致的。斯大林时期苏联学者罗森塔尔、尤金主编的《简明哲学辞典》将社会形态表述为“历史上一定的经济制度以及跟它相... 相似文献
13.
14.
15.
社会生产力是特定生产力因素在特定关联方式下形成的有机总体,即系统。 一、结构功能不同的四类因素 在生产力系统的形成上,诸因素的作用是不同的。生产力因素按其结构功能分为四类: (一)载荷型因素,亦称实体性因素,包括劳 相似文献
16.
17.
18.
关于生产力要素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而关于生产力基本要素问题的争论更为激烈。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二要素论。认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主要指劳动工具);二是主要素论。认为除了上述两要素外,还包括劳动对象;三是多要素论。认为除了上述三要素外,还包括科学技术、管理、分工协作、信息、教育等要素。以上三种观点的提出和反复论争,对生产力理论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多要素理论的提出,可以说是对生产力理论研究的深化。但笔者认为,这三种观点均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偏颇,都未能全面科学地阐明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容。同时,也并不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理论的 相似文献
19.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力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知识成为生产力中独立的、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要素。知识正在极大地改变着生产力中的各项要素,它极大地拓展和扩大了劳动对象的作用和范围;信息、知识等人文资源成为最重要的劳动对象;知识成为劳动资料的轴心,劳动资料成为科学技术的物化形式,科学技术的研发水平和与其物化形式的劳动资料共同成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知识使得劳动者分化,知识型劳动者的质量、总量,才真正是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生产力要素的这种变革,要求中国走一条信息化、知识化、工业化同时发展的新型生产力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