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土美学在复杂的文化情境下,在与各种强权力量的对抗中,针对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大众传媒、消费主义的扩张现状,分别从怀旧、人本、神性这三个维度,突显出本身的审美特征,完成了自我的审美超越。在此意义上,无论是作为学科体系还是审美维度之现代乡土美学的建构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诗歌理论界不少同志辛勤地从事着理论探索和诗歌美学建设,在建立完整的、系统的诗论方面,作出了认真的探索,在诗歌创作方面,也涌现了一些好诗。但是,近几年来,诗坛上出现了种种令人忧虑的现象。有的论者主张“不屑于作时代精  相似文献   

3.
宜兴乡土菜     
江苏宜兴菜属于苏菜中的苏锡菜,以烧、炖、蒸等技法见长。宜兴乡土菜特点明显,红则色泽红润,酱香浓郁;白则色泽纯净,鲜香清爽。下面介绍三例典型的宜兴乡土菜。 茄子焖鳝筒 此菜为苏南传统的红烧菜,其特点是重蒜味、重酱油、味甜、不放盐,菜肴的咸昧一般用酱油来调。 原料:鳝筒500克,猪五花肉75克,茄子150克,大蒜米100克,姜末10克,葱节30克,胡椒粉、绍酒、酱油、白糖、味精、高汤、糖炼油各适量。  相似文献   

4.
乡土中国的转型与后乡土性特征的形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土中国在经历土地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等一系列重大制度变迁之后,乡土性特征已经发生变化,然而乡村社会的实体结构及部分乡土文化依然存续,由此构成了中国基层社会的后乡土性特征.后乡土性特征突出表现在当前农村的双二元格局及秩序基础的行政化和制度化,城乡二元及体制内与体制外二元已成为农村发展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已将乡村治理纳入国家公共管理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5.
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本地新农村建设实际,探索出了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的有益做法,通过对乡土人才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新农村建设工作,对如何更好地培养乡土人才,把乡土人才培养成为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实用技术人才,使乡土人才资源转化为优势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彭家煌是“五四”乡土小说作家群中的优秀一员,他以溪镇为自己着力表现的乡土 世界从社会历史、文化风俗、人性与人的价值等层面对溪镇人的生存状态作了充分展示。通过对 封建传统的批判,显示出小说内在的科学与民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8.
1985年前后发端的"寻根"话语,既是中国1980年代文化反思的深入,也孕育于以农村经济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下,寻根话语提出了以民族文化重建民族主体性的要求,并通过对乡土伦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重构表达了对现代化浪潮的审慎态度。寻根话语的主要思考对象,譬如民族国家问题、现代性问题、"走向世界"与全球化问题,正是构成我们当今社会现实思考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们观察当今现实的重要视角。本文仅从寻根话语的乡土修辞为切入点,阐述寻根话语所建构的乡土修辞美学及其话语价值。  相似文献   

9.
傅山的乡土情缘降大任一傅山(1606—1684),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志士,杰出的思想家、学者、书画家、医学家。他具有高尚的爱国思想和坚忍卓绝的情操,三百年来深受后人的敬仰。作为一位蜚声于世的的人物,傅山不慕荣利,甘于淡泊,长期活动于民间,保持着艰苦...  相似文献   

10.
从费孝通的乡土理论看《白鹿原》 的乡土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土文学是建构在乡土的特性之上,基于乡土的特性而展开的,乡土文学往往不自觉地成为了一种乡土社会学的参照和佐证.因此,以费孝通<乡土中国>作为社会学参照背景,分别从人们的恋土根性、乡村权力的行使方式以及乡土风情形成的根源和显现等多个层面对<白鹿原>中所体现出的极为典型的"乡土"特性进行综合分析,自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正> 今年,我八十岁,我的母校山东大学出版社的同志要我编一本书作为纪念。没有新的东西奉献,孩子们(苏伊、植英、乐源)替我把几十年来在山东写的和写山东的一些诗篇和文章拼凑在一起,题名《乡土情深》。这虽然是炒冷饭,却完全是家乡风味。一触及这些篇目,浩瀚的往事便涌上心头;众多人物形象活现在眼前,被时间冷灰沉埋的热情,忽地在胸中炽燃了起来。我想起了:枯寂而又饶有情味的童年乡村生活情景,想起了,随时光流逝而逝去的我心上的亲人和朋友,其中有“老哥哥”、“六机匠”和风里雨里、泥里土里追逐在一起的我的穷苦小伙伴们。我想起了:青年时代在济南第一师范读书的往事。在这里,我接触  相似文献   

13.
六十年代的台湾文坛,与现代派分庭抗礼的是乡土派文学。由尉天聪、陈映真等创办的《文学季刊》,对六十年代文学的现代主义和现实感的丧失进行了批评,并表现出描写台湾现实的志向。其理论与吴浊流、钟肇政等人的创作相呼应。到了七十年代,乡土派成为文坛主流。乡土派作品从台湾本土人民的现实生活出家,以台湾现实生活为题材,以民族主义为统帅,主张文学的民族性与社会性。主要作家还有王拓、李乔、黄天  相似文献   

14.
从基层上看去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费孝通《乡土中国》人生的苦难是永远和生命相关的 ,回想起在乡下的日子 ,日子就变得透明和快乐。真正的苦难在乡下 ,真正的快乐在苦难中。你能到乡下去吗 ?作为人 ,既要享受快乐 ,也要享受苦难。———贡平凹《我是农民》我溺爱偏爱着中国的乡村 ,爱得心痴、心痛 ,爱得要死 ,就像拜伦爱他的祖国的大地一样。我知道 ,我最合适于唱这样一支歌 ,竟或许也只能唱这样一支歌。———臧克家《泥土的歌》序文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 ,成为人类共同拥有的温馨记忆。当人们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的象征———城…  相似文献   

15.
杜甫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主要表现在对故乡丰美物产的赞叹、淳朴乡风的颂扬、战乱中失散弟妹的怀念,以及漂泊岁月里的归乡之思.其乡土情结的成因,一是农耕文化的影响,农耕文化强调“务本致用”.这个“本”的含义,一指土地、谷物,一指土地的所在之地乡土.杜甫出生在农耕文化发祥地的中原地区,从小蒙受了农耕文化的熏陶,其乡土情结的生成有着地缘因素;二是先秦儒学的训诫,杜甫超越汉代儒学的羁绊,其思想上承先秦儒学,先秦儒学的“五伦十义”成为杜甫行为的准则.  相似文献   

16.
乡土小说,是作家怀着恋念故乡的赤子之心,抒写故乡的自然风光,描绘村镇的风土人情,讴歌父老乡亲的美德,表达作家对于故乡或久住地方那种独特的感受和情思.这种情怀之作,以其"浸透了乡土抒情诗气氛"而区别于其它农村题材的作品,显示着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魅力.在新时期,伴随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复苏繁荣,乡土小说在沉默了近二十年之后,不仅重新焕发出它的艺术光彩,而且有着它这一时期的美学特征.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新时期乡土小说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现代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传统,借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和风俗民情图画,反映着乡村的现实生活,折射出我们时代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7.
杨彬 《江汉论坛》2012,(5):111-115
新时期浪漫主义乡土小说突破与超越了现实主义一元独尊的桎梏。新时期浪漫主义乡土小说是在新时期社会开放的形势下,现代意识充溢于作家头脑中,主体具有与历史和现实抗衡的个体精神时出现的产物,也是文学多元化状态下的产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浪漫主义小说唤回存活在记忆中的过去,使之成为一种精神力量来抵御现代化进程中对传统中的美与善的亵渎、毁弃,从而反抗政治对文学的过分束缚,使文学真正地回归文学本身。  相似文献   

18.
萧红乡土情结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慧芳 《阴山学刊》2008,21(4):60-64
“乡土情结”是一种长期郁结于作家内心,挥之不去而又无法释怀的对故土和家园的渴望与眷恋,它来源于感性的乡恋情感,但又熔铸着作家抽象的、形而上的理性思考。萧红的乡土情结源于她童年时代对乡土的爱恨交织的记忆,也是时代思潮影响、自身窘境挤压以及传统文化积淀熏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当代乡土小说中研究乡土政治、暴露乡土政治痼疾的作品值得研究。其中,对于"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扭曲人性的阴暗图景的描绘,对于乡村能人权术心态的刻画,对于当代民变危机的关注,已经成为当代乡村政治小说的突出新质。它们显示了当代作家关怀底层、针砭时弊的批判意识,并为我们从文学出发研究民族性提供了生动、深刻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乡土社会存在多元的社会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较,道德规范具有更高的权威。基于对伦理道德的推崇,司去裁判过程中法官也更为注重“斟情酌理”,实现衡平司法。与此相对应,具体的司法技术则呈现出了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注重道德教化和讲求实用这对看似矛盾的观念同时存在于中国基层的司法审判之中,帮助法官实现息讼的裁判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