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爱玲《传奇》的现代性和对话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作品常被误读为古典式叙述,但通过对其小说集<传奇>的叙述视角、叙述话语模式和非叙事性话语的分析,可以显示出其艺术表现的现代性.很少有作家像张爱玲那样有着极强的读者意识.她作品中的对话性不仅表现于作品本身,还表现于她与其特定的读者(上海人)之间.  相似文献   

2.
<达罗卫夫人>是伍尔夫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在这部小说中,人物的意识流动、汇合不仅成为作品的表现主体,而且还改变了作品的结构.该作品偏重于心理时间的结构方式十分精巧,作者还成功地采用了内心独自、蒙太奇和自由联想等意识流技巧表现人物心理.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于商人的表现,比起前代文学来已经有了相当的进步。在当时的乐府诗歌和志怪小说中,都已出现了若干正面表现商人的作品,表现了商人的生活与情感,他们的恐惧和梦想;这类作品的数量比前代有所增加,其表现范围也比前代有所扩大;尤其是在相当多的方面,已开了后代文学的先河。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吴梅村的艺术创作个性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主体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能力,表现为作品的征实性主题;二是作品的情感符号所显示出来的阴柔之美;三是艺术意境所表现出来的悲剧美感。  相似文献   

5.
顾炎武《日知录》对《昭明文选》入选作品的阐释与订误多所创获。其阐释主要表现为对作品中疑难读音、字义、用韵进行了考辨 ;其订误主要表现为对伪作的误收、作品内容的失真、各家旧注的误注等进行了订正。  相似文献   

6.
历代乐府叙事作品按乐府类别、时代和叙事特征分类统计,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乐府叙事作品中戏剧因素的发展演变,揭示乐府叙事作品的反戏剧化倾向。这一倾向具体表现为四方面:一是作者由幕后走到台前;二是改人物语言为叙述语言;三是变动作性强为抒情性强;四是变细致描写为简洁叙述。乐府叙事艺术反戏剧化倾向的形成是乐府功能和表演形式变化的表现,是文学的自觉和诗歌审美观念发展的表现,也是诗歌声律追求与戏剧要求相冲突的表现。汉乐府叙事作品适应了戏曲"表演叙事"的要求;后代乐府则脱离表演"直言咏事",与戏曲"分道扬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相似文献   

7.
原创图书包括首创性的原创作品,拓展性的原创作品,阐释性的原创作品三个层次;原创图书的价值诉求表现为版权贸易活跃,品牌效益显著,附加值高,引导全民阅读四个方面;只有加大政府倡导原创的力度,加速原创作品转化的机制创新,加强文化多样性观念,才能促进出版繁荣。  相似文献   

8.
张洁的小说创作,不单表现出独特的创作风格,更表现出意识深层创作心理的特殊性。从张洁作品的文本意义出发,结合她的身世,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解释其作品,就会发现其潜藏着的创作心理——“恋母”意识。这种深层次的“恋母”意识又在不断的嬗变之中,外在表现为多变的理想主义文学风格。    相似文献   

9.
由小说内容表现出的青春期性行为反应,探讨了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审美教育作用;从叙述艺术视角分析了作品的诗化小说特征;从作品的思想及创作手法上考察了作品的现代主义思想和表现主义艺术特征;并从背景、环境等方面分析了小说特色的成因。  相似文献   

10.
形象启发法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使学生形象地认识歌唱技巧、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好地理解作品、表现作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声乐教学知识。  相似文献   

11.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两部长篇小说,都曾获得国际文学大奖,他们取得的成就是不朽的。两部作品同样是描写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但写法并不完全一样。丁玲的作品重在表现土地改革对农民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震撼与变化,剖析深刻而意蕴深厚;周立波的作品重在描写土地改革的伟大业绩,叙事简洁而气势恢弘。两部作品双峰并峙,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表现土地改革运动的不朽史诗。  相似文献   

12.
《颓败线的颤动》作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其内容在整个《野草》中似乎并不是最晦涩的,但人们对这部作品意义的解释上,同样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作品表现了诗人对周作人夫妇恩将仇报的悲怨;一种观点认为是表现了诗人对某些背恩负义青年的义愤;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诗人展现了旧中国妇女的生活苦难,表现了诗人对她们命运的深切同情和热情关怀。基于接受者应具有的对作品  相似文献   

13.
<怀念狼>是一部通过人与狼的故事表现了作家对人类生存的忧思的寓言性作品.小说借用寓言式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人狼之间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展示了人类生存的尴尬境遇,蕴含着道德重建观念,从而体现出作家深刻的文化思想和深沉的忧患意识.艺术形式较此前的作品也有大的改变.题材的"拼接"痕迹和创作思想的显露则表现出理性对艺术思维的束缚,客观上降低了作品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西合璧”是中国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施蛰存和白先勇为例 ,对比分析了两人的生活道路、理论背景与作品特色 ,认为曲折丰富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们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新旧交替时代的文化冲撞使他们比较直接地受到了现代主义的影响 ;对公式化、概念化的不满使他们有了共同的理论自觉。表现在作品中 ,他们都能把传统技巧与现代手法有机结合 ,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表现出“中西合璧”的色彩 ,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为文学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情感表现和艺术知性是分析艺术作品的两个重要纬度。情感表现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是主题思想和情感,而艺术知性则是艺术家藉以表达情感所遵循的审美理念和使用的艺术表现技巧。优秀的作品是艺术家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结果。以分析凡高的作品为例,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忧生意识与及时行乐是贯穿汉代诗歌的一条重要的思想主线.在这种忧生意识的驱动下,汉代诗歌出现多种多样的价值取向,如果把先秦时期的作品和汉代作品加以比较,既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性,又能够看到二者的差异.<诗经>表现人生易逝、及时行乐的作品,所发出的声音还很微弱.而汉代这类作品的量和质都出现了飞跃.<诗经>到汉诗的这一转变,不是诗歌独立发展的结果,而是社会风气起了决定的作用.因此,对这个时期诗歌所表现的忧生意识进行追本溯源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中国古代诗歌的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7.
赫施的意图主义批评明确提出“保卫作者”的口号,认为文学阐释的任务不是去研究作品,而是研究作者,尤其是研究作者的意向和企图;中国古代的本事批评以“本事”→“本意”→“本义”为阐释思路,认为作品的本义由本事决定,相信作者本意与作品本义的同一性幻觉,因此两者都认为作者的意图决定作品的本义。但是对于如何得知作者的本意,两者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中国古代的本事批评从本事入手对作者的本意进行客观探求;而赫施的意图主义批评则对作者的意向或意图进行理论探讨。至于作者的本意在多大程度上决定作品的本义,两者都未深究,又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刘恒、池莉的作品虽然都以凝重写实的风格,表现了人的生存艰难和生命卑微,但他们在叙述悲剧之源、叙事美学、作品的潜性主题等方面是不一样的。较之刘恒作品,池莉作品还包涵了执着的理想,而读者评论者往往忽略池莉作品中的潜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人生》以悲剧性叙事结构成功地表现了传统伦理道德与现代文明相冲突。作品妙用具有陕北特色的"信天游"呼唤浓郁的地方文化、讴歌真善美的永恒爱情;用视觉性的色彩装饰烘托作品的悲剧主题。使视觉色彩、听觉音乐和作品的悲剧性叙事结构有机结合,实现了作品的悲剧性审美。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为人所称道,他在作品中反复摹写孤寂、阴冷的意象,并且使用复调等手法来展现人物形象及其思想内蕴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着重从意象世界和叙述方式两个方面阐述其作品形式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