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舞台上突然出现了一批自称具有超自然能力的神秘人物。这些现代巫觋披着宗教与科学的外衣,大肆宣扬巫术迷信,掀起一股反科学风文明的逆流,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与中国古代流行的巫术迷信现象对照分析,当代巫术迷信主要表现出以下十种特征:否定现代医学和现代医疗手段;积极兜售传统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内容;无限夸大气功的作用;无限夸大精神力量的作用;宣扬“特异功能”;宣扬“万物有灵”;宣扬“命理”观念和算命术;宣扬超经验超理性的神秘预测方法;鼓吹修成“超人”的人生目标;自我神化。了解和掌握这些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识别当代巫术迷信,从而对现代巫觋的欺骗活动自觉地予以防范和抵制。  相似文献   

2.
于洪生主编的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破译迷信———一份关于现代迷信的报告》一书 ,在以不同的学科解释迷信方面做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为本书题写书名并题词的于光远先生提出 :“现代迷信的特点就是披着科学的外衣 ,打着科学的旗号 ,一旦把这个外衣剥下来 ,戳穿他们的欺骗 ,它就不能那么容易地毒害人们的身心了。”《破译迷信———一份关于现代迷信的报告》一书 ,以较强的时代感 ,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以及法律、医学、宗教等角度 ,对迷信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既以其现实性的写法积极配合…  相似文献   

3.
杨现勇 《理论界》2003,(1):41-41
科学与迷信是两个绝然对立的概念。科学是人类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迷信是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虚无飘渺的胡说八道,起因于人们对自然压迫的无知和恐惧,二者向来如冰炭之不容。科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对付一切迷信的锐利武器,正如亚当·斯密所说:“科学是对付狂热和狂言的有效解毒剂”。故而,人们通常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迷信思想自然会逐步退却并最终消失。然而事实却不然,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歌猛进,迷信思想却有增无减。不仅传统迷信沉渣泛起、花样翻新,伪科学随之猖獗起  相似文献   

4.
民俗性迷信的文化功能及其心理特征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民俗性迷信的文化功能 民俗性迷信本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为它置身在封建土地而后发生,多被国人述为封建迷信.由此而论,现代人观念中的迷信一词,既复合了官本位及历史文化内容,也反映出不少成俗的迷信因素.那么,民俗之存在,自然又无可厚非.而且,做为一种范围很大的社会文化存在面,民俗性迷信,既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从而也起到了它特有的社会文化功能.它大量地在人们却祸求福心理支配下产生.而人们的心理文化又是杀不灭的社会生存状态.如为求吉利,有不少地区性、时令性的禁忌;又如人们熟知的年节对联贴倒福及家家贴门神、供灶神和家神与祭祖等.许多俗信被记在地方志书中,如旧志中记有:“人云燃元旦用余之烛,以照庭院,可免窃盗;以照园圃,可弭耳虫,其信然耶”.(《额穆县志·礼俗志》).种种俗信充斥了人们生活众多事象之中.然而,俗信并不等于现代观念中的迷信,它们之间互为因果地相互渗透,以致使得民俗性迷信成为一处绝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期,迷信具有危害性、欺骗性和扰乱性等特点,它不是建立在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之上,其本质是非科学的。迷信有历史、社会、认识根源等,还与人的非理性因素息息相关。探析迷信是为了战胜迷信。反对当代迷信,是一项系统工程,任重道远。科学与文明最终战胜迷信与愚昧是一个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当前,占卜类迷信不仅在农村社区广泛存在,而且向城市社区飞速蔓延,并逐渐形成一种行业。本文以济南市为研究个案,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对该市占卜类迷信行业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发现占卜类迷信在我国城市社区兴起的主要原因是拥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有机构成部分不能完全协调发展。占卜类迷信行业的兴起对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不可低估的破坏作用,政府和社会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并想法设法将其破坏作用降低到最低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清末民初现代民族国家兴起的过程中,中国民众的信仰世界经历了急速的断裂与嬗变."反迷信"运动将改造民间信仰整体性地纳入到了创建现代国家的话语体系及其社会展开过程.然而破除迷信作为一种启蒙形态,并非现代性的独创,它也是精英主义对于民众世界论述与改造传统的绵延.在反对迷信的同一性态度底下,还有启蒙主义在不同层次、不同立场叙事场景中的复杂呈现.民众信仰空间的多重叠合功能,使其现代改造并不表现为一种"传统一现代"绝然对立的线,}生进程.在地方性状态下,正统与民间、传统与现代交互而行,信仰空间依存于民众的日常实践,在现代改造中强固地延续着.  相似文献   

8.
数字语音迷信是一种没有科学依据,依靠联想、心理暗示或附会,崇信或忌讳语音的数字及其组合的社会现象。本文对比分析了汉族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数字语音迷信及其成因的异同,概括了汉族数字语音迷信的特点,阐述了数字语音迷信的传播修辞价值,尤其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营销价值,指出中外数字语音迷信在奇偶数、具体数字及其含义、运用领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汉语数字迷信多是谐音数字组合。数字语音迷信具有重要的营销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来的十余年间,现代迷信曾经风靡全国。这场挂着共产主义招牌的迷信思潮,使革命导师及其科学的思想体系遭到肆意的践踏和蹂躏,社会主义文明以及人们一般的精神生活,也被淹没于它的浊流之中。这场浩幼,对我们党和国家是严重的灾难。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年代,在崇尚无神论的社会主义中国,现代迷信这股祸水之所以能够四处泛滥,酿成大灾,是有深刻的历史教训的。深入剖析现代迷信的特点及其渊源,认真总结这一历史事件的严重教训,使人民真正懂得并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  相似文献   

10.
在科学昌明时代,形形色色的现代迷信不时泛滥成灾,由于他们打着“科技”、“探索”、“研究”等旗号,比传统迷信具有更大的欺骗性。而科学传播的弱化与失误,导致人们在享受科学便利的同时,未能使真正的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入心入脑,致使现代迷信有了可乘之机。本文认为,应该加强对科学传播人才的培养和对科学传播的投入,培育公众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认为迷信的种类可以分为:对鬼神、佛菩萨、风水、因果报应的迷信和对个人、团体、国家、社会模式的迷信以及对不符合事实的理论、观点的迷信。他反对迷信,主张通过发动群众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通过发展科学技术和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等方式来破除迷信。毛泽东反对迷信的思想,对解放民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他对宗教和迷信之间区别的把握不精以及在反对个人迷信上的不彻底,为后来的"左"倾错误埋下了伏笔,成为影响毛泽东破除迷信的思想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往往把宗教与迷信联系在一起。其实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宗教与迷信属于社会意识的不同层次 ,宗教与迷信的组织存在方式不同 ,宗教与迷信的社会影响作用不同 ,国家对待宗教与迷信的政策态度不同。因此 ,对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小说的分析研究 ,探索了造成社会的、人生的悲剧的因素在于“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现代迷信、愚昧无知和地方保护主义、权力网等。将作家们所揭示的悲剧成因进行梳理和总结 ,有助于帮助人们提高认识 ,避免悲剧重演。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分析了宗教与迷信在概念、目的和形式、分类、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区别,对宗教与迷信的界定给出了可行的分辨标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林彪、“四人帮”这一伙野心家、阴谋家是现代个人迷信盛行的必然产物。他们所竭力推行的现代个人迷信,并不是什么出自无产阶级固有的“朴素的阶级感情”,而是发展了的地地道道的封建残余。它集唯心史观和庸俗的谄媚吹捧作风之大成,是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的。  相似文献   

16.
“迷信可存”是早期鲁迅提出的重要观点,学界在关注其思想价值时,对于“迷信”的词源演进和“迷信可存”的命题建构,研究尚显薄弱。作为早期鲁迅自觉使用并主动建构的“迷信”,不仅关涉其在现代语境中的词义汉化过程,也是鲁迅“托词言志”的重要见证。梁启超的报刊传播和章太炎的宗教观念构成了鲁迅了解并建构“迷信”词义的思想资源。鲁迅发掘出处于科学对立面的是“妄信”,实现“迷信”反科学释义的松绑。由于“农人/伪士”“迷信/科学”“鲁迅/日本”三者存在权力压制关系同构的现象,鲁迅寻觅到“迷信”的对接主体——农人,实现从“科学+小说”到“迷信+农人”的救国策略转向。“迷信可存”是在“迷信”词义赋予的过程中,融汇早期鲁迅的诸多思想观念建构而成的阶段性命题,旨在以“迷信可存”唤醒传统资源中的“古民神思”,进而取今复古,实现国族自立。  相似文献   

17.
论科学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缺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学精神包括平等意识、求是意识、怀疑精神、奉献精神和对于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等内容。中国社会确立科学精神的根本障碍就是迷信思想-迷信超自然力,迷信偶然事变,迷信权力,迷信金钱。当前科学精神的缺失反映在迷信与伪科学思想及行为的泛滥,具体表现为世俗型、学术型和行政型三种形态,造成了某种学术腐败与权力腐败。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开展科学思想的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迷信思想的存在不是象人们平常认为的那样,可简单地归于自然压迫 (对大自然的愚昧无知 )和阶级压迫,而是有着更深刻的根源;人本身的存在方式有导致迷信思想产生的倾向;不具备彻底的唯物主义思想是迷信思想产生的世界观根源;缺乏理性思维是迷信思想存在的认识论根源;对现实生活的绝望则是迷信思想存在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无神论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无神论,具有以王权抵制神权、以人道遏制神道、以力学致知破除宗教神话、以实用理性批判神学迷信等特点。这些特点,造成了中国古代无神论与社会政治思想紧密结合。为现实政治服务、讲求实际,通俗朴素等优点,但也存在“神道设教”的不彻底性以及思辨色彩不浓等缺陷。探析中国古代无神论的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批判现代迷信,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迷信”一词的含义,依据《辞海·迷信》辞条的解释,是指相信星占、卜筮、风水、命相和鬼神等;也指盲目地信仰或崇拜。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迷信,它的确是麻醉人民的鸦片,是与科学根本对立的社会意识,如果任其泛滥,只能导致社会愚昧落后。因此,必须无情鞭挞,坚决反对。但我们在长期的反迷信宣传教育中,通常在“迷信”二字之前加上“封建”一词,不仅令人费解,也使人感到“迷信”一词的义旨非常狭窄。迷信本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精神、心理现象,从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来看,它源于原始自然观和神话自然观。之所以长期存在,代代相传,以至形成深厚积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