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尔墨的格语法理论对句法与语义的界面研究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揭示了动词和名词的种种复杂关系,在语言学领域具有深远影响.《“格”辨》(The Case for Case)是菲尔墨格语法初期理论的代表作,基本奠定了格语法的主要模式,是格语法正式提出的标志.本文在回顾《“格”辨》写作背景的基础上,介绍并评价了这篇专论的主要内容,包括格语法中的“格”的定义、句子中的深层格的构成、深层格到表层结构的转换和深层格的语言类型学意义,并探讨了其理论贡献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格语法理论便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得以运用。该文简要回顾了海外华人语言学者、中国大陆汉语学者以及计算机学者关于汉语格的研究成果,并指出格语法理论对于语义的关注,正好契合了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而讲究意合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将“格”作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  相似文献   

3.
名词动用是英语中一种活跃的构词方式。“格语法”理论将可转化为动词的名词分为若干个“格” ,与动作联系越紧密的“格” ,其转化成动词的可能性就越大 ,反之则越小。在理论上 ,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些观点能够很好地解释名词动用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4.
马建忠以普遍唯理语法为原则,将西语的 cases(格)译作“次”,并移植到汉语。由于汉语无词尾形态,故马氏的“次”不能与“格”尽相吻合;但两者的精神一致,就是讲“实字相涉之义”。模仿西语的“格”而设的“次”,因为汉语名代词没有词形变化而无意义,这与黎锦熙、刘复为汉语所设的“位”是一样的。是外,马建忠无论在表述上还是在语法实践上都没有将介词等同于西语的“格”,而何容在对待“次”与“位”的态度上前后矛盾。  相似文献   

5.
格语法理论在应用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分歧,其主要表现为对汉语格区分的不一致上。而分歧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家区分“格”的出发点不同以及格语法理论本身也存在的一定局限。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法形式的作用以尽可能减少分歧,同时,也要意识到格区分存在的分歧是必然的,在区分格时允许保持一定的弹性。  相似文献   

6.
格语法的基本思想是:自然语言语句的底层结构以动词为中心,动词的论元由动词周围具有不同格角色的名词所担任,构成复合表达式的部分表达式分为中心成分和非中心成分。格语法的分析是多分法的语法模式。在格语法看来,有时候句中围绕同样动词的名词性成分可多可少,动词的语法功能因此改变。汉语体现了格语法的动词中心思想,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格语句。动词双宾语现象和动词前和动词后的多重介词短语句皆是多分法分析的例证。汉语格语句中有不少的可选格名词,这样使得其中动词的语法功能发生变化。对格语法进行范畴语法的抽象,获得一种新型的范畴类型逻辑系统:中心成分和非中心成分的区分要求积范畴分为左积和右积;多分法的分析模式使得积范畴和函子范畴的论元是多元的,动词语法功能的改变对应函子范畴的论元增添。这种范畴类型逻辑系统的框架语义中的可及关系是非单一的,构建基于这种框架的语义模型,可以证明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7.
《马氏文通》的“次”与“格”“位”之比较──兼评何容、林玉山的“次”理论杨逢彬马建忠以普遍唯理语法为原则,将西语的cases(格)译作“次”,并移植到汉语。由于汉语无词尾形态,故马氏的“次”不能与“格”尽相吻合;但两者的精神一致,就是讲“实字相涉之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要介绍了格语法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对格语法应用于汉语句法研究的具体情况做了分析;对汉语中大量存在的非受事宾语,主张采用格语法理论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略论格语法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Fillmore提出的格语法理论认为:一个句子由动词或具有动词性质的形容词或名词(verbal forces)以及动词的格构成,且动词与其格的关系是相互依附、相互制约的。翻译家Peter Newmark据此提出,如果要分析和翻译一个句子,首先要找出源语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动词或verbal forces,并理解该动词与其格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然后再按目的语中的动词及其各格的语序规则来翻译。运用Newmark的格语法翻译理论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对verbal forces及格省略现象的处理方法,认为verbal forces宜译为汉语动词,而原文中省略的格宜进行适当的语法及语义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语际间准确传递科技信息。  相似文献   

10.
从句式结构、修辞语义的表达分析“同语”辞格的构成因素,指出“同语”辞格内部存在不同的差异,并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典型同语格:N(名词性词语)就是N(名词性词语),普通型同语格:N(名词性词语)是N(名词性词语),非典型同语格:A(谓词性词语)(就)是A(谓词性词语)。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参照Chomsky生成语法的"格"理论和动词被动化理论,综述了各家对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的主要研究,认为在汉语的"领有名词提升移位"现象中,领有名词词组移位至表层主语位置后,隶属名词词组作为保留宾语从被动化的动词上获得部分格,而中心语"的"字在前移领有名词词组的时候删除了。  相似文献   

12.
根据现代生成语法家Chomsky的观点,在名词的格(case)的深层结构中,格是一种语言普遍现象。世界上的许多语言(如德语、法语、意大利语等)之中,名词的格的关系是显性的。它可以从名词的词性变化中直接反映出来,但在汉语等一些没有词性变化的语言中,格的关系并不能从何性上反映出来。它只能借助于词序关系手段来体现。汉语中也存在生格关系代沉,它在解决汉语中多重主语的句法结构问题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略论格语法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Fillmore提出的格语法理论认为:一个句子由动词或具有功词性质的形容词或名词(verbal forces)以及动词的格构成,且动词与其格的关系是相互依附、相互制约的。翻译家Peter Newmark据此提出,如果要分析和翻译一个句子,首先要找出源语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动词或verbal forces,并理解该动词与其格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然后再按目的语中的动词及其各格的语存规则来翻译。运用Newmark的格语法翻译理论探讨了科技英语翻译过程中对verbal forces及格省略现象的处理方法,认为verbal forces宜译为汉语动词,而原文中省略的格宜进行适当的语法及语义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在语际间准确传递科技信息。  相似文献   

14.
格是一种语法范畴。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来表示名词和代词在句子结构中间同其他词的种种关系。同属印欧语系的俄语和英语也有格的形式及变化。现代俄语名词有六个格,古代英语名词也有六个格。即主格(nominative case)、生格(genitivw case)、与格(dative case)、宾格(accusative case)、呼格(vocative case)和工具格(instrumental case)。这六个格都通过变格词尾来表示。但是,在现代英语里,名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汉语处所名词“处”以处所义为起点,在“时间”和“虚化处所”两条路径上发生语法化。时间路径上,“处”的语法化有两个分支,分别发生从时间名词到假设助词、话题标记和从时间名词到赘余成分的语法化。虚化处所路径上,“处”的语法化也有两个分支,分别发生从虚化处所到事情所达到的程度、地步和从虚化处所到结构助词的语法化“。处”的语法化显示出语法化路径的多重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16.
“四字格”这个名称,是陆志韦先生在《汉语的并立四字格》一文里首先运用的。陆先生认为研究四字格“会帮助我们认识汉语是怎样的一种语言”。但是陆先生的着眼点在于探讨汉语并立四字格是不是一种构词格,对于四言词组的问题,没有正面涉及。后来,吕叔湘先生在《现代汉语单双音节问题初探》一文里,讨论到四字格所涉及的单双音节问题。吕先生大大放宽了四字格的范围,不仅讨论到四音节的复合词、成语和熟语,而且把四音节词组(如“大事小事”“新书旧书”)也包括进去了。  相似文献   

17.
摹绘,也叫摹状,早在我国现代修辞学的奠基作《修辞学发凡》问世之时,它就被列为38种辞格之一。尔后一些重要的修辞著作,大都介绍了这种辞格。新近出版的《修辞学词典》(浙江教育出版社)、《汉语语法修辞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也都为它列了条目。这一“辞格”的老资格地位似乎是不可动摇的了。然而,对于“摹绘”辞格的成立,不是没有人怀疑。吴士文先生的专题论文《修辞格的定义及其他》,却认为摹绘和形容在范围上与其他辞格缺乏全异性,层次上缺乏平面性,因此,它们的‘格’籍是不值得保留的。(《修辞学论文集》第二集)作者着眼于辞格定义的全局,对“摹绘”不应当立格的理由,却未能详述。笔者不揣冒昧,在此对这一问题作粗浅的论析。  相似文献   

18.
循化话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汉语方言。名词语的后附语素指的是类似于某些具有格位范畴的民族语言中作为格位标记的语言成份。这些语言成份可以附缀于名词之后,也可以附缀于包括“的”字结构在内的名词短语之后。循化话中这类后附语素共有[xa]、[ti]、[ta]、[xθt‘θ]、[la]、[t‘ala]等六种。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均读轻声;粘着,不自由;它们的语法功能都在于标志出它们所附缀的名词或名词短语跟句中其它词语的关系。如果我们用M代表名词语(名词和名词短语),并把零形态也看作是一种后附语素,那么,循化话中M与后附语素的组合就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9.
语法范畴或语法范畴内的语法意义必须要有语法的形式去表现它,也就是说,语法意义一定要有语法形式作为它的物质标志。语法形式是“人类思维长期抽象化工作的成果,是人类思维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的指标。” 藏文文法里有一类格助词,叫“Ia Sgra"或称“Ia don”,它有七个形式,即“Su”“ru”“-ra”“du”“na”“Ia”“tu”。它们在做格助词时,其中“Ia”“na”两个形式可不受前一音节韵尾(后置字母)的限制,随便使用。其余五个,要受前面一个音节韵尾的影响而使用不同形式。在前一个音节塞音韵尾da,鼻音韵尾ng na ma,颤音韵尾ra,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我们在教学和翻译实践中积累的材料,即以清代满文文献中的词组或句子为依据,来讨论满语中的格位范畴。文中的大多数例句引自满文资料,少量引自满译汉籍。 格是语言中的语法范畴之一,是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名词、代词(包括可作名词用的数词、形容词、动名词等)在语言结构中同其他词类的种种关系。作为语言现象存在的格位范畴,在表现形式(即形态学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