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本“和平宪法”的制定过程与明治宪法制定的过程有相同处,亦有不同之处.这其中涉及国民参与对宪法意识的影响.尽管两部宪法是不同历史背景和国民舆论下诞生的产物,但它们同样都是东西两种不同文化及不同社会利益交锋与妥协的产物,两部宪法的制定和参与过程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延续性,更体现了制度突破所带来的文化变迁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东欧国家转型中的制宪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卫明 《江汉论坛》2007,9(1):49-52
制定一部新的宪法在东欧转型国家被认为是"制度转变的基石".东欧国家在转型初期完成制宪的目标大体以三种方式实现:制定一部全新的宪法、恢复使用历史上的某部宪法或制定过渡性宪法.制宪过程中的全民公决一方面为新的政权提供了正当性之源,但是另一方面也是不同政治势力在宪法冲突和选择中不妥协的结果.因此,民主和法治观念不仅是转型的目标,也是转型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张虎 《江西社会科学》2000,(Z1):150-152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于宪法规范始终,对宪法的制定和施行起着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它体现了宪法的价值要求和基本精神,突出地反映了宪法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论毛泽东对制定“五四宪法”的主要贡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毛泽东在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五四宪法”)的过程中作出的突出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高度重视 ,全程参与 ;二是在理论上确立了立宪的基本原则 ,为宪法的制定提供了指导思想 ;三是毛泽东的宪法思想也是“五四宪法”的思想资源。可以说 ,毛泽东既是这部宪法的“总监制人” ,又是这部宪法的总设计师。  相似文献   

5.
对泰国16部宪法的研究表明:泰国之所以政变频繁发生,宪法频繁更迭,一个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多数宪法是在宪法制定权主体缺位的情况下制定出来的,缺少程序的正当性和内容的正当性,得不到人民的认同和拥护。1992年制宪权主体意识的觉醒和权利的行使则不仅从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军人再次政变的冲动,使泰国迎来了历史上最长的一段民主政治时期,而且催生了相对稳定的1997年“人民宪法”。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日本在盟军远东司令部的主导下制定了《日本国宪法》。这是一部适应时代潮流的新型宪法,其在君主制度、议会内阁制方面深受英国宪法之影响;而在民主意识与国民主权、人权保障和司法制度等诸方面则受到美国宪法的深刻影响。其制宪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对世界各国都有借鉴价值。考察日本宪法制定过程,探讨其所受英美宪法的影响及其原因,对完善我国宪政体制亦有很大裨益。  相似文献   

7.
《宪法解释程序法》的意义、思路与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宪法解释是宪法适用的主要方式,经常性的宪法解释可以为宪法实施提供必要的基础与方法.而宪法解释程序则是宪法解释运行的时间与空间规则的集合,制定<宪法解释程序法>有助于规范宪法解释行为与程序,有助于为启动宪法解释、完善我国宪法适用制度提供可能的条件.为此,有必要制定我国的<宪法解释程序法>,以此寻求宪法适用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唐杏湘 《理论界》2005,(12):167-168
把宪法解释纳入规范化的轨道,是现实的要求,同时也是法治的要求。因此,应当在相关的法律中制定出具体规范,通过具体规范的实施,来使宪法解释机关的解释工作走上正规化。由于宪法解释程序的基本原则对宪法解释程序的具体规范的设计和实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所以,在对宪法解释程序的具体规范进行研究之前,需要对宪法解释程序的基本原则进行探讨。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提出在制定宪法解释程序的具体内容时应遵循三个原则,即公正性原则、民主性原则和效率原则,并对这三个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 毛泽东的法制思想是毛泽东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毛泽东在法制问题上有过一些失误,但有不少的观点,即使在今天看来仍然闪耀着熠熠辉光,对于我们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无疑有着重要的鉴戒意义。一、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毛泽东深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性,指出必须要制定新的社会主义宪法和其他法律,搞我们自己的一套法律体系。在建国前夕,毛泽东就主持制定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体现了毛泽东对创建革命法制的重视。建国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公安、检察、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等相继建立起来。根据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这使得"五四宪法"的制定不仅成为必要,而且有了可能。"五四宪法"以人民民主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二者为纲,兼收并蓄古今中外的相关制宪经验,是一部新型的社会主义宪法。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的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宪法,"五四宪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五四宪法"不可避免地具有局限性,具体说来,这种局限性表现为立宪目标的政治意图过于明显,从而影响了宪法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宪法同前三部宪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国以后我国制定了四部宪法,即最近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颁布的新宪法和以前的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对新宪法和以前的三部宪法作一番比较研究,将有助于总结我国制宪工作的历史经验,有利于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发展的进程,有利于加深理解新宪法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法治社会,宪法是一个国家各种法律制度赖以制定和建立的基本依据。宪法能否贯彻实施以及贯彻实施的程度如何,是衡量该国民主和法治程度的标尺。为保障宪法实施,现代世界各国都建立了宪法监督制度。当今世界上三种主要宪法监督模式及其理论基础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如何取长补短,使宪法监督有坚实可信的理论支持,是进行我国宪法监督制度设计时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五四宪法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五四宪法的制定充分参考了苏联三六宪法,带有一定的苏联痕迹;同时,五四宪法也充分考虑了过渡时期的中国国情,反映了中国的革命与宪政经验,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学德 《中州学刊》2003,(2):177-180
为了完善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 ,应建立专任的宪法监督机关 ,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宪法监督职能 ;制定有关宪法监督的法律 ,使宪法监督进一步规范化、法律化 ;尝试建立有限的宪法诉讼制度 ;加强和改善党对宪法监督工作的领导  相似文献   

15.
宪法是保障人们正常享有和行使基本权利的宣言书。几个世纪的近现代宪政之路昭示着一条经验 :人们制定宪法 ,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基本人性的正常发展 ,谋求生活幸福。宪法有义务去满足人们对自由、民主和安全的需求。正是宪法关注人性的逻辑起点 ,使宪法具有了一种不应变化的特性 ,而这种特性是宪法的内生性特点———惰性 ,它决定了宪法为实现自己的基本价值而不得不保持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东岳论丛》2016,(2):60-65
我国现行宪法从不同侧面对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文化成果进行了最高的法律确认,并对文化事业的最终管理权、公民从事文化活动的自由权,以及国家立法机构和行政机构分别具有的国家文化领导和管理的权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虽然现行宪法中并没有出现文化产业一词,但并不意味着文化产业促进法不能以宪法为依据。研究文化产业促进法的宪法依据,首先应根据国家现行的文化产业政策分析和确定文化产业在宪法中的位置,其次分析和研究文化产业促进法可以援引的宪法条款,最后分析和研究文化产业促进法不得违背的宪法条款。以宪法为依据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不必过分拘泥于宪法条款,关键要使其符合宪法精神、宪法原则和宪法规定。  相似文献   

17.
“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是当今中国法治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宪法能否得到实施以及其实施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专门负责宪法实施和监督的机关。中国现行保障和监督宪法实施的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但此种宪法实施和监督体制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障碍,现有的国家机构体系中也没有其他合适的机关能够取而代之。因而,为保障宪法能够得到切实遵守与执行,就需要创建一个在党的领导下的超脱于现有国家机构体系的专司宪法实施保障与监督的机关———宪法实施委员会。  相似文献   

18.
日本宪法第九条及其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46年制定的《日本国宪法》 ,应当对战后日本国家的和平主义发展方向起到根本的规范作用。但该宪法颁布后不久 ,国际秩序走向美苏对立 ,宪法第九条的非武装中立原则未能得到贯彻 ,宪法权威受到严重侵犯。冷战结束后 ,宪法第九条发生了严重危机。本文实证性地分析了日本政治对宪法原则的背离 ,并对宪法第九条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50年宪政建设的困顿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4年宪法制定迄今已50年,尽管我们已经为宪政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由于我们对宪 政在认识上存在偏颇、忽视文化与制度建设,至今未实现宪政。中国实现宪政的关键,是将宪法变成真正 意义上的法律,最重要的是实现宪法的司法化。当前宪政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建立健全违宪审查、宪法 诉讼和宪法解释等宪法适用制度。  相似文献   

20.
“废除劳动教养制度建议书”的宪法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劳动教养在创建时期符合了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与宪法规范的内容并不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教养演变成了惩罚措施,从而与宪法规范相冲突.<立法法>的颁布给劳动教养带来了合法化危机.针对劳动教养违反宪法规范、与<立法法>等规范相冲突的情形,有必要对其进行合宪性审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