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艺术意境理论的发展,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到晚清时期理论体系的初步建立,其漫长的衍变过程映射着中国艺术独有的气息与韵味。意境理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艺术家的情感、感悟变化与外界文化环境影响以及每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艺术创作实践等诸多因素的融合交错中产生的。艺术意境理论浓缩融会了千百年来中国艺术家基于人生的、宇宙的哲学思考,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传统积淀和浓厚的中国本土特色,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的诗学理论与中国诗学的现代转型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其早期诗学理论主要围绕诗歌创作如何创新,从意境、语句、风格三个方面阐述,在导引新风的同时蕴含着理论危机;其后期诗学理论中对审美主体的关注、对情感表现的倡导、对文言白话的比较和对新诗艺术的阐释等方面,均凸显出他对中国新诗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对中国诗学理论的现代转型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元素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财富,现代纤维艺术应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吸取营养,将其精髓融入到现代纤维艺术创作中。本文通过对现代纤维艺术作品中体现的传统元素部分的分析,讨论如何在中国传统元素中吸取营养以及其在现代纤维艺术中运用,阐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纤维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是中国面临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古今中西多种艺术美学话语轮番激荡,而伍蠡甫是这一时期罕见的兼采中西理论又擅长艺术创作的美学家。伍蠡甫的艺术美学思想立足于其自身的艺术创作实践,在接受中国画论传统的基础上博采西方美学理论之长。与此同时,伍蠡甫对西方美学话语并不是一味盲从,而是秉持独立思考与审慎批判的态度,以“本位立场”积极参与中国艺术的对外传播。探讨伍蠡甫艺术美学思想的内在理路,特别是厘清伍蠡甫艺术美学中关于理论与实践、中与西、古与今等命题的思路,将为我们思考中国现代美学建构的路径问题提供一种视角。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近现代美学史中,近代意境理论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归纳与总结,亦是现代美学体系的开端。一方面,近代意境理论在建构过程中明显受到西方认识论美学的影响;另一方面,它的逻辑起点仍然基于传统美学中“意与境浑”的抒情性表达。“意与境浑”的审美经验是近代意境理论的主体思想,与西方认识论美学构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同时,西方认识论美学的介入亦促成了对传统美学的反思,是意境说从传统思想向近代理论体系转变的前提条件。相较传统的意境说,近代意境理论更具清晰、严谨和逻辑的体系性优势,这一体系的形成是中西文化对话和比较研究的基础,也为意境论在当代美学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发展方向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的基本特征,无论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形神融汇与写意追求,还是中国传统音乐的虚实相生,深静幽远,追求的都是"意境"的审美特质。"意境"审美理论是中华民族审美文化的重要特质,也是今天重构中国艺术话语体系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7.
王弼是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的主要代表,他提出的"以无为本""崇本举末""得意忘象"等思想对中国艺术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艺术意境理论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哲学依据。中国艺术意境理论是整个中国艺术理论体系的根基和思想基础,通过种种展示艺术"意象"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深层次的艺术意境与蕴含,是中国历代文人在艺术创作中融会人生理想和表达个人价值追求的形象体现。本文探讨王弼的哲学思想对中国艺术意境理论构建的影响及价值。  相似文献   

8.
蒋孔阳的美学思想属于中国现代美学的认知再现论体系。对于有着抒情写意传统的中国美学来说,这个体系是它所陌生的,但是对于现代美学来说,这一体系的出现又是不可避免的。在古代美学传统与现代审美需求的矛盾交错中,中国现代美学认知再现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至今仍处在初始的阶段。蒋孔阳的美学思想是这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为中国美学在现代条件下创立一个可以与意境对等的典型范畴,从而使社会生活真正进入审美的视野,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他的美学思想,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显示出中国现代美学的运行轨迹,是应当珍惜和扩展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9.
意境理论的现代化与世界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探讨了意境理论现代化的基本情形和特点,梳理了意境理论在国外的传播情况,分析比较了外国文论中的“类意境”范畴,并就意境理论的世界化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作者认为,意境理论是古代的,也是现代和未来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意境理论的现代化和世界化是21世纪中国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自先秦以来,随着道家哲学在艺术领域中的逐渐拓展和不断延伸,“意境”逐渐成为中国艺术创作中永恒的追求.同时,“意境”理论的产生正是以道家美学思想,特别是以庄子美学思想作为主要来源的,从而奠定了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上重要的理论地位.从“超以象外”入手研究“意境”的核心问题,会使人们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体会到由“意境”带来的“至乐至美”.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元素进入艺术活动,是影像艺术在数字媒介技术环境下的自主选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影像艺术的创作在多个方面表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以数字影像艺术创作观念的转变及艺术实践为切入点,从创作的主体、文本、媒介和传播4个方面对数字影像艺术创作的多元化现象进行深入探讨,对深入了解数字影像艺术创作和传播的规律、更好地进行艺术创作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身体-肤觉的视觉空间扩展是人的本性之一.身体-肤觉空间扩展向个别事物的情感投射形成"情景交融",这一空间的情感充盈形成寥廓空间快感,两者的结合是艺术意境形成的根据之一.这样就将现代实验心理学与艺术意境联系起来,从而为中国传统的意境理论找到了现代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鸳鸯蝴蝶派是近现代著名的文学流派,以创作言情小说为主。言情小说在继承传统因素的同时,在艺术审美、艺术创作等许多方面呈现出新的追求,体现了嬗变与发展的特质,突破了传统美学的既定规范。鸳蝴派作家以其创作实践推动了小说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4.
中国艺术家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的和谐为宗旨的中国哲学,渗透到艺术创作的精神领域。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书法和诗歌,体现出传统哲学生命理念中强调个体生命和精神自由的精髓,两者在含蓄蕴藉的审美旨趣上相互融通,书法作品给诗歌意境的阐发和拓展开辟了无尽空间,诗歌意境对于书法创作进行了诠释和解读;同时,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又大有异趣。研究二者的关系,对于书法和诗歌创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山水文化,对中国美学传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的许多重要范畴、概念,如崇尚自然、意境、气韵生动、诗画一律、形似与神似等,在其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是与山水精神的启示及其以山水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创作经验分不开的。本文力图站在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的交接点上,探讨山水自然世界对中国美学观念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化契机和诱因  相似文献   

16.
罗钢 《文史哲》2012,(1):5-21
长期以来,"意境"被认为是中国美学和诗学的中心范畴,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更出现了多种版本的"中国古代意境范畴史"。实际上,这些"意境史"都是现代学者依据王国维等提供的理论范式,利用中国古代诗学的思想素材所进行的一种人为的话语建构。这种建构过程同时就是对中国古代诗学歪曲和遮蔽的过程。在中国古代诗学传统中,"境"、"境界"、"意境"都是一些高度语境化的术语,只有深入研究这些术语所从出的语境,才能对它获得一种历史性的理解。尽管在中国古代诗学史上出现过各种以"境"论诗之说,却不存在一种今人所谓的"中国古代意境说"。这种"意境说"乃是一种"学说的神话"。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基础上,邓以蛰汲取西方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以审美自主主义为出发点,建构了极具特色的书画美学体系,并对中国的戏剧理论作出了新的阐释,从而为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现代转换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意境理论诞生的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艺术意境是“无”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我们的理性所无法把握的,只能靠体悟。它的独特的魅力是西方艺术所不及的,而形成这种徇特的艺术意境的根基则是儒、道、释合一的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有着浓厚老庄情结的宗白华,通过对魏晋六朝的审美人格、山水诗画之艺术意境的精微阐发间接地彰显了老庄艺术精神。这种以文化溯源的方式对老庄艺术精神的创造性阐释,体现了宗白华对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现代重建的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意境新义的理论来源一直是困扰学界的重要问题。以往的研究由于无法明晰作为中国传统固有诗学名词的意境如何与西学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因而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通过对晚清文献使用意境一词的考察,可见出意境在晚清还存在另外一种使用形态——对西学的格义。这种格义使意境与西学发生了意义上的互渗,从而成为意境意义古今转换的原动力。王国维创造性地将这种经过意义转换后的意境运用到中国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去,使意境的新义得以确立。王国维这一批评实践虽然使意境重生于现代文论话语之中,但也因此给后人造成了理解上的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