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会话中有意沉默的语用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会话交流中,交际者会出于个人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有意选择沉默,有意沉默的意义及其理解具有模糊和多元性的特点。从会话结构的角度来看,有意沉默标记着不合意应答;从面子论来看,有意沉默可以维护交际双方的正反面子;以关联理论为依据进行分析,有意沉默能够传递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提供语境信息,帮助获得语境效果。总之,对有意沉默的有效解读需要语用学相关理论的互补性合作。  相似文献   

2.
沉默行为广泛地存在于跨文化交际之中,在不同的文化中具有不同的内涵,不同文化群体的人并不总是能很好地理解对方的沉默所蕴涵的意义,要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必须研究沉默行为的文化属性,理解其确切含义。笔者结合生活中的“沉默”实例,阐述了沉默的语用功能和其文化内涵旨在帮助交际者更好地理解会话中的言外之意及未言之意,从而使交际更加顺畅有效地进行。  相似文献   

3.
从“沉默的螺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假设出发,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通过对“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传播中的运用进行详细分析,得出“沉默的螺旋”在网络时代不会沉没。  相似文献   

4.
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的沉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在英语口语课堂中的沉默是一个较普遍的现象。这一现象虽然引起英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注意,却很少有策略性研究。笔者分析了引起学生沉默的各种原因,提出打破口语课堂沉默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分别用礼貌原理、权势关系和博弈论解读了《红楼梦》中的策略性沉默语言现象,并指出了策略性沉默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在语言交际中适当地运用沉默可以起到令人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从而增强人际交往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网络传播中的“反沉默螺旋”现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网络时代,“沉默螺旋”理论明显地表现出局限性,网络传播出现一种新的态势,即“反沉默螺旋”现象。通过观察“反沉默螺旋”现象在现实中的诸多案例,得出了其出现一种模式和两种路径:即理性和非理性途径,这主要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网络的交互性、中坚分子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沉默的螺旋理论作为传播强效果理论的代表,在传播学界关于舆论学的研究中享有极高的声誉。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受到了一些质疑,特别是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传统上关于媒介和舆论的学说都面临着挑战。实验表明,在网络中,沉默的螺旋不再一统天下,取而代之的将是反沉默螺旋现象。  相似文献   

8.
人来人往 小默是一个沉默的女孩。 小默在沉默中忍着伤害,像一只受伤的幼兽,而那含泪的双眸中却透着哀怨。  相似文献   

9.
从小,就知道你不多言语,不善言辞。于是,你憨憨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停留,伴我成长。每一天,每一秒,你的沉默始终没能打动我的心,于是,除了沉默,我们之间就只剩下对峙……  相似文献   

10.
“沉默”本身无语义概念或表征,但“沉默”作为-明示-推理行为,可以通过说话人的处理努力传递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产生语境效果。听话人必须通过关联原则进行推理、判断,从而推断出说话人的暗含意图。  相似文献   

11.
辞赋的本质特征(神趣)是"设辞虚构"。萧统"沈思"说实谓此也。理由是:古人重辞赋;《文选》要预立既硬又科学的标准,最好的选择就是以辞赋为范文,从中抽绎出标准;古人视赋为诗,很多文体有辞赋化倾向,衡鉴辞赋的标准遂被普适、跃升为衡鉴所有"文"的标准;符合萧统尚新变的文艺思想;受王充"超奇"论启发;可验以《文选》诸篇。"设辞虚构"不仅与"沈思"说一致,与翰藻说、个人性、单篇性、文本性、审美性等也无?格。  相似文献   

12.
按照杜威"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的理论,针对当前高中作文教学领域日益明显的技术主义浮躁风气,提出作文教学应与生活教育相结合的实践策略,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抒写真情实感,使写作呈现本色状态,并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  相似文献   

13.
宋代诗论中有两种“换骨”说,即黄庭坚提出的“夺胎换骨”法和陈师道提出的“学诗如学仙。时至骨自换”的诗论主张。前者源于佛禅话语,是以禅喻诗的著名诗论;后者出白道教内丹学说,是以仙道论诗的典型诗论。陈师道“换骨”说与黄庭坚“夺胎换骨”法截然不同,而与黄庭坚“学诗如学道”有联系,是指学诗的艺术修养过程,通过勤奋、艰苦的研习,最终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陈师道“换骨”说与内丹炼养有共通性,突出表现在勤奋苦修和养气静心两方面。“学诗如学仙”与“学诗如参禅”相辅相成,是宋代文学诗论中不可偏废的两翼。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为政》篇中“君子不器”的意思是,理想的人不应该只是一种可供使用的器具。因此,大学育人的价值取向也不应该仅定位于只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受到社会“器重”的工具型人才,而应致力于培养他们善于融汇贯通的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以道驭学之大道,培育他们的精神家园,从而使他们成为不仅才艺出众,而且兼具仁爱之心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5.
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趣味化传记叙事”,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叙事的共同特征及审美趋向。我们甚至可以说,被丁玲反感、否定的沈从文式的“趣味化传记叙事”,正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现代性”属性中最为明显的特色之一。因为“趣味化传记叙事”的平视角叙事方法,既不把传主当作神(仰视)也不把自己视为帝王(俯视),这样就解决了传记作家与传主之间存在的叙事矛盾,更有利于展示传主那有血有肉的复杂人生。传记诗学理应在理论上为沈从文式的“趣味化传记叙事”正名,以促进当代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繁荣与理论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6.
崇高信仰与现实利益之间的脱节和正确信念与不良"潜规则"之间的冲突,是制约我们理想信念教育的两个"瓶颈",要破解这两个"瓶颈"必须基于价值多元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多元化价值需求这个现实前提。崇高的信仰,是个人选择的,同时也是众人追求的美好向往。但对于个人而言,这是一个长期的理性化的学习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者要注意识别潜规则的实质,并辨别其与正式制度的区别,避免制度设计的误区。应以"优良"潜规则替换"不良"潜规则,为构建优良从众氛围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朱广贤先生提出的“两门——八类——多体”的文章三级次分类新体系,是比较科学的文体分类法,理当引起学界的重视。这一分类法弘扬了中国古代文体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现当代文体研究的偏蔽无疑是个有力的冲击,亦可纠正我国现当代语文教育中文体分类的混乱状况,有利于现代写作学科的理论建设。朱广贤先生有关“文学作品门”和“实用文章门”本质、特征的论断,别开生面,但有语焉不详之憾,有些论断也未必尽然,因此彰显其说之真、弥补其说之不足,使之臻于完善,实属必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20年代乡村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大财富.古楳作为乡村教育的代表,他提出了“教育不是民众的”“教育要考虑国民性”“教育要考虑我国的经济状况”“教育不可功利化与商品化”等观点.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与今天的农村教育在经济社会背景、国民性、教育资源的分配上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分析研究古楳的乡村教育思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朱熹“义”、“利”思想的现代意义,运用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朱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朱熹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义”和“利”进行了阐释,指出“义”是“天理之所宜”,是“心之制”,“利者,人情之所欲”;朱熹不仅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而且进一步把“重义轻利”思想与“理”联系起来,对其作了本体论的论证;其意义就在于告诫人们在现代社会既要重视“利”,也要重视“义”,当“利”和“义”冲突时首先要取“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方面,"大语文教育观"的渗透增加了技能训练的容量,致使学法的指导与应用成了课堂教学的有机部分;另一方面,教法落后,走不出"满堂灌"的窘境。大学语文教师应妥善解决好课堂上"多"与"少"的关系,提倡教学民主化、追求教学个性化、实现教学时间简短化和贯彻精讲多练的教学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