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fuzzy拓扑空间中的S—连通性与极不连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引入了L—fuzzy S-通空间与L—fuzzy极不通空间的概念,讨论了它们的等价刻划及基本性质,证明了LF拓扑空间的S-通性是LF拓扑性质,LF拓扑空间的极不通性是LF拓扑性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给出L—fuzzy拓扑空间中半开集的一个性质定理 ,证明了:若(L~y,δ|Y)是(L~x,δ)的开子空间,则(L~x,δ)中半开集在Y上的限制是(L~y,δ|Y)中的半开集,反之,(L~y,δ|Y)中的半开集必可由(L~x,δ)中的半开集在Y上的限制得出。然后引进LF不定序同态、LF前半开(前半闭)序同态、LF半胚同序同态等概念,并研究了它们的特征性质,着重讨论了LF半同胚序同态的等价定理。  相似文献   

3.
在非空集合的子集族中引入导集运算和外部运算,由此出发建立了拓扑空间的概念,讨论了一个集在导集运算或外部运算下的象与其在该拓扑空间中的导集或外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归纳出孤立点集及其导集的6个性质;还通过几个实例讨论了孤立点集之导集的可数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给出了λ0∈C为σ(A)的孤立点的一个充要条件,并讨论了0为紧算子的谱的孤立点及其预解算子的极点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L-Fuzzy幂集LX上引入了一类新的L△-闭包算子,给出了相应的L△-闭包空间,并在L△-闭包空间上引入了△-闭集、△-开集和△-连续序同态等概念,进一步研究了它们的若干性质.  相似文献   

7.
在L-Fuzzy幂集LX上引入了一类新的LΔ-闭包算子,给出了相应的LΔ-闭包空间,并在LΔ-闭包空间上引入了Δ-闭集、Δ-开集和Δ-连续序同态等概念,进一步研究了它们的若干性质.  相似文献   

8.
基于(E,F)—凸函数,得到了半(E,F)—凸函数。引入次线性函数,利用半(E,F)-凸函数的定义,研究了次线性函数与半(E,F)—凸函数复合后的半(E,F)—凸性,半(E,F)—凸函数水平集的性质;研究了在半(E,F)—凸性的条件下极小值点存在的充要条件,并从变分不等式的角度对该充要条件作了全新的证明,且给出了另一个等价条件。  相似文献   

9.
利用一般的完备Brouwer格L及L上的无穷V—分配t—模定义TL—子群的正规TL—子群,讨论一些基本性质,并研究由TL—子集生成的TL—子群的正规TL—子群.  相似文献   

10.
基于rough集的偶序对(下近似,上近似)表示,通过改进基于rough集的逻辑系统L的方法引入新的rough蕴涵算子,研究了它的基本性质,并将其进一步拓广到一般正则双Stone代数中,证明了添加新蕴涵算子后的正则双Stone代数构成MV-代数。其次,以上述结果为背景,建立了一个基于rough蕴涵的逻辑形式系统RSL,其语义是扩展的rough双Stone代数;同时,引入RSL-代数的概念,并证明了逻辑系统RSL的标准完备性定理(基于由近似空间确定的标准RSL-代数)。最后,说明了逻辑系统RSL是著名模糊逻辑系统Luk(即Lukasiewicz连续值逻辑系统)的语义扩张,从而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揭示了rough集与模糊逻辑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共鸣定理是泛函分析中重要的基础定理之一,其形式也有多种变化。在[1]—[5]中讨论了一类共鸣定理,即所谓凸泛函族的共鸣定理。由于凸分析的广泛运用性,凸性的概念有必要进一步推广。本文首先给出p-凸性的概念,p-凸集和p-凸泛函具有完全类似于凸集和凸泛函的性质,然后导出了在拓扑向量空间及赋范空间中p-凸泛函族的几个共鸣定理,推广了文[1]—[5]中的相应结果。  相似文献   

12.
集对分析(SPA)是赵克勤提出的一种新的不确定性理论,并创立了同异反联系度表达式μ=a+bi+cj其中a,b,c分别表示同一度、差异度和对立度。 信息分析系统IAD是贺仲雄提出的,它对于一个信息I和需求(任务)集A之间有关系式 其中可视为Fuzzy关系,是最佳对策。由上式可知,对信息的真伪识别是很重要的。历史证明,一个错误的信息将会导致全局的失败,为此若在IAD系统引入SPA方法,将有助于识别信息,大致步骤如下: 1°由专家讨论给出识别信息的指标和隶属度; 2°建立目标集合A={a_1,a_2,…,a_n}; 3°由专家评估已获取的信息集合B={b_1,b_2,…,b_n}; 4°对A、B作集对分析SPA(A,B); 5°由专家诱导对SPA(A,B)的对立度,作可拓诱导控制,必要时用物元分析中的3—4—3方法进行变换; 6°重复以上步骤,至满意为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海内外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总量是34 818项。每年的产量变动不居,时高时低,低谷时段有高峰,高峰时段有低谷。总体上看,百年间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1901—1919)是初始起步,第二阶段(1920—1953)是缓步前行,第三阶段(1954—1981)是迈步前进,第四阶段(1982—2000)是快速飙升。20世纪海内外唐五代文学研究成果量的变化有两大特点:一是成果增量呈现出时段的不平衡性,总体趋势是前低后高。前三个时段成果量虽然是逐步走高,但总量较低,到了最后一个时段的80、90年代,成果量迅速飙升。二是研究热点既有延续性、趋同性,又有差异性。从时间的角度看,自从上世纪20、30年代形成个体作家研究的热点之后,每个时段的热点都比较集中,前后相继,杜甫、李白、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王维、李贺和李商隐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从空间的角度看,中国内地和海外的研究集点,也基本上在杜甫、李白、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王维、李贺、李商隐、刘禹锡和杜牧等著名诗人身上,但其间也有差异。内地学者偏重关注诗人,而海外学者既关注诗人,也留意小说家。  相似文献   

14.
《汉语大词典》关于"叉手"一词的三个义项:1.两手在胸前相交,表示恭敬。2.抄手。两手交笼于袖内。3.佛教的一种敬礼方式。两掌对合于胸前。胡氏与汪氏以及《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是否各有得失?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讨论。《祖堂集》成书于公元952年,由五代南唐泉州招庆寺静、筠二禅师编修,其中的许多原始材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开始为中国学者所重视。《祖堂集》将"叉手"与"合掌"对举,分别代表僧俗两家礼仪。从对"叉手"一词使用情况的调查,我们发现"叉手"一词至迟在唐末五代就用来表示我国很早就有的拱手礼,其基本手势是两手相握,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用于见面、作别或者答话、问话之前所行之手势。在西晋,与"叉十指"一起被汉译佛经借去对译印度的"金刚合掌",从而在佛教典籍中使"叉手"一词具有"两掌对合于胸前,微微交叉手指"的佛家义。而"叉手"一词在世俗生活使用中具有了"才思神速"的典故义,并衍生出两手意相交以表达轻松自在情趣的意味。同时"叉手"还是建筑上的支承构件,即民间俗呼之斗拱。《汉语大词典》第三个义项说的就是佛家的"叉手"义,然尚可添加"微微交叉手指,即印度佛教之'金刚合掌"之语。而其第一个义项"两手在胸前相交,表示恭敬",所言即为"拱手"礼,惜乎其说之不详,应当补充"左手在上,右手在下,亦即民间之拱手"。同时从《祖堂集》中僧人所行的"叉手"礼实为"拱手"礼,表明至迟在唐末五代时期,"叉手"的方式已经与拱揖相似。  相似文献   

15.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第一个沉思中做出了著名的普遍怀疑,它为第二个沉思中我思的发现及确立提供了前提。理解笛卡尔第一哲学的建构及其困难,必须以理解这一怀疑活动为基础。围绕其中上帝与数学的关系,恶魔假设的性质、功能以及范围产生了诸多不同意见。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认为,对感官性东西的怀疑通过恶魔假设之前的怀疑活动就已经完成,而恶魔假设只是加强了这一怀疑,并没有怀疑数学和上帝。在恶魔假设出现之前笛卡尔对于上帝与数学的讨论,才是第一个沉思最为困难的部分,在其中,数学和上帝虽然没有遭到怀疑,但却并不具有确定性。这一看似矛盾的两难关系突出反映了建立我思的前提与困难。同时,笛卡尔对上帝、数学与恶魔的复杂处理也构成了他对早期思想的自我批判,因而具有枢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球气候变暖,各地气候都出现了许多异常现象,这引起了全球的关注。人们质疑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何在?!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和行动? 一、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 荷兰气象机构报告说,2007年很多欧洲国家都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温暖的1月。2007年1月份是1706年荷兰首次开始气象观测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年,平均温度达到7.1℃,比正常高出2.8℃,荷兰的水仙花提前开花了。莫斯科比以往冬季气温高10℃。俄罗斯气象专家称, 莫斯科2006年冬天气温反常,不仅仅创下历史新高,而且高温天气持续时间长,在莫斯科有气温记录以来的120年中还是第一次。2007年3月22日莫斯科气温达12℃,打破了1902年以来的历史同期最高记录。圣彼得堡2006年12月出现了107℃的高温,也创下了该市12月的最高温度。美国纽约入冬温度为10℃,2007年1月6日达20℃以上,是百年以来第一次。美国新泽西州是11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在街上几乎看不到穿厚冬衣的人们。 意大利刚刚度过了200年来最温暖的一个冬季,平均气温比往年高4~5℃。法国气象台报导,进入2007年以来,法国平均气温比往年同期高8℃左右。瑞士气象局发布消息,该国2006—2007年冬季3个月平均气温比140多年来有正式记录的冬季月均气温高出3℃,创 下历史记录。日本气象厅观测数据显示,2006年12月至2007年2月日本平均气温比往年高152℃,与1899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记录持平。德国2006年的冬天是自19世纪中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和的一个冬天,气温比多年平均值高出大约45℃。澳大利亚则同时饱受旱涝打击,东北部多个城市陷入洪水中,南部新南威尔士却是数十年不遇的干 旱。美国和加拿大被雷雨和暴风雪所袭击,随后形成龙卷风,不少建筑被毁。2007年年初发生席卷北美洲、欧洲的强风暴,巴西、印度尼西亚等地的暴雨洪水,以及袭击美国中南部、日本的暴风雪,成为全球重大灾害事件。 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说,2007年沈阳下了50年不遇的大雪。2006年12月到2007年2月全国平均气温为零下2.4℃,为中国自 1951年以来的第2个暖冬。北京2007年2月5日气温达16℃,远远高于0℃以下的历史平均气温,因为气温如4月,玉兰花已盛开。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相隔几千公里的东部江苏和西部新疆都经历了56年来的最高温。正常年份天寒地冻的黑龙江,也经历了40年来的高温。陕西省有30万人现正饱受干旱折磨,因为2007年1月降雨量比平均水平少90%。2006年中国遭遇了数十年来最强的台风和严重干旱。我国长江流域的川东盆地出现干旱、高温,降水也少。2006年,我国年平均气温9.9℃,比常年偏高1.1℃,是50多年最暖的一年。由于全国降水量较常年偏少,多种气象灾害频发。受干旱及高温影响,全国48%的陆地生态质量不如常年水平,较2005年低31%。川渝发生严重干旱,林区火灾频发, 损失严重。草地、荒漠、城市生态质量明显低于常年水平,草地载畜量下降,沙尘天气频发,生态系统支持功能大幅下滑。中国2006年的气象灾害造成500万亩农作物受灾,影响4亿人口,造成GDP损失1%~2%。近年来各国出现的暖冬、气候变暖和异常现象,根据德国波茨坦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所的数据,在过去30年其出现频率大大超过以前, 已成为普遍现象。 二、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后果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将于2007年上半年完成并出版。参加编写这个报告的有113个国家的官员及数千名专家。他们对大量数据进行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得出了具有很高可信度的结论,即气候在人类活动影响下,总体上呈增暖趋势。 近50年来全球平均温度的升高,有90%~95%的可能性是人为温室气体的增加所造成的。他们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气温可能升高幅度(相对于工业化前)为1.9~4.5℃,有的地方可能达6℃,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59 cm,如果持续千年,会最终上升7 m。据IPCC评估报告初稿称,地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更为频繁的洪灾、热浪、两极冰盖部分融化、海平面上升;澳大利亚将出现严重干旱,全国缺水,而著名的大堡礁将在数十年内被毁;部分太平洋岛国将被上升的海水淹没;在2080年将有2亿~6亿人受到饥荒影响,11亿~32亿人受水荒影响。气候变暖是21世纪全球面临的最严重挑战,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对某些国家而言,气候变化带来的危害不是一个可怕的预言,而是迫在眼前实实在在的威胁。印尼全国1.8万个岛屿中的2 000个将因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法国巴黎气候与环境中心完成了模拟海平面升高的实验,结果显示,非洲热带地区将因干旱而受到严重打击,暴风雨将在南亚肆虐,北极的冰层将融化,亚马逊热带雨林将逐渐变成草原。英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显示,英国21世纪将经常发生大规模洪水;2003年袭击欧洲导致数千人死亡的热浪将成为常规现象。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生态学院科学家罗兰·普森纳经过研究后说:如果阿尔卑斯山冰川按目前的速度融化,大部分冰川在2037年就会消失。南北两极冰层厚度己降至100年来的最低点。两极冰层一旦融化引发洪水,对低洼地区的国家与居民来说,将是一场重大灾难。印度英迪拉·甘地发展研究所的最新报告说,全球变暖首先可能直接导致洪水频发,农作物生长季节变化,从而严重影响印度农业的发展。报告预测,如果平均气温上升2%,降水量减少7%,印度稻米产量可能减少15%~42%,小麦产量将减少34%;如果海平面上升1 m,印度将有5 764 km2土地被淹没,大约710万居民失去家园。有的科学家说,全球变暖将导致世界上1/4的物种灭绝,也就是100万个物种消失。北极冰层在过去50年中已变薄40%,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北极熊将在未来30年内灭绝。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退化及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有可能带来毁灭性的结果。日本环境研究所研究结果表示, 如果不遏制气候变暖的趋势,日本农业、渔业、环境等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受气温上升影响,日本著名的“越光”稻米50年后将减产10%,柑桔生长北移,番茄等农作物糖分下降。海水升温2℃会使日本秋刀鱼、沙丁鱼的渔场北移。海平面上升1 m,日本90%的沙滩将消失,占全国1/2的日本沿海人口都会受到影响。 中国科技部、气象局、科学院等6部门最近发表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指出,我国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气候变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近100年我国气温年平均明显增高,升幅达0.5~0.8℃,比同期全球平均值06℃略高。在未来50年到80年间,全国平均气温将升高2~3℃。未来气候变暖将给我国农牧业生产、水资源、海岸带社会经济和环境、森林和生态系统以及卫生、旅游、电力供应等其他领域带来重大影响。农业产量如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下降37%,草原承载力及载畜量都会改变。水的供需矛盾加大,蒸发量将增加15%,旱涝灾害频繁,中国西部缺水严重,缺口约在200亿m3以上。沿海受灾可能加大,风暴潮等极端事件频发,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最为脆弱。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将上升1~16 cm,风暴潮将使红树林、珊瑚礁等生态群落遭破坏,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森林和生态系统发生变化,森林组成和结构在东北地区变化较大,阔叶树将逐渐代替针叶树成为优势树种。估计2050年西部冰川面积将减少27.2%,冰川融水总量增加,年 增20%~30%。青藏高原冻土带退化,季节融化深度增加,高原湖泊依冰川融水而变化。疾病发生面积增加,电力供应遇到更大压力。气候变暖使热浪频率增加,心血管、虐疾、登革热和中暑等疾病发生强度和范围扩大。雪山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使山区、海岸、海岛风景地变迁,对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及旅游者安全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暖会加剧空调电力制冷消费增长,给电力供应带来压力。气候变暖带来的后果,有的科学家归纳为以下7点:1)水供应矛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降水变化,全球水资源供需矛盾愈加明显。2)天灾威胁加重:地球发“烧”,热带风暴和飓风(台风)次数和强度都可能增加。3)岛国命运堪忧:地球两极冰雪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众多岛屿将被淹没,一些岛国可能不会存在;沿海滩涂及城市也会受到很大影响。4)夏天热浪频仍:报告显示,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北美受热浪侵袭次数将增加3~8倍,各地热浪也会有不同程度增多。)生物链被打乱:由于气候变化,不少动物开始向南或北迁移,生物物种活动范围变化将导致迁入地或迁出地生物链出现混乱。到时植物因气候变化不适应,也会有大量物种消亡。6)传染疾病肆虐:由于全球变暖,许多通过昆虫、食物和水传播的传染病传播范围扩大。7)经济发展蒙阴影: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重大气象灾害造成年均经济损失从20世纪60年代的40亿美元,升至290亿美元。与上述看法相反,俄罗斯、巴西、中国等不少学者认为:现在气候变暖确实不假,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那么紧张,在整个地球气候变化史上,有过远比现在还温暖的气候。比如在白垩纪,温室气体高达现在的5倍,它造就的气候与生态环境并不坏,水草繁茂,巨大恐龙横行。中国科学院几位专家指出,气候变暖有坏处也存在好处,对内陆国家来说好处多于坏处,这些好处表现在3个方面:首先,气候变暖将使大气中水汽增多,给内陆带来更多雨水。非洲北部、亚洲中部,以及我国中西部将变得湿润起来。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将由暖干性变为暖湿性。非洲撒哈拉大沙漠将会缩小,中国戈壁将逐渐披上绿装,这些地方变得更适宜人居住。其次,气候变暖将使全球的植被更加繁茂。森林扩大,草原更绿,树木生长更快。中国的森林覆盖率近年来也增长很快,这里有人的因素,老天帮忙是更重要原因。第三,气候变暖使作物更加高产。随着暖冬现象持续发生,地面积温上升,越冬作物普遍北移,作物分蘖良好,产量增加。近十几年,美国、印度、中国等世界重要产粮区五谷丰登,牧草丰产,各种牲畜数量增加。 最后,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人类减少能源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暖冬使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国取暖用油用气大量减少,使国际油价下降。“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都有多样性,要全面看待气候变暖。 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认为,气候变暖已是不争事实,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这里说的人类活动主要是指人类通过工业包括各种工厂及汽车等大量煤、石油、天然气等石化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不断排放温室气体,造成温室气体在大气中聚集,温室效应增强,从而使全球气候变暖。IPCC的专家们认为气候变暖90%以上是温室效应造成的。使地球变暖的真凶是人为排放到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这就是地球气候变暖说的主要理论依据。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说简称为温室效应说,也可称为变暖说。除上述人们最常见的“温室效应说"外,对全球气候变暖还有几种说法。1)太阳辐射说。英国电视台4台在2007年3月份播出了“伟大的全球变暖丑闻”记录片,认为“人类行为造成全球变暖是一个谎言”, “再过5年,温室效应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的说法将彻底变为一句废话。”此记录片得到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丹麦国家航天中心和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9位气象学、海洋学、生物学教授的支持。他们认为全球变暖可能是太阳活动加剧造成的,从南极取得的冰核样本显示,地球变暖在CO2排放量增加前800年就开始了。世界范围的经济繁荣发生在二战后,产生了大量CO2,按照其他科学家的观点,这应该导致气温上升,但大部分全球变暖都发生在1940年以前,1940年后,全球气温不升反降了40年。俄罗斯“观点报”引用英国学术杂志文章说,新研究显示,地球变得越来越暖的原因是太阳辐射处于近1 000年来最强烈的时期,而且太阳辐射增强对臭氧层和云层影响所带来的气候变化,可能比太阳光的影响更大。 对英国电视台的观点,许多科学家认为不代表主流,他们的观点都被反驳了。我国科学家、北京大学气象学教授王绍武,也曾分析过太阳辐射对温室效应的直接影响,认为这并不构成主要的原因。大量的以科学论证为基础的论文都认为:人类行为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科学界2007年用了“非常可能”,概率增到了90%来肯定全球变暖是人类 活动的结果,应该说是更可信了。2)宇宙射线说。英国皇家学会《哲学汇刊》2007年2月的一篇文章认为“宇宙射线可能在云层形成中扮演主要角色”。人类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 能比许多科学家以前所认为的小得多。3)动物废气说。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发表的报告说,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废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牛的屁等排泄物会产生100多种污染气体,其中氨的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3,氨正是导致酸雨的原因。牛屁中有大量甲烷,其暖化地球的速度比CO2快20倍。4)冰河期说,也称变冷说。以日本科学家为代表,预言21世纪“第4小冰期”将于未来20~30年后到来,地球气温将降低到18世纪80年代的水平。5)冷暖交替说。世界气候变化尽管有冷有热、有湿有干,但基本上都遵循一定时空规律,并以冷暖交替出现为重要特征。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冰期情况看,从震旦纪到侏罗纪这段6亿多年的时期内,发生过3次大的冰期,第1次距今约6亿~7亿年,第2次距今约2亿~3亿年,第3次距今约200万年前。3次大冰期时间间隔大体上都是3亿年。 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气候也有过多次冷暖变迁,冰期寒冷,间冰期温暖。我国2 000多年气候变迁过程正是一个例子。冷暖交替说认为:全球现在变暖是因为正处于间冰期,并未超出历史上的变动尺度和界限。在突变中切勿惊慌失措,也不能根据偶然变异,判断今后气候更将“恶化”。 尽管“冷暖交替说”有一定历史根据,但完完全全一样冷暖的冰期和间冰期重复交替出现是不存在的。气候是螺旋式循环交替变化的,不可能从原点又回到原点。科学家们用90%的概率肯定全球变暖是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效应增强而形成的,但仍还有10%是其他原因使地球变暖。因为气候变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除受人类活动影响外,自然界还有诸多因素,如火山爆发、太阳活动、地磁场变化、地球自转与公转速度、宇宙的变化及海洋变化的影响等。这些因素中,有的因素可能引起气候变暖,有的因素则会有相反的作用,所以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仍然有一些不确定性,不能简单认为温室气体增多是地球气候变暖的唯一原因。所以IPCC用90%的概率表达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原因,是比较科学的。 四、行动起来,给地球降温 由于气候变暖主要是人为活动引起的,因而气候变暖只有靠我们自己行动来阻止和控制。全球各国政府和人民应行动起来,积极做好温室气体的减排,直至零排放。在各行各业的生产和工作中,要坚持走绿色道路,做到经济增长和环境改善双赢双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在西欧推行的生态现代化,现已在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更加广泛的推行。发展生态现代化,建立起既有利于环境发展,又使经济持续增长的模式,能够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排出,做到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减排或零排放温室气体的基础上,同时开展植树造林,发展绿色工程如绿色工业化、绿色城市化、绿色家园工程、绿色服务工程、绿色消费工程等,做到高效低耗、高标低排、无毒无害、清洁健康、提高碳汇量,加快吸收大气中温室气体,使地球“退烧”。 在这方面我国已经和正在采取措施,开展工作。我国从1980年到2005年,通过造林植树种草活动累计净得的碳吸收大约为30.6亿t CO2。从1991年至2005年,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达8亿t标准煤,相当于减少CO2排放185亿t。中国正在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如加强了水能、风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煤成气或油的开发利用等。发展清洁能源,控制和减少CO2排放对改善中国及全球气候、遏制气候变暖意义重大。 总之,走生态现代化之路,全球都来减排或治排,用绿色发展碳汇,双管齐下,地球是会慢慢“退烧”的,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贺庆棠.气候变化与中国荒漠化防治[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5):62. [2]秦大河.气候变暖90%以上是人为温室气体导致[N].光明日报,2007-02-07. [3]中国科学院、中央气象局等六部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N].新华社,2007-01 -17. [4]张聪聪.地球变暖谁是真凶[N].环球时报,2007-03-08. [5]王绍武.全球气候变暖的检测及成因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993(2):227-233. [6]现代化研究所.要现代化也要生态现代化[N].光明日报,2007-02-26. (责任编辑 何晓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