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 初唐时期,诗坛上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便是歌行体篇什的大量涌现,形成了唐代歌行体诗发展的第一个洪峰。 “歌行”之名,由来既久。汉乐府歌诗便多以“歌”“行”名其篇什,如《降神歌》《天马歌》《饮马长城窟行》《东门行》等等。“歌”似乎多“用乎宗庙社稷、事乎山川鬼神”郊庙歌辞,“行”则多用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民间吟唱。后来演为歌行一体,不再有这种用途上的差异。歌行体诗,音节、格律、句式都较为自由解放。形式采取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纵横捭阖,富于变化。进而可言,歌行这种体裁,在诗歌诸体中是最活跃的、因此也最易于发展。“歌行”,在汉代是被之管弦、配以律吕的。“歌”自然是由人歌唱的,而“行”本身就是乐曲之意。所谓“行者,曲也”。  相似文献   

2.
《候人歌》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一首原始诗歌,最早见于《吕氏春秋·音初》: 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歌辞只有一句:“候人兮猗!”但它却是一首完整的诗歌。“最原始的歌唱中的歌词常常是同一呼声或同一言辞的重复。”通过反复“延扩”内容,加强表现力是原始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外大量的有关论著中都可找到很多只有一句的原始诗歌。故《候人歌》作为一首完整的原始诗歌早已得到古今很多学者的承认:清杜文澜将它收入《古谣谚》,闻一多《神话与诗》、郭沫若《屈原研究》、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对它屡有称引。他们都充分肯定它的完整的诗歌性质,这是很富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研究中,对《辨骚》篇和“变乎骚”原则歧议较多。见仁见智固是重要原因,但刘勰本人思想上存在矛盾似乎更是主导方面。这矛盾表现在他对《离骚》四事合经、四事异典的分析和“词赋英杰”、“自铸伟辞”、“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的总评价中。《辨骚》是“变乎骚”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结果。所以,弄清上述矛盾的思想原因,“变乎骚”的含义和用意就不难解决了。  相似文献   

4.
“三句体”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特指这样一些诗歌 :以三句组成一首完整诗篇的 ,如相传为孔子所作的《获麟歌》和刘邦的《大风歌》 ;以三句组成一个章节的 ,如《诗经·王风·采葛》和《越谣歌》 ;以三句组成一个意义层次的 ,如曹丕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长期以来 ,很少有人专门论述这一诗歌体式。据笔者所知 ,最早提及这一现象的可能是宋朝的严羽和魏庆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指出 :“有三句之歌。”魏庆之在《诗人玉屑》卷二《诗体上》中说到 :“有三句之歌 ,高祖《大风歌》是也。古《…  相似文献   

5.
“易诗学”的诞生──评黄玉顺《易经古歌考释》余有仁(四川省新闻出版局)持续数年的“易经热”,现在该是收获的季节了。最近巴蜀书社出版的黄玉顺著《易经古歌考释》(下称《考释》)一书,就是一项重要的成果。该书从《周易》古经里发掘出六十多首殷周诗歌,加以考证...  相似文献   

6.
屈原与党人集团的歧异,在于对楚王(包括宠姬郑袖)持迥然不同的态度,这在《卜居》内表现得十分充分。例如,“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一组二问系谓对楚王的态度而言,则随之而来的“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一组二问便应为对郑袖的态度而言。“大人”乃郑袖也。王逸注“贵戚”云云,当为误解;五臣注“君之贵幸者”是对的(但语焉不详)。《史记·屈原列传》即把郑袖称作“〈楚〉怀王之宠姬”。以下文例之,那就是“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系对楚王言,“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系对郑袖言,谓靳尚之流是  相似文献   

7.
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首《越人歌》见于汉刘向《说苑·善说》。歌词的产生始末,《说苑》引楚大夫庄辛的述说作了介绍:“鄂君子晳之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插(?)花,张翠盖,而拉犀尾,班丽袿衽,会钟鼓之音毕,榜枻越人楫而歌?璐窃?‘滥兮抃草滥予昌桓泽予昌洲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  相似文献   

8.
《孤独的割麦女》和《惠安女子》两首诗歌分别呈现出一“动”一“静”的画面,虽然两者在文本表达上存在诸多差异,但主题趋于一致。通过对华滋华斯和舒婷两人的创作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探讨,不难发现两人、的诗歌之所以能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歌的艺术效果,乃是由于他们对女性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9.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通“变”),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文中“待”字究竟作何解释妥当?众多注家释为“凭借”、“依靠”之义。关于这一解释,不仅牵涉句中词义问题,而且牵涉全篇主旨问题。 “待”宇有“凭借”、“依靠”之义吗?查考《庄子》一书,“待”字用作此义的有几处: (1)且夫待钩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  相似文献   

10.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的一首歌行体诗.内容上讲求韵律,结构上以叙述为主,且整体呈现出叙事与抒情结合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关注诗歌的文体特征,并能与同类体裁的作品对比,发掘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雅体诗"共有40多首,是一种通过"赞美"表达欢快情绪的亚诗歌体裁。在题材类型上包括君臣朝觐会同作乐仪式上的赠答诗、君主派遣臣下出朝执行使命与臣下完成使命回朝仪式上的嘉勉诗、君主同族内亲朋故旧聚会以及婚姻仪式上的赞美诗。在修辞手法上,"雅体诗"主要运用了明喻、夸张、素描与渲染相结合、形容与感叹相糅合、奖叹与祝福相融合等,从而与《诗经》中其他5种亚诗歌体裁形成鲜明区别。《诗经》中的"雅体诗"对后世中国"赞美诗"的创作影响甚巨。  相似文献   

12.
钟嵘的《诗品》在诗歌创作理论和艺术审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滋味”说。他认为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指出诗歌不可用来说教,否则就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要有“味”,读者才能反复品味,收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艺术效果。在钟嵘之前,也有人提到“味”的问题,最早的恐怕还是孔子。《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后来是《礼记·乐记》:“一  相似文献   

13.
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李涉《润州听暮角》这是唐代诗人李涉的一首七绝,诗句清新自然,音韵悠长,是一篇情景俱佳之作。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选录了这首诗歌,(见下册p236)但是对诗中“海门”的注释却失于考虑,影响了对诗的正确理解。注者说“海门”是今江苏省海门县。这首诗是写在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的,怎么作者居然看到大雁飞到离镇江数百里的海门县去了呢?其实,孟浩然就说过:“北固临江口,夷山近海滨。”(《扬子津望京口》)李白也说;“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宵。”(《焦山望松寥山》)这里的夷山、松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世家》共三十篇,除最后一篇《三王世家》略有争议之外,均为司马迁手笔。由于古今词汇的演变,语言习惯的不同,加上在长期的传抄之中,难免有错漏之处,因而仍有不少难句,引发诸多歧义。兹择其要者,辨析如下。《史记》的引文,均依中华书局出版的点校本《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1)歌《魏》。曰;“美哉,乎,大而宽,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盟主也。”这段记载,亦见《左传》襄公29年。几乎所有的《左传》注本都写为:为之歌《魏》,曰:“美哉,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铺此,则明主也”对照《史》《左》,“宽”…  相似文献   

15.
七言诗与五言诗是继先秦四言诗之后发展起来的诗歌体裁,但这两种体裁在发展初期所经历的命运却颇不相同。五言诗经过西汉的酝酿,到东汉便迅速形成繁荣起来,涌现出班固《咏史》、张衡《同声歌》、辛延年《羽林郎》,以及《古诗十九首》,还有苏、李诗等相当多的作品。而且五言诗比较受人重视,比如钟嵘在《诗品序》中就曾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七言诗的起源虽然并不比五言诗晚,可是它在汉代的发展脉络却很模糊。相传西汉武帝曾在柏梁台大会群臣,以七言联句,作成一篇《柏梁台诗》,为七言之权舆。可是对这首诗的可靠性后人颇有议论,许多学者认为该诗实系伪托,不可信。王力先生则认为它是西汉的作品。此后的七言诗仿佛断了线索,一直到了东汉,我们才看到张衡那首著名的《四愁诗》(我所欲兮在太山)。然而,直到晋代的傅玄却仍然批评此诗“体小而俗,七言类也。”(《拟四愁诗序》)这反映了当时人对七言诗的颇为轻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6.
《喻族歌》是日本第一部诗歌总集《万叶集》中唯一的一首告诫族人的和歌,是日本万叶时代家训文化的代表性作品。《颜氏家训》与《喻族歌》相比,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背景和文章的体裁、篇幅、结构、内容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具备相互借鉴的可能;《命子》与《喻族歌》在创作背景、感情基调、教谕目的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二者的作者身份、体裁结构、内容编排、教谕重点等方面多有相似之处。因此,考虑到两者的成书年代以及当时的国家实力和文化辐射能力,日本万叶时代家训文化的中国元素源头可以追溯至陶渊明的《命子》。  相似文献   

17.
《南风》1985年第6期发表了李雯同志《简论苗族诗歌中的分支开亲》(以下简称《开亲》)一文。文章论述了苗族氏族(鼓社)分支开亲的缘由。阐述了《娥娇与金丹》①两人公然反对已经实行的“族外婚”,要求恢复“族内婚”并且最终得到“胜利”,苗族“鼓社”(氏族)也因此而“寿终正寝”等等。文中有一些论证和提法与苗族古史歌和现存习俗不相符合。为了有利于这方面的研究,有必要把黔东南的有关这方面的历史和现状作些介绍,供《开亲》作者及有志研究苗族婚姻的学者参考。《开亲》对黔东南地区苗族广泛流传的《娥娇与金丹》、《玺乜和玺晋》、《两哥弟开亲》等古代诗歌——即所谓的《分支开亲》歌进行了分析后认为:“上述两类歌虽然不尽相同,一类说的是氏族内部分支开亲;一类说的是兄弟两分支开亲。但是应该说,都是对氏族内部分  相似文献   

18.
韩述 《理论界》2022,(10):90-94
《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章,一般将“攻”释为“治”或“攻击”,但是这种解释与《论语》文义有矛盾。所以,前有范氏、戴望以义理解经,训“攻”为“专治”“执”,后有钱穆承范氏之学,训“攻”为“专攻”。训“攻”为“专治”“执”“专攻”,虽较训“攻”为“治”或“攻击”合理,但是加一“专”字解释,却缺乏训诂学根据。结合定州汉墓竹简《论语》“功乎异端”与《诗经》中“敦弓既坚”“我车既攻”与《毛传郑笺》中“盬,不攻致也”“攻,坚”以及《荀子·议兵》中“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等证据,可证“攻”确实可以训“坚”,“坚”有“坚执”义,则《论语》此句可释为“坚执异端而不改变,这就有害了呀”。  相似文献   

19.
汉代《毛诗》主“讽谏说”,不主“诗教说”。它提倡的讽谏精神对唐代至北宋诗歌产生了极大影响。朱熹作《诗集传》,“诗教说”兴而《毛诗》废。它对元明清诗歌影响巨大。《毛诗》兴衰与古典诗歌盛衰合拍,成为贯穿诗歌史的一根线索。  相似文献   

20.
《河图》与《洛书》解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图回答:“天地自然之易”是什么?文王笔名为什么叫彖?周公笔名为什么叫象? 战国时《河图》《洛书》之名,与宋代发现之图是否一致? 《河图》《洛书》是什么?《周易》为什么需要《河图》与《洛书》? 如何理解“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龙马负图出于河”? 《河图》《洛书》总的价值是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