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晓燕 《江淮论坛》2009,(6):175-179
教育的第一要义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为个人的充分和谐发展服务。纵观世界教育发展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有“科学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和“科学人文主义教育”。这些教育思潮在特定历史阶段顺应了时代需要,但由于科学与人文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些思潮呈现出相互更替、妥协和融合的历史轨迹。基于对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审视,文章提出“科学的人文教育”这一理念,指出它既不是“‘科学的人’教育”,也不是“‘科学的并且人文的’教育”,而是“科学的‘人文教育”’,其根基是“人文性”的,其发展方向是“科学性”的,其宗旨是使人朝着符合人性的方向发展,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2.
从良好的愿望出发 ,结果走到反面的教训实在是太多太深刻了 ,在教育界尤其是这样。所以在当前“教育产业”热中 ,我们需要进行“冷”思考 ,清醒地看到“教育产业存在陷阱”。“教育产业”的陷阱是多方面的 ,下面仅举三个方面 :一、从唯物主义辩证观看来 ,“教育产业”与“教育事业”一样 ,都是“目中无人” ,都否定了教育“培养人”的本质规定性。过去我们把教育看成和当成“事业” ,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事业 ,不仅有一定时代价值 ,而且也反映了教育的某种客观存在的属性。但是这种观念泛化后 ,教育就被“阉割”成为孤零零只为政治服…  相似文献   

3.
高校“两课”教育与时俱进是指“两课”教育要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变化自身的观念、内容、载体、方法和手段等。“两课”教育与时俱进 ,首先是“两课”教师素质的与时俱进 ,其次是“两课”教学的与时俱进 ,最后是“两课”教育渠道和载体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近代以来,“启蒙”在开启了教育现代性的同时,也开启了教育从“奴化教育”、“物化教育”转向“人化教育”的人学传统,即教育应当是以人为主体并指向“人”的启蒙教化。在进步意义上,启蒙所促成的教育现代性的发展,造就了现代教育使人成之为“人”的实践使命,而教育的人性化转向,正体现了教育的“启蒙”面向与精神品性。  相似文献   

5.
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三观”的提出与“三观”教育的开展,是我国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发展变化的必然产物。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素质,保证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三观”教育是关键。高校应该成为“三观”教育的重要基地。邓小平理论教育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进行“三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双语”是许多国家都存在的一种现象。在我国“双语教育”正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双语教育”这个概念究竟怎么理解?“双语教育”是由英语专门术语“bilingualeducation”翻译而来的。至今为止,国外有关双语教育的界定不下几十种。综观林林总总的界定,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广义的双语教育和狭义的双语教育,  相似文献   

7.
张春玲 《学术论坛》2006,(2):199-202
教育目的可以分为“应然”的教育目的和“实然”的教育目的,这两种形态之间有统一又有落差;使二者统一的关键是建立从“应然”教育目的到“实然”教育目的的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教育引导是“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渠道,创新活动载体是“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注重实践养成是“中国梦”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举措。  相似文献   

9.
“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既是由加强“党的领导”教育的本质要求决定的,也是由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功能决定的。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党的领导”教育内容缺乏一体化设计,降低了“党的领导”教育融入的质量;教学方式缺少递进性与多样性,制约了学生接受“党的领导”教育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缺乏深入性和衔接性,影响了学生接受“党的领导”教育的获得感。深入推进“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应构建循序渐进的教育内容,形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构造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各学段“党的领导”教育的展开逻辑。  相似文献   

10.
如果说传统的哲学教育是一种以“发现自我”为目标、容易导致“自我中心”式的教育,自然科学教育是一种以“科学的经验”为基础、无视人的“活生生的经验”、极易走向“他者”专权的教育,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一种指向“自我”与“他者”的融合、人与世界的和洽的“对话教育”.作为“对话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成为可能,就在于其可以在政治素养方面提升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在道德素质方面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在人格品质方面塑造大学生的平等人格意识;而作为“对话教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下要求,就是在教育主体的设置上以“我你关系”取代“我它关系”、在教育方法上以“交互关系”取代“主从关系”、在教育实施过程中以“直接关系”取代“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教育的十大转变——迎接知识经济的重大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经济的竞争在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在教育的竞争。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放在超前发展的地位,才能在知识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我国实施“以教育为中心”、“以大学为中心”发展知识的战略,必须尽快实现十大转变:一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二是从知识教育向智能教育转变,三是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四是实现文理分科向文理渗透的转变,五是从“教学问”和“知识”向“教学习”和“管理”转变,六是从传授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变,七是从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八是使低层次教育向高层次教育转变,九是使教育经费从低增长向高增长转变,十是使办学模式从规模小、单一式向规模大、综合强转变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指示是可持续社会发展观的生动体现。从广东教育的角度看,这就是要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广大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深化素质教育。“致富思源”的“源”,其根本就在于邓小平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伟大的真理;“富而思进”就是要看到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锐意进取,促进现代化教育的早日实现。而推进素质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就要对现有的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并逐步完善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13.
有关“人文”的几点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有关“人文”的几个相关性概念进行了比较辨析 ,并在此过程中凸显出“人文学科”的内涵。本文认为 ,关于“人文”的辨析可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 :一是“学科”层面的“人文学科”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区分 ;二是“历史”层面的“人文学科”与“人文主义”的甄别 ;三是“教育”层面的“人文学科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教化育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教兴国 ,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本内涵便是教化育人。在当今 ,理解教育基本内涵的关键 ,在于要将“教育”范畴中的“教”理解为“教化” ,“育”明确为“育人” ,强调教育的“教而化之”的育人本质与功能。“教化”一词 ,《辞海》注释为“政教风化”、“教育感化”。理解“风化”、“感化”的要点在于“化”。“化”者 ,是一种内在的质的变化 ,是潜移默化 ,彻里彻外。教育活动中“化”的主体是人 ,化的对象也是人 ,教化直接目的就是“化人” ,最终是为了现实世界的“人化”。世界“人化”的结果形成相应的“文化” ,文化作为教化的环境和特…  相似文献   

15.
论教育德性的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德性考察教育中的德性问题 ,它具有静态的逻辑结构和动态的发展规律。在教育德性的本质内核中 ,其特殊内核表现为教育德性的逐级上升的七种境界 :教育良知、断然选择、定位教育、宁静致远、安身立命、居安思危、止于至善。教育德性境界的上升机理是德得相通。教育之“德”与教育之“得”的矛盾 ,教育之个体“德得”与教育之社会“德得”的矛盾 ,是推动教育德性境界不断上升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6.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本文通过他的“存在”、“自由”、“交往”等哲学思想介绍了他在《什么是教育》《大学的理念》中对教育本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类型、教育方法、大学等方面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教育理念的涵义,提出大学必然有着自己鲜明的教育理念.并认为好的教育理念应该是追求卓越。本文兼议“尊重的教育”“尊重的德育”的教育理念。指出在我国实施“尊重的教育”的必要性,详细阐述了“尊重的德育”的意蕴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教育研究应是有“思想”的,教育研究者应生产有“思想”的教育研究,但整个中国教育研究现实语境的一个突出特点却是思想的“式微”。从“思想”的角度反思中国的教育研究,剖析思想生产的多维因素乃当前教育研究诉诸思想的有力回应,也是教育研究回归其本来使命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政策是社会公共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形成了教育发展中的“二元”格局:城乡间、区城间、性别间和校际间的差距。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公平的实现,也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社会整体现代化的进程。所以,消除差异是中国教育政策的理念转向:教育政策要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从“城市中心”转向“均衡发展”;从“市场产业化”转向“公共利益性”。  相似文献   

20.
达成“日常的要求”的“天职”感召发现,不同语境的天职“日常”与教育的本原性之间,不同演绎的天职“日常”与教育的多样性之间,不同张力的天职“日常”与教育的复杂性之间,存在深度相似、深层相联与深透相通,并为理解教育决不仅是“教育自身”之事,提供更为本真的思考和更为还原本真的可能。教育“日常之事”,怎样集聚起社会的诸多要素与诸多关系?“日常课堂”之事,怎样见微知著并成为社会改革的一部分?教育中的“日常学生”,怎样作为社会行动者存在并互动于多重社会?关注并做好普通持常的“日常之事”,就是在作一种回归“真实”的教育日常努力;关注并做好每天要做好的“日常课堂”之事,就是在作一种回归“恒常”的教育日常努力;关注并做好始终要做的“日常学生”之事,就是在作一种回归“常人”的教育日常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