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被西方认为最好的少年启蒙读物《天路历程》与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同以宗教取材,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中西方的古代神话世界。本文试图从文中主人公的出行动因、作者对待新兴阶级的态度和创作动机等方面,从深层次上探究两部小说之间的差异,以加深读者对两部经典著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宾为霖是英国长老会第一位来华传教士,他的《天路历程》官话和文言译本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译介方法,其译介目的是向中国读者介绍书中所描摹的一种理想的人生追求模式,译介态度友善而认真。  相似文献   

3.
宾为霖是英国长老会第一位来华传教士,他的《天路历程》官话和文言译本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译介方法,其译介目的是向中国读者介绍书中所描摹的一种理想的人生追求模式,译介态度友善而认真。  相似文献   

4.
《天路历程》融合宗教、讽喻、现实与浪漫元素,运用讽喻寓言的体裁,借助梦境叙事的框架,遣词造句朴实简约,人物对话生动形象,融合圣经典故和意象,结构叙事富有张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现实主义特色和人文主义关怀,都使其超脱出宗教布道的本意,而升格为一部具有丰富文学价值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5.
论约翰·班扬小说《天路历程》心灵拯救的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中,天路客们的灵魂逐步经历了悔罪皈依,抵御皈依后的诱惑,经受对主忠爱的严格考验,最终达到信与义的完善的四个阶段的发展。根据基督教典籍记载的拯救方案和拯救教义,这一发展过程正是一个人的灵魂在拯救之路上的历程。它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圣徒们由今生到永世的神圣信仰之路,也真切地展示了人们为某一理想而艰苦跋涉的人生旅途。  相似文献   

6.
从文学类别的角度来说,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从单纯的宗教性文本到文学性作品,而这恰恰表明其独特的“审美意识形态”.以及多维的解读空间,让读者领悟到文学开放性的美。  相似文献   

7.
《天路历程》是一部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充满基督教(新教)教义的属灵著作,至今重印不断,成为《圣经》以外翻译语种最多的文学作品。通过《天路历程》和《圣经》两部作品的翻译史可以考察两者在中国的平行翻译进程及平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班扬和弥尔顿的教育背景不同、经历各异,但对天堂的向往是他们作品共同的精神基调。在《天路历程》和《复乐园》中,作者都基于对现实的不满,建构出了一个理想空间——天堂。这一理想空间,或是超越于现实世界,虽遥不可及,但基督徒们却愿意历经艰险、穿越天路加以追求的天国;或是在黑暗、邪恶的现实之上,在想象中建立起的人间乐园。天堂书写寄寓着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9.
16世纪,严谨、深邃、博大的加尔文主义诞生,继而在17世纪成为英国宗教信仰的一派主流。本文阐释了其在英国17世纪发展的情况及对该时期重要作家约翰·班杨的影响。《天路历程》是班杨的代表作,对《圣经》和加尔文思想的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游记》通过孙悟空这一形象的人生历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生命成长过程和生命的意义。童年的孙悟空生活在世俗之外的净土之上,他活泼开朗、顽皮可爱;青春期身体和人格开始发育和成熟,原始的野性和赤裸的欲望像潮水一般涌现而出,面对这种足以毁灭一切的生命力量,吴承恩让我们看到了生命最恣意的绽放和随之而来的沉重;成年是理性、明智的代名词,在观音菩萨不失时机的引导下,孙悟空开始按照“社会原则”来行事,在严谨的社会秩序下找到了自己发展的最大空间,并最终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讲述了名为基督徒的主人公为获得救赎,从家乡毁灭城前往锡安山的朝圣历程。基于马克·特纳的文学认知批评理论,探讨作品中从源空间到目标空间的投射、从混合空间到目标空间的投射、宗教认知的转变在认知空间及其投射上的体现。这些投射揭示了朝圣之旅人类的救赎过程,折射出人们宗教认知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汉语白话欧化始于"五四"时期.事实上,在这之前就有了一些白话欧化的早期表现.官话译本《天路历程》被认为是这一表现的典型代表之一.通过与原作、《红楼梦》等传统白话作品及其他译本对比,考察官话译本《天路历程》连词、介词和第二人称代词的欧化现象,由此可以了解其作为汉语白话欧化早期文本的具体样貌.  相似文献   

13.
在柏拉图的《会饮篇》里,爱是永恒的力与美,是真善美的结合。在圣经中,爱是上帝的考验和试探,是重返伊甸园的希望。这些对爱的不同诠释与歌颂,在很多经典作品里反复得到演绎。霍桑的《红字》、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及麦卡洛的《荆棘鸟》是其中的代表作。赫斯特是爱的忍者,苔丝是折翼的天使,梅吉是爱的圣斗士。她们甘于承受一切尘世的苦痛,只为能够返回爱的天堂。这恰好照应了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灵魂必须超越肉体的物质障碍,得以净化,才能重返精神家园。红字、十字、荆棘是物质的磨难,也是灵魂得到飞升必须跨越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天路历程》是一部英国古典文学作品,也是一部充满基督教(新教)教义的属灵著作,至今重印不断,成为《圣经》以外翻译语种最多的文学作品。文章首先指出《天路历程》和《圣经》"钦定本"的高度互文性质,考察了两部作品在清末得到翻译的平行进程。运用互文性翻译理论,结合四个汉译本的译例探讨《天路历程》的翻译原则和可能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六条翻译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在阐扬《心经》佛学思想的同时 ,又对《心经》产生了某种误读。而这种误读对小说的结构影响颇大 ,误读的原因在于明代的心学思潮  相似文献   

16.
学者对《西游记》第五十四回中"销猪"一词的解释主要有"腌猪"、"阉猪"、"种猪"、"魈猪"等四种观点。从江苏、安徽等地的地方方言中存在"销猪"或"削猪"的情况并联系《西游记》文本的上下文语境来考察,"销猪"应为"阉猪"之义。这也应是"销猪"一词的唯一正解。  相似文献   

17.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05,25(1):73-76
《西游记》"三教归一"、"万法……归一";"三教归一"归于"佛","万法……归一"归于"心"。而心即佛,佛即空。"孙悟空"即"心悟空",为"归一"之象征,也就是说"悟空"为"归一"之旨。《西游记》由"归一"而至于"悟空",是一部糅合儒、道"归一"于佛教色空而以"治心"淑世的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游记》中的一号主角,孙悟空身上集中了人类的种种美德,意志坚强、不畏强权、嫉恶如仇、见义勇为、幽默风趣等等,是人类理想形象的化身。但是,从《西游记》幽默戏谑的风格下可以看到一种无奈的悲情色彩。这恰恰是作者透过神奇怪诞的神魔世界所要表达的社会现实悲剧。作为人类追寻自由理想的化身却不得不面对破灭的理想;作为正义勇敢的化身却成为逆向淘汰权力体系的牺牲者;作为忠诚的卫道者却不得不面对混沌失序的神魔世界。从这三个方面分析孙悟空的角色扮演,从中可以感受《西游记》中浓郁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西游记》和其他三部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一起被誉为"四大名著"。《西游记》塑造最为成功的是孙悟空的形象。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及这一光辉灿烂的文学形象:孙悟空形象的产生及发展,思想性格特征,审美特质及审美内涵,说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代表着中国古典幻想小说人物形象描绘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0.
明代"心学"的兴盛,对当时的小说无论在创作还是批评上都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明代关于《西游记》的批评主要有:世德堂本中陈元之的《序》和其中的夹批,李评本,谢肇淛等人的评点和评论,在这些批评中均渗透着当时的"心学"思想。故本文拟就对明代受到"心学"影响的《西游记》批评做系统的整理,并在此基础上作客观的分析、评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