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 日本经济结构呈外向型,其特点是利用外需来带动经济增长。出口在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60年代为8.1%,70年代为13.1%,80年代为14.5%。1985年日本制造业销售额中,出口比重平均为25.6%。主要产品的外销比重更高,如钢铁为31.4%,普通机械为31.6%,电子机械为37.3%,运输机械为43.1%,汽车高达54.9%。迄今,日本采用“全套型”产业结构,即几乎生产从成套设备到日常用品的所有产品。日本产品在日本市场的各档次商  相似文献   

2.
现状与展望哈尔滨这座城市由1898年开始建城,到现在只有八十多年,可以说还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但是,它在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解放以后,三十多年来,哈尔滨市劳动就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劳动者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劳动者比重上升;第三产业劳动者的比重是多年下降,近几年才略见微升,到1983年末达46.9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上升到30.3%。哈尔滨市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57年为16.8%,1978年下降到历史最低  相似文献   

3.
自从1935年新西兰经济学教授费希尔提出第三产业的概念以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分类已经成为划分产业结构的主要标准,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世界大多数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表明,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会大大加快,甚至超过第二产业。我国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水平,第三产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80年代第三产业平均每年增长10.9%,超过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8.9%的速度。第三产业中传统行业不断扩大,金融保险业,交通通讯、商业物资业的比重占到整个第三产业的三分之二。同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济发展的长远趋势和预测近30年来,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从60年代初的5%下降到80年代末的3.4%。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虽高于发达国家,但它们之间仍存在巨大的不平等。考虑到最不发达国家较高的人口出生率,1990年这里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低于60年代中  相似文献   

5.
日本经济的地区结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战后四十年来,日本在只占世界总面积0.3%的国土上,创造了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十分之一以上的“奇绩”。在如此狭小的空间,日本经济的地区结构是怎样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的,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本文着重探讨战后日本经济地区结构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6.
一、对有经济增长无经济发展理论的批判传统的经济理论家大多关注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单纯把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目标。这种片面的发展观由于把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排除于经济增长的视野外,导致了有经济增长而无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严重后果,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因而,这种增长理论受到了后来一些学者的怀疑与批判。围绕着“对单一追求国民经济的绝对增长”理论的批判,产生了增长极限论。其主要代表是梅多斯,在其著作《增长的极限》中,他首先从资源、环境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方面向单纯追求国民…  相似文献   

7.
双重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双重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城乡工业化的结果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各国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发展、不发达向发达过渡大体上都要经过工业化过程。1952年工业化起步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0多美元,人均粮食产量只有285公斤,农业就业份额高达84%,比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时要高出20个百分点,工业劳动者仅占6%。在这种情况下,工业化的推进就不能不依托中央高度集权的力量,凭籍政府强硬的行政手段来操  相似文献   

8.
适度降低国有制总的比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之一,也是十分必要的。但问题在于,降到一个什么样的比例才算适度?有一种观点认为,降到20%上下就足够了。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我认为国有制的比重不能降得太快、太低,其比例至少要保持在50%上下才恰当,也就是国有制经济在资产存量及其所提供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总量中占有较优势的比重才恰当。 首先,从历史看,由于我们是通过没收占旧中国工业资本2/3的官僚资本作基础而建立起国营经济的,所以从建国开始,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就占有较大的比重。这就保证了我们能在一个几亿人口  相似文献   

9.
美国和瑞典都是世界经济体系中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它们在经济发展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同经济部门的混合和主要的职业结构方面基本相似,无怪乎两国的阶级结构也大体相仿:劳动力中工人阶级约占一半;工人阶级以外的雇佣劳动者约占40%;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占不足15%。这种分布情况与大多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分析中,使用有益的工作这一概念比使用就业这一概念要恰当得多.以国民生产总值来计算经济增长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志是极成问题的.衡量经济状况好坏的更适宜的标准,应当是在国民经济核算的基础方面,应当把成本与收益区分开来,并把福利的各个方面看作是具体的社会目标.而且,还需要对非货币经济进行澄清.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美国经济文献中出现了对今后10年暨到2011年以前国家经济发展的大量预测。预料在最近几年将为提高投资积极性创造良好环境。例如,1986年的税务改革即着眼于此。改革规定要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和拉平社会生产各个部门中投资的经济条件。当局已拟定一系列措施促使流通中货币量的增长速度与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接近。作为结果,预计在最近10年内贴现率将下降3——4个百分点;联邦预算赤字将从1986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减少到1995  相似文献   

12.
据南联盟《经济政策》1 999年 1 1月 1 5日第 2 4 82期报道 ,西欧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的进程正在被克服。西欧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在 1 999年头 9个月没有超过预想目标 ,仅接近 1 .5% ,当然发展进程各异 :瑞典、西班牙、荷兰和芬兰较为强劲 ,德国和瑞士较平缓 ,而意大利则显现恢复的迹象。恢复强劲特别归功于出口增长 ,首先是对亚洲国家以及美国出口的增长 ,欧元价值小幅降低也促进出口。 1 999年法国工业生产增长明显 ,达到 3%。英国的形势因货币政策明显“放松”而出现了显而易见的好转迹象 ,由于经济活动形势好 ,预计该年度的通货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而实现科学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统计实践中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来度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以国民生产总值(GNP)为主要指标,结合目前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机制,建立上海市宏观经济模型。模型是由30个变量、20个方程所组成的非线性方程组系统。本文在运用模型对上海的经济发展进行中期预测分析的同时,着重分析了上海国民收入上交比例、国家返回投资、价格等因素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影响。虽然受资料限制,模型是集约化的,致使运用宏观模型研究以上现实经济问题的深度受到限制,但这为今后进一步扩展模型,深化实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不仅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还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在这过程中,总量与结构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这种关联在一个较短时期或近期的经济运动中可能表现得不明显,但从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或中长期来展望则较显著。产业结构的变化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和印度是邻国,在历史上两国都深受封建主义、殖民主义之害,又在相近的时间里获得独立。建国以后,印度实施了由公营经济和私营经济组成的混合经济体制,我国则采取以计划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各自的经济体制内,两国都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上海的社会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从1992年开始 ,连续的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上海的经济空前繁荣。根据1998年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统计 ,上海的社会发展总分为80分 ,超过北京成为中国内地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 ,并且在全球83个最主要城市的比较中 ,上海的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居27位 ,为中上水平。就经济指标而言 ,至1998年 ,上海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8253元(折合3440美元) ,社会劳动生产率为55084元 ,居全国领先水平 ,并初步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随着经济…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坦福大学社会学教授、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英克尔斯(Alex lnkeles,即《社会学是什么》一书的作者)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讲学。他用经验研究的方法,分析了社会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及其二者的关系。一、社会现代化英克尔斯认为,社会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制度由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在整个社会的宏观层次上分析社会现代化的时候,他运用了因素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了经济、劳动、服务、健康和人口五个次因素,并根据西方社会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划分现代化社会与非现代化社会的分界标准。这些标准就是:(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三千美元以上;(2)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不超过百分之十二到百分之十五;(3)服务部门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上升,达百分之四十五以上;(4)非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超过百分之七十;(5)文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提交“振兴上海第三产业研讨会”的一篇研究报告。作者认为,保持并加强第三产业超前增长的趋势,使上海逐步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应成为指导上海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报告回顾了解放后上海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通过分析第三产业落后对上海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以及上海经济功能转变的要求,阐述了发展第三产业的客观必然性;指出上海第三产业超前增长是合乎规律的现象,上海经济工作重点应逐渐转到第三产业上来。报告对“七五”时期上海三次产业发展方案进行了讨论,认为采用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5.2%,其中第三产业年增长率10%,1990年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到30%的方案,人力物力财力较有保障,也有利于上海经济结构的调整。作者强调,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实质上是发展商品经济;为了保证第三产业超前增长,需要一个商品经济的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9.
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早在1968年就已经超过了西德,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次于美国而居于第二位。198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一万亿美元,同苏联相差无几,预计1981年将超过苏联。这样强大的日本经济既可以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火车头,又具有搅乱世界经济的力量。在世界石油危机时期,日本经济表现出强有力  相似文献   

20.
上海到本世纪末,要建成为开放型的和多功能的现代化经济中心,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新战略目标,就必须相应地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本文从上海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新战略目标的要求,就上海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途径以及调整的具体方案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一)在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方面,要求提高电子等新兴工业的比重。调整方案提出新兴工业的比重要从1980年的4.6%上升到2000年的13.3%;并要大规模地改造传统工业,使上海的传统工业逐步转移到现代化技术基础之上。(二)在全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方面,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上海不仅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而且成为全国最繁荣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和信息中心,使上海经济向多功能的方向转变。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应由目前的22%上升到2000午的35%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