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礼仪习俗是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与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国的婚姻礼俗源远流长,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它早期的状况如何,我们可以循着语言中留下的痕迹,擦去历史的尘灰,考察有关婚姻礼俗方面的词语,窥视夫从妻居向妻从夫居的转型,早期“妾”、“媵”等一夫多妻制,“蒸”、“报”、“嫁殇”等特殊婚姻礼制及其夫妻地位的不平等。通过以上分析较深入地从语言这个角度窥探到中国古代的婚姻概貌,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2.
《诗经》有赘婚和弃夫现象的描写和反映:赘婚是一种男“嫁”女的婚姻形态,是远古母权制时代的野蛮婚俗———对偶婚的遗迹;在赘婚家庭中,女子居于支配地位,“弃夫”现象几乎成为当时一种常见的婚姻现象而不足为怪。  相似文献   

3.
昨天,才女佳丽嫁大款,这种得宠的婚姻曾经风行一时。然而,今天,却出现了“款夫”被休的现象。对此,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人们不禁要问—— 目前大款家庭离婚率增高,而离婚的原告大多是大款的妻子。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哭嫁是彝族婚俗中一道绚丽的风景,是彝族一项重要的文化传统,她表达了彝家女儿对“父权制”社会下女儿无自主婚姻,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是对男权社会的鞭笞和控诉.宣威彝族自改土归流汉多彝少的状况下开始漫长的彝儒对话,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保持着自己的哭嫁传统,随着儒学观念的深入,宣威彝族的哭嫁在内容和功能上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变迁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转型期 ,引起社会文化心态变迁机制是多重因素的复合体。其中 ,经济关系的矛盾运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社会利益关系的一系列变化 ,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直接动因 ;社会文化环境由传统向现代的“位移” ,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深层文化机制 ;当代信息传播系统化、全球化、信息传播手段多样化、传播速率快捷化等信息传播氛围的急速变革是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加速机制。正是由三大机制因素的“合力”推动 ,使得当今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文化心态意识在真实意义上由传统向现代演变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的世居回族民众的婚姻心态变迁做了尝试性研究,从中发现,管城回族区的世居回族民众的婚姻心态逐渐融于多元化的社会变革中,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互动、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陶慧 《中州学刊》2003,(3):94-96
王安忆近期短篇小说《小新娘》中的“小新娘”是个从小就盼着披婚纱、当“新娘”、来不及地要长大的小女孩儿。影楼橱窗里那一张张花团锦簇、美丽漂亮的婚纱照片使她想入非非 ,小小年纪就迫不及待地走进了“婚姻”。本文就此现象进行分析 ,认为这种看似“正常”实则“畸形”的心态是家庭、学校、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建构”的结果。小说对这一现象和心态的描绘与剖析 ,反映了作者独到的见解与睿智。  相似文献   

8.
北朝时期,以荥阳郑氏为代表的汉族士族与宗室统治集团结成了巩固的婚姻联盟。郑氏的宗室婚姻主要发生在孝文帝定姓族之后,且不同房支在宗室婚姻中的地位亦不同,另外还有嫁多娶少、不计行辈等特征。郑氏的宗室婚姻对该家族的政治成败、礼法门风皆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北朝时期荥阳郑氏宗室婚姻的研究,是深入了解士族社会面貌的一个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9.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步履维艰,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不高等客观原因外,主要还有以下一些因素。 1.旧的婚姻习俗、生育观念的影响和老年赡养制度的非社会化问题。我国旧的婚姻习俗男娶女嫁,只生女孩子的农民家庭,一旦女孩子出嫁,就认为“断了香火”。受这种旧的婚姻习俗影响的人的生育动机,或曰:“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或曰:“积谷防饥,养子防老”。或曰:“人丁兴旺,招财进宝”。这种生育动机,成为当前推行计划生育的心理障碍,另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许多原来的公益事业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6,(4):124-131
唐代晚婚是一种社会意识,通过分析社会实际及墓志中女性的婚姻实态,可将当时女性晚婚年龄定为24岁及以上。墓志中的这些晚婚女大多出身良好、家境优越、知书达理、身体无恙,所嫁理想。皇室女晚嫁主要因宫廷政治斗争以及战乱的波及。其他晚婚女则多因自身择偶时间过长,高门和良士是其选择的标准,她们自身的优越条件以及当时宽松的社会环境是其晚嫁的基础和条件,同时男性对仕途的渴求以及蓄养姬妾的风气又促使他们愿意接纳晚婚女。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与招赘婚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招赘婚姻是古老婚俗,也是非正统的婚姻模式,具有女娶男嫁、夫从妇居的特点。中国古代招赘婚姻的存在,其本质原因是宗法制度的要求和传宗接代的考量,社会性别视角是男尊女卑、男权至上。中国当代招赘婚姻的产生,其原因是多侧面的,既有经济、法律因素,又有婚姻观念和婚姻价值因素,是政治、经济、法律、文化、习俗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如今,招赘婚姻已显示出性别平等、民主协商、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特质,是性别平等的生育观和养老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奥斯丁的婚姻观与她所生活的社会不尽相同。她并不绝对地分离爱情和金钱,并且表明后者经常能决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她笔下的女主人公都是非爱不嫁。她摒弃仅仅建立于感官或实际需求之上的婚姻,但她相信,理想的婚姻应该包容这些需求,并在合理的范围内努力使它们得到满足。她认为不能把深思熟虑的婚姻同唯利是图混为一谈,正如不能把建立在理性爱情上的婚姻同一时冲动混为一谈一样。  相似文献   

13.
汉末至魏晋文人的心态转变与人生择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时代的知识分子都有大体相同的心态。这种心态是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多角度的交织及其影响所造成的,是那个时代社会多棱镜在知识分子思想感情上的折射。从某种含义说,它是马克思主义“存在决定意识”的一种诠释。当然,心态不是意识,意识却能反映心态。心态往往左右知识分子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择向,从而影响他们在思想、感情和人格等方面深层次的内涵。这在历史大转折时代表现尤为明显。本文拟从中国封建社会转折的重要历史阶段——汉末至魏晋——的社会背景中,解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转变和人生择向的种种现象及其内在规律,并通过群体和个体的透视,提出一些可能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在大时代浪潮中思考和实践的当代理论工作者。  相似文献   

14.
<正> 儒家的伦理道德,渗透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势必影响到家庭和婚姻等,研究一下《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有关女子和婚姻的论述,有助于我们对儒家伦理道德观的深入理解。本文试图对《谷梁传》有关婚俗及女子的描述作一全面的透视,了解一下《谷梁传》中女子的地位,她们的行为规范、以及婚姻媒使、婚礼的仪式和夫妇间的关系。婚姻的观念和理论,是婚姻形态的核心。尽管《谷梁传》中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不足以构成一个系统的理论,但对其中的妇道与婚姻进行深入研究,仍然是很有价值的。《谷梁传》中女子的地位低于男子,无论婚前婚后,都要求她们从属于男子。《谷梁传》认为:女子“从人者也。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隐公二年)。  相似文献   

15.
宋代士人之家的婚姻通常源自两个异姓家族,甚至姊妹嫁与兄弟,亦即姊妹变妯娌兄弟变连襟的现象在宋代社会比较普遍,从而形成为数众多的相对封闭的联姻圈子,墓志资料中有大量的相关记载。通过探析这一景观的表征,可以窥见它对宋代婚姻领域及社会结构等层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它加剧了突破等级婚瓶颈的难度,也使得社会板结局势更加牢不可破,这些都将给社会的进步、更替带来负面、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瓶梅》将“财货”对世道人情的各种影响刻画得细致精微。宋明时代的婚姻伦理,因财货因素的渗入侵染而被扭曲得破败不堪。这种“破家”现象有三方面的表现:一则夫妻间的交欢因“财货”之需而恍若交易;其次,经济地位的悬殊导致了家庭成员的心态失衡;其三,贫苦家庭中,只有柴米没有恩爱,甚至有丈夫坐视妻子“售色”者。凡此等等,“财货”因素都使得夫妻之间离心离德。故此,“财货”在《金瓶梅》中是以夫妻伦理的破坏者面目兀立其中。如果今天的婚姻伦理能够保持适度弹性,正视“财货”的适度地位,庶几可以缓解甚至改变其与婚姻的冲突与敌对。  相似文献   

17.
勤劳勇敢的赫哲族,不但是渔猎生产上的能手,也是一个热爱歌唱,具有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舞蹈的一个民族。这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赫哲族民歌“嫁今阔”是其民族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对“嫁令阔”的研究总结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18.
当代婚姻的社会动机和个体动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婚姻是两性结合的一种社会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制度。社会制定婚姻制度的动机就是婚姻的社会动机。婚姻的社会动机与个体机动是有差别的。它的出发点不是个人生活和生理,而是群体两性关系和群体生活、生育等利益。从群体性关系、群体生活和生育利益出发制定的婚姻形式具有强制性和合法性,这是婚姻的本质。制定婚姻制度所追求的社会作用,是通过婚姻的允许和禁止来实现的。也就是说社会制定婚姻制度的动机体现在允许和禁止的规定之中。从中国的婚姻发生学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有婚姻之前的人们称谓的“杂婚”“群婚”实质上是无强制规定的“杂交”  相似文献   

19.
社会心态是社会成员精神气质的“晴雨表”和价值取向的“风向标”,是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精神成长是人的“心理自我”和个性的形成过程,是对“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的思索与实践,体现为人精神生活的丰富、精神境界的提升和内心宁静感的获得.培育良好社会心态与促进社会成员精神成长在目标、内容、手段方面具有一致性.社会价值观和信仰是社会心态和个体精神成长的核心内容.社会心态是受社会价值观念影响和决定的,社会价值观念可以内化为个体价值观念,影响和制约着个体和社会成员整体的精神成长,个体的精神成长是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20.
古罗马的婚姻制度是了解其社会的独特视角,通过它可以获悉古罗马社会转型时期的订婚制度、婚烟形式、嫁资制度、离婚制度等诸多历史信息,其演变历程也体现了古罗马两性关系的变化、妇女地位的提高、婚姻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